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瑜

【摘要】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重新定義退休的年齡限制是題中應有之意。我國已經明確要延遲退休年齡,而目前我國執行的女性退休年齡相對于人均壽命、男性退休年齡以及受教育年限來說,都呈現一種偏低的狀態。文章主要從我國延遲女性退休年齡的現實基礎、社會意義以及國際上OECD國家延退的相關實踐展開論述,并從促進政策平穩實施的層面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女性 退休年齡 延遲 合理性
一、延遲女性退休年齡的現實基礎——女性退休年齡偏低
(一)較平均壽命而言,女性退休年齡偏低
我國女職工50歲的退休年齡是相對于20世紀50年代40歲的人均壽命制定,制定的退休年齡略高于人均壽命。然而建國6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人口數量、人口結構、人口預期壽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我國人口平均壽命是74.83歲,相對于建國初期的40歲,人均壽命提高了87%,可退休年齡卻沒有相應提高,這顯然和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不相適應。
(二)較男性退休年齡而言,女性退休年齡偏低
2010年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男性人口平均壽命為72.38歲,與60歲的退休年齡相差12.38歲;女性人均壽命為77.37歲,與50(55)歲的退休年齡相差27.37(22.37)歲。從絕對數據看,女性領取退休金的時間(平均壽命與退休年齡的差額默認為領取退休金的時間)比男性多15(10)年;從相對數據看,女性領取退休金的期限是男性的2.21(1.81)倍。因此,相對于“女高男低”的人口平均壽命而言,現行退休政策不太合理。
(三)較受教育的年限而言,女性退休年齡偏低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男女性之間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縮小,更有高學歷人才中女性居多的情況。根據2013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女大學生人數已連續5年超過男生,女碩士人數連續4年超過男生,女博士的比例也每年在遞增。高學歷女性人數不斷攀升,其參加工作的初始年齡相應增大,按照現行退休政策,僅有25年左右的工作時間,女性勞動者退休年齡偏低,男女退休年齡差距過大,人力資本回收期縮短,不利于女性特別是高學歷女性人力資本的充分利用。[1]
二、延遲女性退休年齡的現實意義
(一)增加養老金繳費積累,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
人社部數據顯示,2013年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空賬已經達到了3.1萬億元。基金缺口較大并且很難找到合適的資金源進行填補,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增強,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不斷下降,養老金的支出面臨巨大的壓力。截至目前,我國女職工總數達1.37億人,占到職工隊伍總數的四成,延遲如此規模的女性職工的退休年齡,一方面其繳費年限相應延長,增加社會養老金積累,另一方面養老金領取年限會縮短,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對于緩解支付壓將發揮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提高女性勞動者退休金水平,保證生活質量
我國實行的是養老金水平與繳費年限和繳費額相關聯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3]養老金繳費年限不同直接影響養老金的領取水平。目前,我國就存在女性勞動者退休后養老金普遍比男性少的現狀,男女性勞動者退休年齡的不同就是導致這個問題存在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女性勞動者退休年齡,相應延長其在崗時間,增加其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個人賬戶繳費積累額會增加,有利于提高其退休之后月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水平,進而提高其年老時的物質生活質量和水平。
(三)豐富女性勞動者精神生活
50歲或是55歲年齡段正是女性生命周期的旺盛階段,身體依然健康,精力充沛,正是建功立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大好時期。女性生命的前期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旦退休,就面臨操持家務等生活瑣事。另外,現代年輕人去外地打拼或受晚婚思想的影響,很容易出現退休女職工成為“空巢老人”,因此延遲女性退休年齡增加其在崗工作時間,更能豐富她們的精神生活,減少孤獨感,更好的滿足女職工的實現社會價值的需求。
三、延遲女性退休年齡符合國際趨勢
從全球來看,許多發達國家也正經歷著人口老齡化的浪潮,延遲退休年齡,促進男女性勞動者退休年齡均等化,已經成為很多國家正在或者即將進行的改革,很多國家也處于延遲女性退休年齡的實際行動或醞釀之中,如表1所示。
資料來源:郭文臣,于冰.《提高女性退休年齡對其養老金的影響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WHO:《世界衛生統計報告2013》。
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男女平均壽命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都已經認識到提高女性退休年齡的必要性,男性退休年齡提高幅度從0~5歲不等,而女性提高幅度從2~10歲不等。從國際女性的平均壽命與現行退休平均年齡的差額看,差值在23.275歲左右,我國50(55)歲的法定退休年齡相對于女性77.37歲的人均壽命之間的差值為27.37(22.37),符合國際平均值,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國有必要順應國際上延遲女性退休年齡的大趨勢,而且,從我國目前現行女性退休年齡與平均女性預期壽命的差值來講,延遲女性退休年齡至60歲更符合國際退休趨勢。[4]
四、關于政策實施的幾點建議
漸進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寫入十三五規劃,延遲退休箭在弦上,但是根據新華網發展論壇一項2萬多人次參與的調查顯示,如果2018年起實施延遲退休,超過92%的人反對,可見社會中反對延退呼聲之高,其中對于女性延退的反對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大力宣傳政策,引導群眾轉變觀念
我國目前的退休政策是在1955年提出的,中間并沒有根據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加而進行調整,長時期的執行使人們對于這種政策已經產生一種心理依賴感,很難接受政策的變動,而且時間越長人們對這種政策的依賴越大,越難以改變。因此,在延遲女性退休問題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進行大力度宣傳,加強社會成員對于政策的理解,逐步改變社會成員的固定思維,贏得人們對于政策的支持。另外,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傳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依然在國民的心中根深蒂固,社會上普遍認為女性理應將精力放在家庭上面,很多女性對于也將自身的社會角色偏重定位于在家庭這一方面,這也是許多女性勞動者在延遲退休問題上持保守態度的原因所在。
(二)尊重女職工個人意見,彈性延遲退休
因為單位性質、工作內容的不同,許多在職職工對延遲退休的意愿強度不同。例如對于一些工作強度比較大的女職工來說,延遲退休可能會給她們帶來身體上的傷害,她們對于延遲退休的態度是堅決反對的。因此,在政策實施的初期,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則,根據不同單位性質的勞動者,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以及不同的行業性質來區別對待,靈活公平地確定退休年齡,退休方式以及退休金標準,在鼓勵女職工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的同時,更要充分考慮和尊重她們的個人意愿,避免出現“被退休”或“被不退休”等問題。
(三)制定政策鼓勵退休人員繼續工作
退休人員也是社會中存在的一部分潛在勞動力資源,因此可以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刺激這類人群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給予退休人員一定的選擇權,以法定退休年齡為基準,對于達到退休年齡仍有意愿進行工作的勞動者給予超額的養老金補助,鼓勵退休后重新就業,即保證退休人員可以及時領取養老金保證退休生活的同時又能夠收獲繼續工作所得其他的補貼,以激勵那些已達到退休年齡但是身體條件允許仍有精力繼續工作的女職工回歸工作崗位,這也可以成為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勞動力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金剛.中國退休年齡的現狀、問題及實施延遲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0,(02):P32-38.
[2]林義.社會保障基金管理[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P286-287.
[3]鄭功成.社會保障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P150-156.
[4]郭文臣,于冰.提高女性退休年齡對其養老金的影響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P78-80.
[5]苗紅軍,穆維.推遲退休年齡 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的壓力[J].黨政干部學刊.2003,(02):P31.
[6]榮莉,林健.國外退休年齡研究及研究建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1,(05):P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