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友
摘 要: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安徽省南陵縣以加快推進新農村社區建設作為重要切入點,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經驗,也存在著建設主體錯位、重形式輕內涵、資金短缺等現實問題。以南陵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的問題為導向,可從選擇適宜的建設模式、明確建設主體、發展產業、提升服務、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等方面促進新型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對推動安徽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一定的價值參考。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問題;南陵縣
中圖分類號 F3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9-0006-03
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僅在理論上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特征,而且在實踐中因其適應了當前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構建新型城鎮化體系、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成為當前各級政府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擬通過對安徽省南陵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分析研究,希望以點及面,為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一定的價值參考。
1 南陵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現狀
1.1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舉措
1.1.1 科學規劃,優化布局 南陵縣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伊始,堅持規劃先行、立足實際、突出特色、注重體系的理念,從人口規模及預測、居民點密度與等級規模控制、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分析,編制出臺了《南陵新型農村社區居民點布點規劃(2006—2020年)》,確定新建農村社區11個、在原有中心村基礎上通過整治建設23個、擴建24個、整治擴建13個,科學規劃了全縣農村社區建設的實施動向。
1.1.2 試點先行,梯次推進 南陵縣農村社區建設起步于2008年,此后陸續出臺了《南陵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實施意見》《南陵縣2013年農村社區建設工作考核標準》等相關文件。按照先易后難、分批推進的方式,2011年,確定34個建設試點村(占全縣總村數20%),當年年底有28個村基本達標。2013年,安徽省民政廳在南陵縣8個鎮中的7個鎮,確定50個村作為試點村。在當年確定的試點村中,年底有18個省級試點村、8個市級試點村、20個縣級試點村通過達標驗收(部分村為交叉試點村)。通過試點,為全縣后續農村社區建設有效開展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1.1.3 因地制宜,創新模式 南陵縣屬皖南低山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丘陵地貌占2/3,圩畈平原占1/3。各鎮村在區位、人口分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差距較大。因此,在考慮各試點村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文化、生活等習俗前提下,本著立足現實、適度超前、凸顯特色的原則,積極展開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南陵縣農村社區建設工作已初見成效,出現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色新型農村社區。如從建設類型來看,可分為村企共建型、城鎮開發連建型、原村改建型;從試點村的地理位置來看,有地處山區的、有地處圩畈平原的、有地處半山半圩的;從建設形式來看,可分為以中心村為圓點多村聯建型、多村并村型、原村改建型、移民新建型;從建設主體來看,可分為政府主導型,村企共建型,規劃引導型等。
1.2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成效 (1)推動了農民向市民化轉化。南陵縣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載體,通過土地流轉、轉移就業、集中居住等方式實現了居住集中化、就業非農化、生活方式市民化。(2)實現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了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現代文明向農村擴散。(3)通過涉農建設資金的集中重點投放,村莊整合,修建配套商業網點、文化體育等相關設施,促進了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經濟發展。
2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南陵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取得一定成效和經驗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
2.1 政府推動為主,農民參與程度低 在南陵縣社區建設試點中,政府是直接主體,在社區選址、規劃、建設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自上而下“行政強制性”和“政府推動性”。多數情況下,農民只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受者,政府與農民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協調和參與機制,農民對社區建設的目的、功能認知模糊不清。再加上在社區建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對農民差異性訴求綜合考慮不周,違背部分農民意愿、損害部分農民權益的問題發生,導致農民對參與社區建設動力不足、認可度不高,甚至在拆遷、征地補償、住房安置等方面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合作。
2.2 社區建設重形式輕內涵,“形似而神不似” 從南陵縣試點建成的社區來看,普遍存在重形式輕內涵,“形似而神不似”的問題。首先,社區建設更多關注能夠看得見的社區硬件建設,而如社區居民的參與度、社區文化培育、社區配套產業發展等軟性指標重視不夠。其次,社區治理方式滯后,并沒有實現居民之間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社區居民缺乏一定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再次,社區居民沒有完全脫農離土,日常生活與農業“臍帶”并沒有被剪斷。
2.3 生產生活等方式強制變遷,部分家庭生活負擔加重 以政府為主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帶來了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的強制變遷,但也加重了相當部分家庭的生存負擔,生活受到影響。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產業支撐,導致社區居民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二是多數中低收入家庭在拆舊建新中不僅花光了所有積蓄,往往還背負起較為沉重的債務。三是生活成本明顯上升。在農業經營方式未發生改變的條件下,單純地改變其居住方式,必然會對其農業經營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1]。農民雖集中居住了,但是生產內容、生產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不少農民在集中居住后仍除既有的電費、電話費外,新增的水費、物業費、燃氣費、垃圾處理費等日常生活開支也成為一筆長期的重負。
2.4 建設資金籌措難,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因受產業支撐不足、村級集體經濟薄弱、農民收入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約,目前從社區房屋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等,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無論是土地置換、財政政策捆綁、項目扶持資金整合等均籌資有限。同時,由于缺乏有效政策引導和融資方式,多元化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均遠未形成,資金短缺導致社區建設及正常運轉困難,存在后續維護資金和管理服務費用缺口的隱患。
