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美
作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一切學習的基礎,是影響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核心要素。令許多學生頭疼的往往是寫作。不知道怎樣下筆,下筆了又不知道寫什么,寫了又特別空洞,偏離生活實際又缺少文采,胡亂湊些文字應付了事,導致在考場中不能應對自如,沒取得好的成績。因此,如何讓作文教學走出“高耗低效”,是初中語文教師和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就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教學,現總結一些寫作練習方法。
一、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寫作的基礎
閱讀,能讓學生在文字中思索,在文字中成長,在文字中升華。教師可以根據初中三個階段的不同特點,給學生推薦不同的書目去閱讀。初一學生可以讀讀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席慕蓉的《槭樹下的家》等生動有趣、活靈活現貼近生活的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初二的學生讀龍應臺的《目送》,這是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培養學生如何應用文字來表情達意;初三的學生建議讀畢淑敏的《幸福的七種顏色》,這本書于尋常中見深刻哲理,語言樸實生動,記錄作者探索人生的心路歷程。
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學生每天的在校時間指導學生讀書。早晨誦讀《弟子規》《三字經》,用諸子百家的經典潤澤學生心靈,讓學生在瑯瑯書聲的熏陶中感受文學的意境,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閱讀課上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等勵志類小說,用代代傳承的名著經典提攜學生的志向,開闊他們的視野。
布置課后讀物開闊學生的視野,《讀者》《意林》《世界博覽》等學生喜歡的讀物都可以,可在學習閑暇之余誦讀,也可在睡前誦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可速讀、跳讀,形式不限。讀后練筆,把所看所想所感記錄下來,字數不限,旨在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讀的方向,帶著問題誦讀,不至于隨讀隨忘,完全忽視了讀與寫的
整合。
二、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寫作的引領
課堂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其地位是其他環節所撼動不了的。只有抓好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學習,充實自我,通過熏陶文學的氛圍,陶冶文學的情操,進而引領其步入文學的天地。
1.讀寫結合,夯實基礎
初中教材給每一篇文章都做了字詞的篩選,課堂上識、讀、說、寫同步進行。隨文識字,以說促寫,共同提高。
2.多種方式,綜合訓練
教師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品析詞句的同時,注重揣摩各個文學大家的寫作手法,教給學生寫作技巧,學習并借鑒,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然后讓學生以仿寫、續寫、擴寫、改寫等多種方式進行訓練,在不同的訓練中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如在《陋室銘》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改寫,有的學生寫成《課桌銘》,在改寫中記錄自己刻在課桌上用來警戒自己的文字。
3.不拘一格,自由抒懷
習作訓練課上,鼓勵學生打開不同的思維方式,創作不同類型的文章來發表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情懷。這種不拘一格的方式,適合讓學生用文字來表情達意,形成自己獨到的筆法,盡情地在寫作天地中漫游。記敘文可以用來記事寫人;散文則是讓學生的表達形散而神不散;小說可以讓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現在具體的環境和故事情節。
4.鼓勵想象,創意表達
科幻作品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可以通過虛幻的情節來表達自己的某些理想、愿望,讀者也可從中找到社會生活的跡象。練寫科幻作品,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引發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對于提高寫作也是有幫助的。為了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寫了《未來的世界》《三十年后的我》等作品。
三、豐富的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边@就需要學生學會用心觀察生活,用筆細心記錄生活。在寫作實踐中獲取語文信息,積累寫作素材,從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1.留心觀察,記錄生活
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讓他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洞察生活的點滴。當學生看到校園里的不文明現象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習作來譴責;看到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鼓勵學生寫習作來贊美。在生活中發掘素材,流露真情實感。
2.開展活動,體驗生活
端午節去敬老院慰問,回來后學生完成了《最有意義的一天》的習作;開展感恩教育班會后,完成了《懷揣感恩之心》的習作;獻愛心捐款活動后,完成了《愛心我行動》的習作。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展學生的寫作空間,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收獲,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開辟了作文創作的源泉。
3.關注自我,感悟生活
“文學貴為有感而發,緣事而發”。教師引導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從生活中反思、感悟,學寫生活隨筆。不僅鍛煉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作文中學會了怎樣做人。我所任教的初二學生所寫的生活隨筆最多的已達到400多篇。
今后我將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找到更適合提高寫作的方法,讓學生在作文中真正有話說,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取得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1]馬曉俐.課內外結合的寫作模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2).
[2]馬云鵬.課內外結合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J].中國教育學刊,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