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1995~2014年影響農業產出的因素進行計量模型檢驗,回歸結果表明土地流轉對農業產出增長具有顯著影響。并且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 土地流轉 產出增長 實證檢驗
一、引言
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0.3%,農業的發展對我國至關重要。我國耕地面積占全世界總耕地面積的7%,卻要生產出滿足1/5世界人口需要的農產品,農地的生產效率十分重要。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嚴格管理的決定》,決定允許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在此之后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進程逐漸加快。我國土地流轉規模在上世紀90年代以及本世紀初發展緩慢,土地流轉面積僅僅占家庭總承包土地面積的1%左右。從2004年開始在我國經濟發展以及政府頒布法令支持下,近十年來,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在政府的鼓勵下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把1995~2014這20年的農業總產出與農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面積比例繪制成折線圖,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產出值和土地流轉規模趨勢一致。本文大膽假設土地流轉是現階段農業增長的關鍵影響因素,并對此假設進行了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本文中土地流轉特指農地流轉。
二、影響農業產出增長的因素
根據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產品供給理論,影響產品生產的因素有勞動投入、資本投入、自然資源投入、技術進步以及產品價格和生產成本、稅收以及財政補貼等。土地和勞動是最早影響農業生產的兩個因素,在1995~2014年,我國耕地面積總體變動不大,投入農業的勞動力在不斷降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早期的簡單生產方式已經不再與農業發展相適應,農業生產需要進一步的資本投入,資本投入增加可以加速農業發展,1995~2014年間我國農業資本投入逐年增加。在農產品價格方面,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以此穩定糧食價格,維護農民利益。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同時也帶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即農業的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2006年之前農業稅、牧業稅、耕地占用稅、農業特產稅以及契稅、煙葉稅六項構成了農業各稅,2006年1月1日我國政府通過廢除《農業稅條例》,不在向農民征收農業稅、牧業稅及農業特產稅,故2006年之后我國農業稅只包括耕地占用稅和契稅以及煙葉稅。政府用于農業的財政支出近年來逐年遞增,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本文著重分析農村土地流轉對于農業產出增長的作用,從理論方面分析其對于農業產出增長的具體影響途徑,根據產權理論和資源配置理論,土地流轉實際上是對農業生產要素土地的優化配置,通過把土地這一關鍵生產要素納入市場經濟中來,使其受市場機制的配置優化作用以產生帕累托改進。并且在對土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對農業生產的其他生產要素,諸如農業勞動力、農業資本投入等,進行了資源整合,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率。同時土地流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帶動農業科技推廣,促進農業產出增長。
三、計量模型及數據說明
我們把影響農業增長的幾種因素,即勞動、資本、土地、農產品價格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之比、農業稅收比重、國家財政支農支出比重以及土地流轉規模,與農業產出構建一個生產函數,從而來實證分析這幾種因素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具體影響力度。這幾個因素中的資本我們用農業生產中的化肥投入總量和投入機械總動力來衡量。故生產函數形式為
Y=F(land,labor,mecha,fert,pr,tr,fs,lt)
農業總產出作為被解釋變量Y,數據我們選取按照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業部門的農業總產值。函數等式右側是解釋變量,我們一共選取了8個,land指農業生產中的土地投入,我們不選用耕地面積而用當年的播種面積作為具體數據。labor指的是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力投入,我們用農業產值占整個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乘農林牧漁總的從業人數計算得到。mecha指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動力投入,fert指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化肥總量,機械投入我們選取農業機械總動力來衡量,化肥投入則是用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體現。pr指的是農產品價格變化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之比,我們以1994年為基期,通過農業產品價格指數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計算得到。tr指的是農業稅收占農業總產出的比重,fs指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占總的財政支出的比例,lt是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土地流轉指標,來表示土地流轉規模的變化。上述各個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以及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的年度數據。土地流轉規模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部的《中國農業發展報告》、《全國農村固定觀測點調查數據匯編》以及土流網的統計數據等多種統計資料。具體的農業生產函數,我們采取經過對數變形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相應的其計量模型為lnY=C+α1lnland+α2lnlabor+ α3lnmecha+α4lnfert+α5pr+α6tr+α7fs+α8lt+ε
C為常數項,ε為計量模型的隨機擾動項。每一個變量前面的系數表示這個變量對農業產出的作用份額。
四、計量結果及分析
