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偲++張培


【摘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對促進“五位一體”全面發展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發展,樹立和落實創新、和諧、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概念的新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轉移必然有承接,河北省作為重要承接地,如何對接北京市產業轉移,精準打造承接平臺和載體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本文以評估河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承接力為研究核心,探討如何通過發揮河北省各市的承接優勢,從而精準打造承接平臺和載體,進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先,針對產業承接和產業轉移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入剖析,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題。其次,衡量了河北省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以及分析了產業承接的結果。最后,結合河北省對接北京產業的現實基礎以及實證分析結果,對河北省的產業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 產業承接力 分析 建議
一、引言
“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又一個經濟增長極的創新性舉措,也是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國家戰略,對于河北省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產業的轉移必然需要產業的承接,而承接力的高低是產業轉移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本文將河北省的產業承接力作為研究對象,從而使河北省更好的承接北京產業。
二、產業承接的相關理論分析
(一)產業承接理論
1.產業承接力定義。產業承接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是在承接某些產業上具有優勢的綜合體現,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承接地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環境方面的。
2.產業承接力的影響因素。吸引力是促使產業轉移的前提條件,增強產業吸引力是提高產業承接力的基礎。通常將其定義為承接地具有對接轉移產業所需的技術,資金,勞動力以及資源等比較優勢,比產業當前所處區域有更適合發展的空間,更有利可圖,所以產生轉移的意圖。
提高選擇力是產業承接力建設的基本保障。吸引力的不斷加強使大量產業產生轉移欲望,產業選擇力是承接地對擬承接的產業是否接納所做出判斷的能力。承接地為了承接到附加值高,發展空間大,能夠帶動當地發展的產業,往往會充分考察轉移產業是否適合當地的發展,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環境等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充分考慮,進而從若干擬轉移產業中挑選出合格產業。所以合理選擇那些充分發揮當地比較優勢,能夠真正融入承接地,并且不會對當地環境有影響。
在移出地產生轉移動機以及承接地作出是否接納的決策之后,承接地還需具有順利接納產業并支撐其生存,發展所需的支撐力。強大的支持力可以促進產業轉移的動機從動機轉移到實際執行中,而支撐力是產業轉移持續發展的前提。支撐力的大小主要是由承接地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和環境承載力決定。
為支持產業發展,承接區域內產業轉移可持續發展是產業轉移的最終目標,同樣也是承接力的核心內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力是指將承接來的產業融入當地,經過改革創新,不斷擴大產業規模,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使其產業影響力更加凸顯。其主要包括科技創新水平,科學研發能力、產業集聚力以及經濟發展大環境等因素。
三、河北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分析及結果分析
(一)河北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分析
本文運用區域配置系數S1和區域專業系數S2評估河北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承接能力。S1表示某產業在該區域的產業結構中所占比例,是衡量該產業發展成為河北省主導產業規模的潛力。S2是某產業占該區域產業結構比例與該產業占全國產業比例的比值,區域配置系數和區域專業系數的具體表達式如下:
S1=該區域某產業的產值/該區域所有產業總產值×100%
S2=(該區域某產業產值/該區域所有產業總產值)/(全國某產業總產值/全國所有產業總產值)
當S2>1,表明該類產業總產值占區域產業總值的比重超出國家范圍內平均水平,即該地區在成承接該類產業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專業化水平。通過對2013年京津冀地區的產業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京津冀三地的S1、S2。
通過以上計算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1)北京市在化學纖維、石油、天然氣與煙草制品等方面的優勢較弱,應該作為此次轉出的產業,而結合河北省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結構來說,其自身具有大型煙草公司若干,此外在資源方面,河北礦產資源豐富,因此河北省可以作為這些產業的承接地。(2)天津市與河北省的產業相似度較高,但仍有承接的必要性。例如天津市的皮毛皮制品和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等產業。
通過以上計算及分析結果可以得出:在化纖、石油的競爭優勢,在北京市天然氣和煙草制品是非常薄弱的,應該從行業和河北省的資源和產業結構的基礎上,石家莊、張家口、保定等大型煙草企業都有自己的相當規模,河北是礦產資源豐富,以承接這些企業,河北省生產水平將大大提高。天津和河北省的重疊程度比較高,但從一些具體行業看數據,對承接省內的行業來說還是有必要的。如毛皮和皮革產品在天津市和采礦和采礦業比沒有優勢的,應轉移到了河北省。同時,黑色金屬開采,鞋類,毛皮產品可以作為河北省的主導產業。
(二)河北承接產業轉移的結果分析
1.產業承接能力總體分析結果。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自2014年提出以來取得的成效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擴大了生態環境容量,并采取一系列的水資源保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措施,雖然距離治理目標有一定的差距,但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已經建立。在這一過程中,河北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是在交通運輸方面,區域經濟一體化首先必須是交通,交通流才能帶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同時也是整個經濟動脈。在過去,有大量的交通未能暢通,造成了很多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京津冀三地聯合行動,在不到3年的時間京津冀三地的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全長1400多公里的公路使得北京天津河北地區連在一起。
三是產業互補,包括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有序的產業承接、天津先進制造業研發基地的功能擴展,基于各自的比較優勢和現代產業分工要求在產業合作、對接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與此同時,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流動機制也在形成,有效控制了北京外來人口數量的增加,緩解了城市擁堵和大城市病。眾多的工業園區和搭建的合作平臺,讓各類專業人士發揮更大的作用,行業的智慧也在更廣泛的布局和調整。
