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周明
摘 要:該文分析了黃山市植保體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植保;現狀;對策;黃山市
中圖分類號 S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9-0139-02
黃山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農業市,全市總人口1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1萬人。全市耕地面積4.77萬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4.8%。其中,水田4.11萬hm2,旱地0.66萬hm2,農作物播種面積12.76萬hm2,復種指數279%。主要種植有水稻、油菜、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等。全市林地面積80.4萬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83.1%。主要種植各類果樹、苗木和木材。全市園地7.27萬hm2,占全市土地面積的7.5%。其中有茶園5萬hm2,桑園0.51萬hm2,果園1.75萬hm2。本文就黃山市植保體系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1 黃山市植保體系現狀
1.1 植保隊伍人員少,知識更新慢 目前,全市植保機構除祁門、黃山區外(祁門植保站為獨立法人機構,黃山區植保站與區農技推廣中心合并),均為市、縣級農技推廣中心內設業務機構。全市共有市、縣級實際在崗植保工作人員24人,其中,市植保站4人,各地植保站分別為:休寧縣3人,祁門縣4人,歙縣4人,屯溪區2人,黃山區3人,徽州區2人,黟縣2人。縣級植保人員較少,部分植保人員還身兼多職,存在年齡結構老化的現象,40歲以下4人,50歲以上8人;鄉、村級無專職植保服務隊伍,縣級植保站成了植保最基層工作單位。另外,植保人員知識結構仍是局限于稻、油、蔬菜等作物常規性病蟲害上,對經濟作物等種植業領域的病蟲防治存在短板。雖然近年來由于對經濟作物的病蟲測報與防治需要,加強了對知識的學習更新,但仍不能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服務能力不強,服務相對滯后。
1.2 農作物病蟲監測手段落后,監測面窄 黃山市始終把病蟲測報工作作為植保工作的基礎工作,嚴格按照規范測報的要求,堅持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相結合,燈下誘蟲與田間查蟲相結合的辦法認真調查,科學分析,以掌握病蟲發生情況和發展動態。但由于農業結構復雜,病蟲害也越來越復雜,病蟲害的監測越來越難。目前,除蟲情測報燈,在實際對病蟲害進行監測依然靠“一雙眼睛、一個盆子、一根棍子”,監測手段比較落后。由于鄉鎮體制問題,各鄉鎮農技人員均身兼多職,不便于縣級管理和業務調配,縣級農技中心或植保站在鄉鎮籌建的病蟲測報點擬定的鄉鎮農技人員存在與鄉鎮工作安排的任務沖突,人員崗位變動大,不利于測報基點工作的開展。
1.3 社會化服務組織程度低,服務能力弱 近年來,黃山市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目標,以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以開展農藥集中配送、零差價銷售為突破口,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在全省率先構建“七統一”(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統一管理,統一回收與處置,統一財政補貼)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同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組織,進一步充實機防器材設備,加強植保技術培訓,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成立各類專業化防治組織(隊)156個,防治人員達1498人,擁有高效植保機械2062臺,其中,植保無人機有5臺。尤其在起步階段,政府投入的力度不足,造成推進專業化防治工作缺乏應有的動力和發展后勁。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從事農業生產農戶大多數在50~70歲,難以適應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技術要求和體力要求,機手難覓。黃山市地處山區,耕地面積少,成片的耕地更少,同時地勢落差大,機動噴霧作業難度大、防治成本高,專業化防治組織難以市場化運作,生存空間小。各類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在堅持市場運作的前提下,深受氣候等因素的制約,市場風險較高。
1.4 綠色防控技術組裝模式少,推廣難度大 近年來,我市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綠色防控組裝技術的試驗、示范等形式,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主推技術有太陽能殺蟲燈、黃色誘蟲板、性誘劑、生物農藥等,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等植保新技術。近年也加大項目投入,整合農業綜合開發、農業財政資金等項目資金,2016年全市共開展綠色防控面積達4.58萬hm2。但受防治成本、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傳統用藥意識根深蒂固、產品優質不優價等原因,目前黃山市病蟲害綠色防控大多依靠項目帶動,農民自發使用綠色防控措施較少,化學防治仍占據主導地位,綠色防控水平整體不高。
1.5 植物檢疫隊伍不穩定,把關不嚴 近年來,黃山市加強了植物檢疫工作,一是開展了梨樹病害、稻水象甲、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扶桑綿粉蚧、西瓜果斑病等病蟲害普查工作,預防和杜絕疫情的傳播和蔓延;二是對種子、苗木等調運,嚴把調運檢疫關,督促調運當事人辦理調運檢疫手續;三是通過開展聯合執法互查,檢查各地種子經營戶持證調運情況及相關檔案;四是通過宣傳植物檢疫法律法規,提高全民的檢疫意識。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社會對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忽略了農業有害生物入侵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安全影響的重要性;二是檢疫隊伍不穩定,專職檢疫人員經常變動,不能滿足執法隊伍專業、穩定的需求,部分工作職能難以發揮;三是設備手段落后,檢疫員技術水平不高,危險性有害生物發生初期難以識別,常常到了疫情擴散、危害嚴重時才被發現重視。
2 對策建議
2.1 加快健全植保體系,強化各級責任 以市植保站為統籌,區縣級植保站為龍頭,鄉、村植保隊伍為紐帶,加快植保隊伍建設,健全植保系統網絡,明確各級植保隊伍的責任,保障植保工作有力開展。
2.2 加快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爭取各級對植?;A設施的投入,加快改善工作條件,全面提高系統預警能力,完善各類病蟲害測報調查技術規范;定期對各級植保隊伍進行培訓,提高對各類作物病蟲識別、發生規律、監測預報、防治技術等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
2.3 加強培訓推廣,提升綜合防治水平 利用培訓會、現場會、觀摩會、交流會等多種形式,認真組織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農資網點人員和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學習植?;局R、植保新技術,培養農業帶頭人,傳輸給廣大農戶;進一步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大力推廣綠色防控等先進的植保技術指導開展病蟲防治工作,提升綜合防治水平。
2.4 加大扶持和培訓,探索統防統治發展新思路 專業化防治工作是“公共植?!钡闹匾w現,尤其在起步階段,需要各級財政應予以支持,尤其是中央財政要將專業化統防統治納入專項補貼資金;繼續加強對機防隊伍的培訓工作,加快植保器械跟新換代,提升機防隊伍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切實解決藥害、防效、收費等風險問題,化解矛盾糾紛,促進植保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穩妥發展,各級政府建立相應利益導向機制;積極探索統防統治發展新模式,讓統防統治社會化組織能盡早實現自我發展和自負盈虧。
2.5 加強培訓宣傳,強化植物檢疫工作 加大宣傳,增強社會對農業有害生物入侵對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安全影響的重要性和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為植物檢疫工作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穩定檢疫隊伍,加強業務培訓,提高檢疫人員的理論知識、法制觀念,保障植物檢疫工作的有力開展。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