趙艷秋+李昊原
“春秋時期”注定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疆辟土、百家爭鳴、市場爭霸局面。
在最近以OpenStack、Hadoop、Docker等2B開源技術掀起的浪潮中,中國涌現出上百家初創公司,基于這些開源技術開發解決方案。這個現象在全球似乎只有中國才有。它類似2000年Linux興起時的狀況——當時全球有上百家初創企業。
中國企業也開始熟悉開源技術的“玩法”。根據統計,約有23家中國企業在2016年參與社區貢獻,代碼貢獻量已占全球總貢獻量的1/4。這在中國開源技術史上是從沒有過的。有業界人士稱,這些現象應該是新一代開源技術的“春秋時期”。
“春秋時代”注定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開疆辟土、百家爭鳴、市場爭霸局面。
一方面,中國的“開源技術疆土”是美國和歐洲等地區所不具備的。在經歷了三四年運營后,OpenStack被很多大企業采用,甚至很多具有創新意識的央企也敢于嘗試。他們認為,若晚一點采用這個技術,就會落后。在一些領先企業,OpenStack甚至進入關鍵生產環境。
去年,OpenStack基金會在巴塞羅那峰會上宣布,中國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區域。中國移動被授予“SuperUser”稱號。在此之前,標桿案例基本來自美國及歐洲。不僅如此,在中國30多個省的政務云采購中也廣泛采用OpenStack等開源技術。
另一方面,負面問題也接踵而來。市場爭霸賽拉開帷幕,低價中標甚至“零元中標”事件被報道出來。不僅大量初創公司在這場爭霸賽中黯然離場,有問題的商業模式也會給后續市場發展埋下隱患。
“不要錢拿來的東西,這一定是行不通的。互聯網可以先用再說,但如果這是我企業的核心業務,你不要錢,這個系統往下走如何得到一個保障?”從1995年至今長期從事開源工作的Intel中國云計算戰略總監陳緒博士說,“如果大家都玩這個,這只能歸結為不正當競爭。”
同時,中國開源企業在貢獻榜單的刷榜問題也受到OpenStack基金會的直接批評。
不過,就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充滿碰撞和激烈競爭的市場上,一些發展勢頭不錯的開源技術企業在不斷摸索創新商業模式和前沿技術路線。
因為“項目制”耗人、耗時、不賺錢等因素,部分初創企業正快速走在產品化道路上,將自己過去開發創新的方案規則化、模塊化,并擴大自己的支持團隊,摸索產品化玩法。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已經意識到,今天技術上的一個制高點是PaaS平臺,像數據管理平臺、容器等正成為新時代的戰略制高點。他們開始摸索判斷技術路線,搭建平臺,以期在下一階段的“戰國時期”中,能成為為數不多的“梟雄”。有兩家國內創新企業在開源技術市場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