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 何祥云 史露露 鄭錚
[摘要]目的:探討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對中老年抑郁的影響,以及孤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編人口學量袁、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孤獨感量表(UCLA)對76名45-70歲的中老年人進行調查。結果:①不同年齡組之間的抑郁狀況有顯著差異(F=4.247,P<0.05);②不同家庭適應性類型的抑郁狀況有統計學意義(F=3.443,P<0.05);③抑郁與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r=-0.384,P<0.05)呈顯著負相關,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r=0.560,P<0.01),孤獨感與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呈顯著負相關(r=-0.576,P<0.01);④孤獨感在抑郁和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結論:中老年抑郁與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顯著相關,且孤獨感在抑郁和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抑郁;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孤獨感;中介作用
國內研究表明,2000-2012年社區人群中老年抑郁的檢出率為22.8%。老年抑郁年平均死亡率為10.6%,抑郁患者死亡風險是同齡非抑郁老年人的2倍。家庭親密度反映家庭成員間的情感聯系、相互支持的程度,家庭適應性是家庭體系隨家庭處境和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而相應改變的能力。國內外均有研究表明,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與抑郁顯著相關。此外,孤獨感也是中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擬探究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對中老年抑郁的影響,以及孤獨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為中老年抑郁的有效預防和心理干預提供理論依據,以期實現中老年抑郁的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有效降低中老年抑郁的發生率。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5年7-8月期間,采用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江蘇省南京、無錫、淮安市的五個社區中的100名中老年人進行入戶問卷調查。人組標準:①年齡在45-70周歲;②無抑郁癥診斷病史;③意識清楚且自愿配合完成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6份,其中男性36名(47.4%),女性40名(52.6%)。平均年齡(52.33±8.01)歲,45-50歲47人,51-60歲18人,61-70歲11人。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1)自編人口學量表: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居住情況。(2)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由Siredff于1977年編制。該表由20個條目組成,按4級評分,總分在16分以下為無抑郁癥狀,17-19分為可能有抑郁癥狀,20分以上有抑郁癥狀,25分以上為由嚴重抑郁癥狀。CES-D中文版的信效度均良好。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19。(3)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由費立鵬等人在1991年修訂,本研究中要求被試者按家庭目前的實際狀況回答。包括2個分量表:①親密度。即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②適應性,即家庭體系隨家庭處境和家庭不同發展階段出現的問題而相應改變的能力。量表共30個條目,采用五級評分。根據這兩個分量表的得分可以將家庭親密度分為松散、自由、親密、纏結4種類型,將家庭適應性分為無規律、靈活、有規律、僵硬4種類型。該量表的信效度較好,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92。(4)孤獨感量表(UCLA):共20個條目,含有11個“孤獨”正序條目與9個“非孤獨”反序條目,每個項目為四級評分。分數越高表示孤獨感程度越高。本研究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63。
1.2.2調查方法
采用入戶個別施測的方法,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統一指導被試自行填寫或由調查員逐條詢問后按照被試回答客觀記錄。施測時不限時間,填寫完成后,問卷當場收回。
1.2.3統計處理
運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采用相關分析、方差分析、t檢驗、逐步回歸分析和LSD等統計方法。
2結果
2.1中老年抑郁狀況的人口學因素分析
2.1.1不同年齡組的抑郁評分比較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組之間的抑郁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4.247,P<0.05),且兩兩比較結果顯示51-60歲組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45-50歲組,見表1。
2.1.2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和居住情況的抑郁評分比較
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婚姻狀況和居住情況的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各類型問的抑郁評分比較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家庭親密度各類型的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832,P>0.05)。四種家庭適應性類型的抑郁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443,P<0.05);采用LSD法兩兩比較法對四種家庭適應性類型的抑郁評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無規律型家庭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有規律型家庭(P<0.05)。見表2。
2.3抑郁、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孤獨感的相關分析
運用積差相關分析得出抑郁與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呈顯著負相關(r=-0.384,P<0.05),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r=-0.560,P<0.01)。孤獨感與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顯著負相關(r=-0.576,P<0.01),見表3。
2.4孤獨感對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分析
按照溫忠麟等人建議,采用逐步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見表4。結果顯示:(1)以孤獨感為因變量,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為自變量,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P<0.01);(2)以抑郁為因變量,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為自變量時,回歸系數具有顯著性(P<0.05);(3)以抑郁為因變量,家庭親密密度與適應性和孤獨感為自變量,孤獨感的回歸系數顯著(P<0.01),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的回歸系數不顯著(P>0.05),因變量抑郁和自變量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在它們之間加入中介變量孤獨感之后,抑郁和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之間的回歸系數明顯降低(偏回歸系數絕對值從0384降低到0.076),因此孤獨感在抑郁和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3討論
本研究發現不同年齡組之間的抑郁得分差異顯著,其中51-60歲組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45-50歲組。但是并沒有出現隨著年齡增大,抑郁得分增長的現象。這與章虹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55-59歲組的抑郁評分顯著高于60-64歲和70-75歲組。可能原因是51-60歲屬于中年后期到老年早期的過渡期,這個年齡段的人大多都是即將退休或剛剛退休,面臨著社會角色的改變和地位的下降,社交范圍縮小。可能是生活狀態的突然改變。使他們難以適應,從而產生抑郁情緒。有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感受到的來自家庭的支持減少,會加重其無用感和失落感。所以另一個抑郁的可能原因是這一年齡段的中老年人也會面臨子女成家,從原本的家庭中脫離出去,與子女的情感聯系減少的問題。本研究中不同居住情況的抑郁評分無顯著差異,這與鄭錚等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原因是本研究中被試數量較少且被試群體存在差異,因此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表明孤獨感與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抑郁均顯著相關,這一結果與鄧麗芳等人的研究結論一致,即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水平越高,孤獨體驗就越少。宋愛芹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了孤獨感越強,抑郁分越高。孤獨感是由于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不足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痛苦的主觀體驗。本研究還證實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與抑郁呈顯著負相關。這一結果與國內外多項研究結果一致。四種家庭適應性類型有顯著差異,無規律型家庭的抑郁得分顯著高于有規律型家庭,既往研究也表明家庭適應性對抑郁情緒存在明顯的調節作用。有規律型家庭適應性水平高,有較好的內部組織性,而無規律型家庭適應性水平低,缺乏組織性,家庭成員之間缺乏協調與合作。
本研究通過中介效應檢驗,證實了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不僅直接影響中老年抑郁,而且還通過孤獨感起間接作用。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低,說明家庭成員間情感聯系不緊密,在遇到困難時,家人不能給予情感交流與支持,家庭體系也不會隨著不同情況作出靈活的改變,個體容易產生孤獨感等不良情緒,而孤獨感與抑郁相互影響,從而導致抑郁的發生率增加。本研究的結果提示,在中老年抑郁的預防工作中,應加強對中老年人家庭環境的關注,鼓勵中老年人遇到問題時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家人應多給予他們情感支持與幫助。通過提高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水平,降低其孤獨感,有助于提前預防中老年抑郁的發生。陽中華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家庭支持能有效預防老年抑郁。另外,這一結果也可應用于對中老年抑郁的心理干預工作,關注抑郁患者的家庭功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干預與治療,指導其提高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以此改善抑郁癥狀。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