3 推動安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策建議
3.1 立足現實,選擇適宜的建設模式 本著立足實際、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集約發展的原則,走多元化農村社區建設之路。可從城郊區和小城鎮規劃區、產業集聚區、中心村、特色村4個層面,分層分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對毗鄰城鎮或城鎮規劃范圍內的村莊,可以利用區位和發展優勢,建設一些高標準、高規格的城鎮依附型社區;對臨近或處于產業集中區范圍內的村莊,采取標準適度超前的方式,完善原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實現資源和服務共享,建設城鄉融合型社區;對位處圩畈平原的,可以條件較好的中心村為依托,實行社區化改造,以點帶面,引導農民從小村向中心村集中;對位處地理位置較偏的丘陵山區,可依托當地生態、自然等資源、民俗風貌等特色,建設特色生態型社區。在社區選址上,要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減少成本、村民意愿的原則,實現區位較差的村莊向區位較優的村莊集中、經濟落后的村莊向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莊集中、規模小的村莊向規模大的村莊集中;在建設規模上,考慮目前安徽省多數農村地區農民經濟狀況、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傳統習俗和鄰里觀念等因素,絕大多數農村社區建設規模不宜過大;在社區建筑設計上,要注意符合群眾愿望、基本功能完善、引領城鎮生活、體現當地自然和人文特點。
3.2 突出主體,提升農民對社區建設的認同感 一要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無論是社區工程建設、主導產業的發展,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社區公共事務管理都必須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自主參與、自主監督、自主評判[2]。二要切實維護農民權益。地方政府在算清算好“三化”協調、土地集約節約這本長遠“大賬”的同時,更要把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置于社區建設的首位,盡可能減少農民的投入和負擔。三要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培育。要加強對農村社區居民就業、生活方式和理念轉變的引導,自組織能力的培育,互信機制的重新構建,實現由農民向市民的轉身,是增強其對農村社區認同感、歸屬感的關鍵。
3.3 產業支撐,為農民“轉身”提供經濟支撐 必須立足現實,充分考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三者之間互動融合。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促進資源集聚、人口集聚。一是發展新型工業化。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地域特色,發展適合于本地的產業,特別是發展面向市場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面向現代城鎮居民需求的生態農副產品加工業等,確保社區居民有業可就。二是充分利用居住方式變化對生產方式形成的倒逼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生產結構的轉型,并以此促進農民就業理念和就業方式的轉變。三是發展必需的社區服務業。可組織社區居民積極從事社區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既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時也可以就地實現就業。
3.4 完善服務,保障生活質量和水平 社區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是增強人們對社區認同感和吸引力的關鍵,并最終決定著農村社區的生命力。首先,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從社區居民最基本、最迫切的內在需求出發,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其次,健全社區公共服務功能和保障。建立完善就業培訓和指導、衛生保健、物業服務、社會保障等服務平臺;整合社區內的各類服務資源,拓展社區公共服務方式和渠道,“讓居住在農村同一區域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務”[3]。特別是要加強社區居民信任機制的構建,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融合,培養和提高社區居民既服務于自己,又服務于社區的意識和能力"[4]。通過人人互助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再者,提升社區居民自組織能力。鼓勵社區自組織特別是社區志愿者組織、互助組織等的發展完善,不僅是增強社區內部整合,拓寬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和利益表達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而且可以彌補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的不足,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
3.5 破解難題,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 整合政府、企業、社區、農戶多方聯動的資金鏈條,形成多方聯動投入機制。可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基礎上,積極利用市場機制破解資金瓶頸,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支持、農民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系。一是財政支持。以農村社區建設為平臺,整合、統籌使用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美麗鄉村建設等各類涉農惠民專項資金和土地整理復墾的專項資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收益等資金投入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二是市場運作。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市場原則,積極鼓勵城鎮企業、其他組織或個人采用投資籌資、人才技術支持等方式參與社區醫療衛生、教育培訓、社會服務等公益事業和供排水、交通、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農民自籌。對社區居民住房建設所需費用,應以居民自籌為主,政府可通過信貸和物資補助等形式對居民進行資助,并支持居民把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獲得的收入補償用于社區建房和生活支出。四是政策支持。包括優化有利于土地流轉的政策環境;在農村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探索“讓社區居民對自己的房產擁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為農民辦理住宅房產證”[5];借鑒城鎮居民購房按揭制度,嘗試農村社區居民按揭購房抵押貸款制度;制定完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
參考文獻
[1]田毅鵬.鄉村“過疏化”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的兩難[J].浙江學刊,2011(5):31-35.
[2]房方.新村建設,讓農民充分參與決策[J].瞭望,2012(44):40-41.
[3]衛平.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推進農村社區建設[J].鄉鎮論壇,2009(6):21-22
[4]費孝通.費孝通全集:第六卷[J].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65.
[5]楊玉民.國外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經驗及其對汕頭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啟示[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97-100.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