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是我國在十八以來加快國有企業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地方國有企業要走出深化改革存在的困境,進行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是其中可行的一條道路,然而地方國企長期存在的問題對進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有著極大的阻礙。本文在分析地方國有企業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措施,以期為地方國企在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地方國有企業 混合所有制改革 問題 對策
背景一:2015年9月23日,為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國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國發〔2015〕54號),并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現提出八條二十九點意見。
背景二:據光明日報2016年8月7日《民間投資:隱憂中見機遇》一文消息,進入2016年后,民間投資增速由2015年增長10.1%下降到1~6月份的僅增長2.8%。與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相對應的是,國有控股投資增速從去年全年的10.9%大幅拉升至今年1~6月份的23.5%,與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形成巨大反差。
背景三:某市在市國資下屬國有企業進行企業改革推進中,印發了《×××市國資國企整合重組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將國資委直管的企業按照資源優化的原則進行整合,通過國有產權的劃轉,組建成多個主業突出、分工明確的企業集團公司,目標是將市直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并向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經過整合及政策方面的大力推動下,幾大集團公司迅速組建,包括原國有企業改制形成的國有控股企業,一并將股權揉合入部分集團公司,國資委直接管控的架構轉變為直接對幾大集團公司的控制。
國企改革,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從打破高度集權的國有國營體制,企業普遍實行了擴大經營自主權的政策,到政企分開及所有權經營權分離;然后是《公司法》的出臺,進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隨著2003年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成立,代表政府履行出資人的權利和義務,并積極推行股分制改革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國企改革從央企試點,然后遍及全國,地方國有企業緊隨其后,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主要的改革決策,就是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地方國有企業,不管是公益性或是競爭性產業的企業,很大部分提供產品與服務都是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的,地方國企可以看成最接地氣的企業?;旌纤兄聘母锸且寚匈Y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相互交叉持股,讓不同所有制經濟體相互融合的一種改革形式,多年來,地方國企改革也是在不斷的重組和改制中緩慢進行,似乎在嘗試了多條改革路線后,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解藥,在挫折中吸取經驗已然成為失敗的托詞。推進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否能治得地方國企的“病”,還是最終改革失敗而成為要了地方國企的“命”,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其實,地方國企在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中是否取得突破,關鍵還是在解決自身存在的“病”,地方國企在管經歷多階段的改革后,仍然如下問題:
首先是政企并沒有真正的分開,政企分開其實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已經提出,但是到現在還是沒有達到預期有目標,地方國企在政企分離的改革滯后情況更為嚴重,中國一向有山高皇帝遠的說法,中央政策的制定本是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但是最終到地方執行時往往都是變了味。地方政府在本世紀初曾經掀起學習新加坡談馬錫的模式來管理企業,談馬錫控股公司的所有權歸新加坡財政部,雖然在董事會成員中多數為政府官員,但是公司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運行,是一個實在的企業,按照市場行為對國有資本進行管理。然而我們卻成立了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來履行政府財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國資委同樣是一個政府隸屬機構,組成人員全部是國家公務人員,完全運營模式與企業有天壤之別,只不過是換了另一個政府機構對企業進行管理,政企并沒有真正的分開,只是用一個表面的現象掩蓋了本質的不變的內容。
其次是地方國企的法人治理結構并不完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公司治理的目標和理念,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的關系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部分形成的分權制衡才能使公司經營管理得到健康的發展,但是在我國地方國有企業中,真正的法人治理成功的企業并不存在,主要表現在企業高管的任免權上,受黨管干部的思維引導下,企業用人完全混淆了企業家和官員的界線,企業領導實際上就是政府官員,更不能做到在人力市場上聘用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對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例如,在某市的國資委下屬的地方國有企業領導任免上,公司董事會成員及經營層正副職均由市黨委組織部任命,使得本應該只委派董事長而聘用經營層對企業進行管理經營方式無法得以實施。并且在任命企業高管時不能從企業實際需要的專業人員出發,多數情況下利用裙帶關系任人唯親,給企業經營帶來不利的影響,形成地方國有企業腐敗滋生的溫床。
再次是絕大多數地方國有企業在經營中并不能真正的盈利,企業的產值連年的增長往往是一種數字游戲,地方國企占有大量的資源、政府的政策扶持及財政稅收金融方面的支持,投入與產出其實并不配比,比較某市國資委監管企業2014年及2015年的收入及利潤數據,2014年收入約50億元,利潤總額2.5億元,利潤率為5%,2015年收入約55億元,利潤總額4.4億無,利潤率為8%,從數據上看企業有了一定收入和利潤,但經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企業大部分的利潤卻是來自對資產的處置而形成的,實際生產經營所產生的利潤并不是主要的來源,例如地方國有企業占有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這些土地基本處于城市的經濟中心地段,由于土地財政繼續存在,實體經濟不景氣,房地行業的成了為數不多的救命稻草,許多地方國有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是依靠土地資產的虛增來維持數據利潤。由于企業領導層是企業的既得利益者,但是國有體制下既得利益者目的是不同,政府任命的企業領導者往往更看種的是政治前途,而不是企業經營過程真實的經濟指標,即使是處于經濟發展低迷形式下,也要一味追求數據的增長,因而在實際經營不樂觀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做產值”的現象,在均有“需求”的地方國企之間開展“空轉”貿易,使得同一薦銷售收入在多個環節成倍的虛增,達到了數字的“好看”,既得利益者也得到相應的利益,所謂的增長也只是水分十足。
最后是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向做大做強方向發展。其實地方國企改革并非要做大做強,因為于民營企業而言,地方國企擁有太多有優勢資源,但是國企并未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和就業機會,國企做大做強只能是對市場壟斷的進一步加深,民營企業逐漸萎縮,非公有資本的投資欲望下降,如背景資料二中光明日報的調查數據,國有控股額度與民營投資數量是成反比例方向發展的,國進民退只會使市場經濟失去就有的活力,阻礙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地方國企更應該選擇公益性產業項目的投入,穩固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從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使管理更加靈活、成本效益更高的其他類型企業和資本進入,以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豐富國家的財稅收入。因此有些地方國有企業在改革過程中,不分企業行業類型,盲目地將企業集團化,擴大企業規模,以做大做強為改革的目標其實是阻礙了國企改革的發展。
當然,作為與國有資本交叉持股的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其逐利的本質是明顯的,也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國的民營資本在運營方面具有靈活性,在管理方面與國企相比更注重實效性,但是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往往守不住法律的底線,有些更是在灰色地帶中游走而樂此不疲,即使與國企組成混合所有制經濟體的情況下,也只想利用國有企業的政府背景做文章,打自己的小算盤,這也是民營企業和非公資本經營過程中的硬傷,也是地方國企改革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當前是必要的,也是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方向,但是做為國有企業,拿什么樣的東西來混是關鍵,混合之后民營資本占比是對國企膽略上的考量,混合后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程度是標志合作的成功與否。綜上所述地方國企本身存在的“病”,如果在當前國家加強國企深化改革的大好政策下,還不能審時度勢進行深入的治理,依然沒有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企業法人治理理念難以樹立,虛假經濟數據的情況無法改善,存在做大做強的著“大哥”的心理,無法給予民營企業和其他非公資本必要的信心,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不會取得更好的發展。只有解決這些問題了,混合所有制才有出路,才是地方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劑強心針。
參考文獻
[1]張維迎.改革新啟蒙—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J].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
[2]吳敬璉,張維迎等.改革是最大的政策[J].東方出版社,2014年5月.
[3]國務院關于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國發【2015】54號.
作者簡介:韋典(1977-),男,廣西環江人,本科,會計師,研究方向: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