四是制度障礙的突破,如一些要素自由流動、職稱評審鑒定,養老和醫療開始一體化進程,未來的制度機制將得到更大的突破。
2.產業承接能力具體分析結果。以保定為案例,進行產業轉移的結果分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下,保定市地處京津冀中部核心功能區的中心,是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對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產業轉移具有地理位置和經濟上的優勢,保定在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道路中不斷摸索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的模式和主動規劃適合自身的產業空間布局。
為了應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保定市將之前的3區18縣4個縣級市調整為5區15縣4個縣級市,使保定中心城市的承載能力增強,在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和疏解非首都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更好地對接京津產業轉移,保定市政府依據各區縣的特點和自身產業發展能力進行了重點承接項目和承接平臺的建設。保定東部的安新縣白洋淀為依托其科技城、裝備制造與生物醫藥等7大產業發展平臺,積極有序地承接京津功能疏解產業。位于保定北部且距離北京較近的涿州、淶水、易縣、淶源等縣市要發揮自身地理位置優勢,重點承接北京教育、文化、醫療、物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位于保定西部的滿城、淶源、曲陽、唐縣、順平等縣區重點在裝備制造及部件、精細加工、新能源產業方面進行突破,建設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平臺;位于保定東北部和西南部的高碑店、定興、望都和博野等縣(市)要依托已落戶當地的國內知名食品企業和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等產業,建設食品和農副產品流通產業承接平臺,主動承接京津食品及農副產品流通等產業轉移;位于保定東南部和東北部的容城、高陽、蠡縣、雄縣、白溝新城等在紡織、服裝、塑料橡膠制品產業聚集明顯,要建設當地紡織服裝及輕工產品產業承接平臺,使之成為北京相關產業轉移的首選之地;基于此,可以看出保定產業承接過程中發揮的重要的作用。
四、河北承接產業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注重“協同效應”
各種戰略規劃和研究在京津冀三地更重視轉移和成效,而對協同效應的關注不足。
轉移成果表現在更大范圍的循環和重新配置資源和要素等方面,其結果將提高行業水平和效率水平。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到天津和河北,無疑會帶來更好的效益,這也是京津冀產業互補的必然要求。協同效應是指要素不流轉或較少流轉情況下的重新配置,這是一個“1+1>2”的效果,是協同能量釋放。
(二)產業發展必須注重綠色轉型
綠色轉型需要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國家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支撐作用,協同建設試驗區。努力做好先進制造業,此外,節能降耗,轉型升級。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產業發展體系的建立,從消費環境的低端技術向高端的科技含量的技術和服務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方向轉變。
一是協同疏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減輕產業結構權重。以鋼鐵為例,“第十三年五”年底,河北鋼鐵生產應控制在2噸,這意味著五年來解決近萬噸的生產能力。
二是建立現代工業體系,減少資源的能源依賴。促進金融業的協同創新發展,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物流業的對接發展,建立一個健康的文化旅游產業,養老產業的發展模式,使之成為北京天津河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三是擴大節能環保低碳循環產業,提高行業的環境友好性,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鏈。
(三)協同發展應處理好“三個關系”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自身發展和相互作用中,需要重新審視和把握自身資源和外部資源,借力外部資源,激活內部要素,完善硬件設施,優化服務環境。
1.接力外部資源,同時反哺外部資源。首都作為產業的轉出地,其在人才、科技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然而,北京、天津、北京的協同發展,不僅是北京的優勢向外擴散,天津、河北兩地也應助力北京的發展,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三地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達到共贏。
2.要引進外部資源,還要激活內部要素。從國際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外部因素,同時也不能忽視內部因素。天津、河北同北京的差距較大,天津河北兩地在利用外部因素的同時需激活內部要素,使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低成本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真正的優勢。
3.完善硬件設施,優化服務環境。北京高端產業的轉移和擴展功能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天津與河北兩地應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與此同時,硬件升級方面,天津、河北兩地應推出一系列優化投資環境,提升自身承接能力、培育軟環境服務的舉措。改善軟環境,創造和提升對接水平,縮小與北京的差距。
參考文獻
[1]楊凡,陶濤.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399:24
[2]郝潔.產業轉移承接地效應的理論分析[J].中國流通經濟,2013(1): 60-67.
[3]翟相如.地區產業轉移承接能力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08.
[4]蘇華,胡田田,黃麒堡.中國各區域產業承接能力的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1(5):41-43.
[5]谷聰,王曉晶.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河北省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問題研究[J].知識經濟,2013(4):24-28.
[6]王紅軍,馮艷玲.環首都經濟區域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問題研究[J].職業時空,2014.8::50-53.
[7]沈雪.河北省產業承接力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13.
[8]馬云澤,常燕.河北省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的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06):57-58.
[9]李小波,蘇怡蓮.河北省承接產業轉移現狀、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3,(21):92-93.
基金項目:河北大學創新資助項目,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河北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承接力評估問題研究(X2016029)。
作者簡介:張偲(1991-),女,漢,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研究生,河北大學,管理學院,資產評估;張培(1990-),女,漢,河北省滄州市青縣,研究生在讀,河北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