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蕓
大學生就業困難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適應當前異常嚴峻的就業形勢,以確保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是目前大學生面前最實際,也是畢業后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的關鍵。當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是提升自身就業能力,以及調整個人的心態,這就需要依靠學習、觀察和交際三種能力來提高自身素質,再結合對自身就業能力的認識和分析,以及對就業形勢的判斷,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創造美好的明天。
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進入了空前迅速的發展階段。每年大量的畢業生面臨找工作的問題,他們能否順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這不僅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前途,還直接影響到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更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人力資源和經濟發展狀況的一件大事。
目前,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所遇到的困難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當今的大學生認識是有誤區的,很多大學生還自以為是天之驕子,覺得大學畢業就可以月薪多少,盲目地對畢業后的生活過于樂觀。總以為畢業后就應該像電視里一樣坐在辦公室,用用電腦,打打電話就可以上班了。其實不然,應屆大學生畢業后大多都需要去企業一線做起,從基層做起,對企業的工作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一般企業才會把優秀的人才提拔起來。而我們的學生往往接受不了,畢業后先從基層做起的事實。所以工作才會難找。
其次,很多大學畢業生對自己本專業就業情況以及社會經濟形勢沒有精確的把握。不同的專業必定就業狀況是不同的。例如化工專業,大學生畢業后一般都需要去化工企業的一線工作鍛煉一段時間,而我們都知道學生畢業時間是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也就是每年的氣溫最高的時候,而恰巧這個時候,在化工企業工作的一線員工需要忍受一定的特殊氣味,我們的學生往往不能接受這種特殊的工作環境。據不完全統計,蚌埠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每年的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等化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畢業一年內的跳槽率特別高,基本能達到50%以上。這就意味著在工作一年以內,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換了工作,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不滿意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問題,學生對自己本專業的認識還不夠,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都沒有對本專業有清晰地認識。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現在的大學主要是重知識培養,但是輕能力的鍛煉,所以有學歷沒能力、有文憑沒水平這種情況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與此同時,大多數畢業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大單位這樣所謂“體面”的地方去就業,不愿到小企業、基層去就業。這是大學生就業困難又一重要原因。
最后,現在社會上的就業壓力確實很大,2016年高校畢業生達76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比去年多了16萬人,這么多人同時涌向社會,還都想找工作環境好的,工作壓力小的,工資高的工作,這必然使得就業困難起來。
因此,畢業生就業困難有主觀的因素,客觀的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針對以上問題,可以有以下對策:
第一、改變原先的就業理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天之驕子”的錯覺,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就業機會,許多偏遠地區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業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還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斗意識,到基層一線鍛煉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地區,鍛煉成才。
第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的規律,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第三、學校層面,可以以各種形式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困擾,系統剖析社會就業熱點,傳授大學生就業知識,有的放矢地為大學生提供全面就業指導服務。積極鼓勵他們用端正的態度面對就業中的挑戰和困難;幫助他們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簡歷和面試的技巧,并推薦就業。
總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是人力資源管理中最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環節,這一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學校和個人的生存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就顯得尤為突出了,我們廣大的大學畢業生們還是應該以火一樣的熱情,大膽創新,為我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去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基金項目:省級教研項目“蚌埠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編號:2015zy068)。
(作者單位:蚌埠學院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