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在新課程的要求下,初中歷史教學改變了以往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確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開始轉變教學思想,改善教學方式,采用“動”與“靜”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參與和思考中掌握歷史知識。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歷史;動與靜
歷史教學中“動”的教學狀態(tài)表現(xiàn)為一種活躍的狀態(tài)。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地發(fā)言、提問、展示等;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實現(xiàn)有效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等,都是歷史課堂中“動”的體現(xiàn)。而所謂的“靜”就是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靜,是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tài)。比如,學生安靜地做題、看書、思考等。在安靜的背后是學生思維的流轉,對知識的思考與感悟,是在“動”的基礎上升華的一種狀態(tài)。
一、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下的“動”態(tài)
1.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敢于說,勇于說
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表個人觀點,陳述歷史事實,敢于針對歷史事例提出質疑、相互討論并進行評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多表達自身的觀點,展示自身的想法與思維,從而能使教師更多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指導,并針對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思路與策略。其次,教師可以采用朗讀的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以及總結性、評價性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采取學生集體朗讀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時,可以采用集體朗讀的方式進行教學。集體朗讀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集體洪亮的聲音使學生對朗讀內容產生強大的震撼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條約內容及影響的認識與理解。
2.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動手實踐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于學生參與歷史知識的資料收集、整理與歸納、總結有了更高要求,強調學生處理歷史信息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在這一要求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在教學前對歷史信息進行搜集,并制作成表格、線索鏈、簡報等,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理與處理能力。其次,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課堂筆記,對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勾畫。這樣能使學生重點記憶重要的知識,并且通過做筆記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在以后的復習中也能使學生一目了然,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初中歷史教學中“動”的最高表現(xiàn)是動腦
首先,體現(xiàn)在教師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彩的設計與提問。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鴉片戰(zhàn)爭的烽煙》時,教師通過在課程開始時設置疑問:“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呢?”以此充當整篇教材的導火索,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思考。這樣的提問巧妙調動了學生的思考,并且梳理了學生的思路,有助于學生有條理地了解整個歷史事件的脈絡。其次,“動腦”還體現(xiàn)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討論與發(fā)言,教師巧妙的設問能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投身到思考與討論的環(huán)境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動腦”表現(xiàn)在師生間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以及教學設計外的思想展現(xiàn)。
二、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下的“靜”態(tài)
1.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靜”是一種相對的狀態(tài),是安靜環(huán)境下思維的流轉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沉浸在歷史知識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中通過巧妙設置疑問,能使學生瞬間沉浸在思考的海洋中,進行歷史知識的分析與思考,這種“靜”態(tài)之下是學生思維的跳動,是對歷史知識的總結與分析,能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使問題具有層次性,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之外進行有效探索,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投入到對知識的思考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新課標下初中歷史的學習,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因此,學生的自主閱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得到體現(xiàn)。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因此,教師要善于教導學生閱讀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學會閱讀,能在歷史的閱讀中感悟歷史,把握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并能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帶著問題進行深入閱讀,從而加強閱讀的有效性。
3.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進行練習
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習題的練習。新課改下習題的練習,不是教師實施“題海戰(zhàn)術”,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主題練習、單元練習等,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查漏補缺,提升學習能力。歷史習題的練習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需要學生對歷史材料的靜心分析與思考,做到細心、靜心和專心,從而提高做題的有效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能使課堂教學在積極互動的過程中加入寧靜的沉思,使課堂教學有序進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需要教師合理結合“動”與“靜”,不要流于形式上的模仿,而要切實實現(xiàn)“動”與“靜”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愉悅地學習歷史知識,提升學習有效性。
參考文獻:
王曉艷.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