我們采取OLS方法,根據1995~2014年我國相關數據,對我國這20年間的農業增長建立計量模型并進行分析。模型回歸系數估計值及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調整后的擬合優度Ajusted-R2的值為0.997111,說明模型離差平方和和回歸平方和十分接近,模型對因變量的擬合很好。F統計值為820.6055,并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模型建立的回歸方程整體上是統計顯著的,模型選取的解釋變量可以對我國農業產出這一因變量進行較好的解釋。DW=2.229982,表明模型回歸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現象。我們同時對模型進行了相關圖檢驗和LM檢驗,結果均表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關。
通過表1可以看出,fert、pr、tr以及lt這四個解釋變量的t統計值在0.01的置信水平下統計顯著,即農業生產中的化肥投入、農產品價格變化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之比、農業稅收占農業總產出的比重以及土地流轉規模這四個因素對農業總產出增加作用顯著。
接下來我們根據上述模型回歸結果中得到的系數估計值,結合1995~2014這20年中每個解釋變量的增長對農業總產出的增長進行定量分析,更加詳細的說明每個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程度。
表2中變化率用來說明每個解釋變量1995~2014年的變化水平,增長貢獻即為每個變量的變化水平和各自回歸系數值的乘積,對產出的影響程度我們用每個變量的增長貢獻占農業總產出增長的比例來刻畫。1995年至2014年這20年我國農業總產值增加了3.6倍之多,且增長速度在2004年之后明顯加快。從表2中的數據結果可知1995~2014年階段對農業產出影響程度最重的是農業生產中的化肥投入,但是化肥的使用造成了對環境的破壞,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其次,對農業產出增長的另一重要影響因素是土地流轉規模。土地流轉規模的擴大對農業產出有著顯著影響,近12%的農業產出增長由土地流轉規模擴大帶來。農業稅改革,激勵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經濟增長貢獻1.9%。最后,我們在實證結果中看到從1995~2014年總體水平來說勞動力、機械投入、農產品貿易條件以及農業財政支持對農業產出的影響是為負值。農業就業人口即農業勞動力投入減少,如果這時個人生產效率沒有提高,勢必會造成農業總產出的下降,對農業總產出的影響表現為負值。農產品價格變化和生產資料價格變化之比下降,說明農業產品價格提升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增加程度要低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造成的成本增加程度,從而給農業產出帶來消極影響。農業生產中的機械投入和財政支持對農業產出的作用表現為負值卻是實證進行之前沒有被預料到的,我們只能從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還未達到一定程度,機械動力的投入和勞動力投入以及土地投入等各個方面尚未協調等方面對其進行解釋,此外農業財政支持也許是財政支持可以提高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降低農民生產積極性。總之這兩者我們在本文中不做過多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土地流轉帶給農業產出增加的積極影響。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數據收集、建立模型對農業產出增長進行了實證分析,計量模型回歸結果表明在農業生產中,化肥投入和土地流轉對農業產出增長有著突出貢獻。但是由于化肥投入的增加會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土壤、水資源、空氣等造成污染,故我們應該更重視土地流轉對農業增長的突出作用,把土地流轉作為增加農業產出的關鍵和發展方向。
我國現在土地流轉市場依然有待完善,我國土地流轉規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政府應該加大土地流轉的宣傳力度,強化意識,建設市場平臺,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其對農業產出的增收作用。針對我國土地流轉質量有待提高,流轉模式和流轉用途單一化,土地流入多為散戶,流轉過程不規范等問題,本文具體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進一步擴大土地流轉市場,強化農民流轉意識。完善土地流轉市場,我國政府需要加強市場中介組織建設,使土地流轉更為便捷。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第二、第三產業,促使部分非農收入較高的農民產生土地流轉意愿,擴大土地流轉的規模。推進農村產權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適當延長土地承包期限,確保農民的土地產權穩定。
第二,創新土地流轉模式,提高農民土地流轉意愿。我國土地流轉模式以轉讓、轉包、出租為主,這三種模式具有簡單便捷的好處,但也有容易產生糾紛、收益不高、期限用途受限制等缺點。在當前互聯網經濟和金融經濟取代以往經濟模式的新時代,政府應鼓勵農民以抵押、入股、信托等新興模式流轉土地,并完善這些模式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農民權益,提高土地流轉效益。
第三,促進農戶和農業企業之間的土地流轉。農戶和農戶之間小規模的土地流轉對發展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的作用有限,而企業有資金有技術發展現代化農業,且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土地流轉交易一般更為規范,具有明確的書面合同,可以更好地確保農民利益,減少糾紛。
第四,加強土地流轉管理,完善相關糾紛解決機制。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統一合理的土地流轉合同范本,幫助流轉雙方確定責任義務,做好土地交易的核實、備案以及流轉合同登記工作。在土地流轉糾紛產生之后,做好雙方調解工作,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仲裁機制的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盡量降低土地流轉糾紛對流轉雙方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冒佩華,徐驥.農地制度、土地經營權流轉與農民收入增長[J].管理世界,2015,(05).
[2]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中國土地問題》課題組.土地流轉與農業現代化[J].管理世界,2010,(07).
[3]喬榛,焦方義,李楠.中國農村經濟制度變遷與農業增長[J].經濟研究,2006,(07).
[4]陳遠遠,安詳生,凌日萍.土地流轉對農民生產效率的影響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5,(078).
[5]劉淑俊,張蕾.土地流轉對農民收入影響的經濟效應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6]劉俊杰.土地產權改革對農民收入影響分析——來自山東資車莊市的調[J].農村經營管理,2015,(03).
作者簡介:孫亞菲(1993-),女,漢,河南安陽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級西方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