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朝暉



摘 要:通過對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植物種類的調查得知: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植物共有85種,隸屬51科79屬,其中木本植物68種,占總數的80%;草本植物14種,占總數的16.5%,藤本植物3種,占總數的3.5%。并就園林綠化植物配置的原則對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的綠化樹種配置進行了初步分析,為今后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園林綠化建設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合肥;淝河生態公園;園林樹種;植物配置
中圖分類號 S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9-0127-04
淝河生態公園位于合肥市包河區,公園東至南淝河,南至繞城高速,西至包河大道,北至潭度路、仙源路。總面積約為2km2,總長度6.5km,滬漢蓉、京福高鐵線穿插場地東西,可以算是一座“嵌”在火車道邊的公園。包河區淝河生態公園被3條城市主干道分割,形成了4個相對獨立的區塊。設計初衷是將在城市快速發展中遺留下來的個體空間進行整合和再設計,使得景觀重組,煥發新的生機,為周邊居民提供一片生態的活動空間主要利用廢棄的土場,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因地制宜,堆山造景,營造微地形。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中城市道路的功能主要有交通功能、城市空間功能和環境功能3個方面。道路園林綠地是道路環境中的重要景觀元素。道路綠地的帶狀或者塊狀綠化的“線”性可以使城市綠地連成一個整體,起到美化街景、襯托和改善城市面貌的作用。對道路綠化配置的調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規劃城市,以便為人類進行更好的服務,也對今后的地區規劃提供更好的參考依據。
1 調查概況
1.1 調查方法與時間 2016年8—10月,通過對淝河生態公園進行實地考察,采集到植物標本560余份,進行分析鑒定,并對所調查的植物種類進行了記錄、整理、歸納及統計。
1.2 調查地點 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主要景點,把淝河生態公園劃分為東區域和西區域2個區域進行植物種類的調查。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植物種類調查統 通過調查、整理和分類,淝河生態公園區域植物種類統計詳見表1。
2.2 調查植物配置分析 通過調查得出該區植物種類共計85種,隸屬51科79屬,其中木本有68種,草本植物14種,藤本植物3種,占總數的3.5%。由于該區處于主要利用廢棄的土場,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因地制宜,堆山造景,營造微地形,所以該區在綠化植物配置方面盡可能的多運用各種植物的造景功能,如不同的色葉、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譬如可在木本植物下配植一些草本植物,可在銀杏和桂花配置美人蕉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行道樹選擇充分綜合考慮景觀性效果、遮陽性強和抗風性等要求,要滿足功能為前提,合理規劃綠化,盡力做到“一路一景”,樹種品種多樣化,層次分明。主干道應選擇抗污染性強的高大樹木作為行道樹,高速路旁盡可能留出綠化帶來建設防噪林,同時兼具風景林地的作用;次干道應選擇高大濃蔭常綠樹木,盡可能形成綠色廊道。在植物配置中應選擇植株矮小的灌木為主,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內側,種植的樹木應不影響駕駛員的視線通透,以保證行車視距,譬如可以配置一些矮小的草本植物如木賊、紫葉小檗等。另外,要根據地形的高低起伏變化,在今后的植物配置中可采用自然式配置樹木,在路邊拐彎處可設置花壇或花鏡。譬如:木本植物的桂花和草本植物的美人蕉組合。也可種植千屈菜,盛夏花開,串串紫花,再如配置石榴,紅楓,一串紅等,秋天,色彩紛呈,豐富和諧。另外,在植物配置方面,還要根據地形的高低起伏變化選擇適當的種植形式,合理改造原來的地形地貌,較好地解決了植物景觀創造、生態要求以及科學展示的矛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3 結論與討論
3.1 調查植物配置結果 通過調查得出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植物共有85種,隸屬51科79屬,其中木本植物68種,占總數的80%;草本植物14種,占總數的16.5%,藤本植物3種,占總數的3.5%。
3.2 植物配置討論 公園綠化觀賞效果與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植物的選擇配置。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質,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態習性。合肥市淝河生態公園植物配置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合理改造地形地貌,較好地解決了植物景觀創造、生態要求以及科學展示的矛盾,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達到地形與地勢協調、空間組織流暢有序,植物景觀豐富多樣。在配置中應注意喬、灌、草的綜合利用,并同時結合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利用。根據立地條件,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各種植物都能生長并生長得好。不能盲目引進推廣外地園林植物,而應注重開發和應用鄉土植物。園林綠化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在樹木搭配方面,充分考慮遠近期結合,一般壽命長的樹種,往往生長緩慢,而苗木規格較小,不可能產生遠景所需要的效果,必須搭配種植適量的速生樹種,使其比例合度。如果慢長樹不耐蔭,最好采用帶狀混交和片狀混交的形式,使能正常生長發育。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去確定樹木花草之間的比例分配。
參考文獻
[1]何平,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蔣向中.淺談園林植物配置[J].江蘇綠化,1998(5).
[3]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
[4]彭敬珠.園林植物景觀配置方法的探討[J].園林科技開發,2003,17(21):95-97.
[5]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第二版,上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6]肖創偉.園林規劃設計[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7]周武忠.園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8]左志高.城市綠地景觀的人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5.
[9]胡長龍.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10]涂以全.城市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J].城市問題,2004,04.
[11]楊建虎.鄉土植物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景觀營造[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12]張海霞.園林規劃中如何體現植物多樣性[J].江蘇林業科技,2004,04.
[13]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