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威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初中階段的學習是連接初級教育與中高等教育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育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了推動初中生物教育的有效發展,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初中生物學知識,文章圍繞我國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展開,探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養成學生學習興趣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學習興趣;培養
生物學科在整個教育環節中屬于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初中的生物學學習作為認識、學習這個學科的初始階段,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采用新型教學模式,合理調整初中生物學課程安排,引入新型教育手段,用盡一切可能的策略來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學習生物學,并愛上生物學這門學科。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生物學的學習內容難度較小,主要是對其基礎知識進行一個系統、大概的了解,積累相關基礎知識,對生物學科進行基本層次的認識。
一、我國初中生物教學現狀分析
當前,國內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情況并不容樂觀,傳統生物課堂教學模式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其問題主要彰顯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師生關系淡薄,有效溝通交流缺乏。在初中的生物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界限分明,師生情感冷漠,交流互動不足,課堂氛圍死板,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濃。二是生物課堂教學模式落后,新型的情境教學模式、五步教學模式、開放式教學模式以及案例教學模式等并沒有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大多生物課堂還是采用的傳統“填鴨式”、“被動式”教學方式,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絕對主導,所有的教學課程安排以及課堂進度把控均由教師“獨裁”[1],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沒有缺乏發揮平臺。初中生物課堂氛圍缺乏,課堂環境死板,學生大多被動接受知識,“填鴨式”教學現象普遍存在,使得初中生物教學限制于這一傳統發展瓶頸,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完善和新型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出臺,人們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提出了諸多新需求,為授課教師增添了更大的壓力,給予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更高期望。為了有效契合社會各界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標準,落實國家教育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在生物學領域的相關要求,必須對其課堂教學現狀進行改革[2]。
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貼近現實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貼近現實生活,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的教學方式,縮短抽象生物理論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創設適宜的生物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興趣,落實相關教育理念和教學要求。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單元知識《了解生物圈》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從我們當前生活的環境狀況著手,讓學生描述我們現處的生活環境、呼吸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以及生態系統狀況,以此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從現實生活狀況出發,很容易發現當前城市生活空氣質量差,交通擁堵,大氣污染嚴重,垃圾圍城現象突出,城鎮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水域環境質量差,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嚴重。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將這些環境狀況進行分類,最后發現這些環境問題與生物圈密切相關,都發生在水圈、大氣圈以及巖石圈中。通過引入貼近現實生活的環境問題生活素材,縮短抽象理論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之間的認知距離,模糊二者之間的界限,引導學生了解生物圈,學習生物圈中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并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欲望[3]。
2、引入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不僅具備極大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且還能極大地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和不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掘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鍛煉其探究思維,培養其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例如,在講解“光影響生物的存在”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構造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列舉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學生掌握并擴展這一知識點。光照能夠影響生物的生存,在通常情況下,植物的生長需要進行光合作用,在這一作用過程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化為氧氣和水輸送出來,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必要保證。這樣不僅向同學們傳授了光會影響生物的存在這一知識點,而且通過案例教學的方法還讓同學們明白了光與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這樣就達到了開闊學生視野,強化知識遷移,豐富學生知識面,深化學生生物認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3、引入五步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化生物知識了解。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入目標教學、自主合作、展示交流、點撥釋疑以及鞏固拓展的“五步教學模式”,發揮此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了解和認知,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生物教材《細菌和真菌》章節的知識時,可以通過明確了解細菌與真菌各自的特點及其分布,掌握細菌與真菌的功能作用,在人類生活中如何利用細菌和真菌等教學目標,為學生營造清晰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向,讓學生在理清學習目標的情況下學習此章節知識[4]。然后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營造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環境,讓學生討論真菌與細菌之間的區別。并讓學生在工具理性理念的指導下應用顯微鏡觀察真菌與細菌在生活中的活動狀態,深化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認知,以達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其求知欲和學習動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預期目的。此外,在學習此章節知識后,教師要及時總結真菌與細菌的相關內容,布置適宜的課后作業深化學生的認知,對學生習題中出現的錯誤進行點撥,并鼓勵其采取措施進行改正,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度。
三、結語
此外,要發揮實驗課程的積極作用,比如,在學習“動物生存的環境影響”實驗時,可以充分利用此實驗來激發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觀察小白鼠的生活分布,并在改變光照條件的情況下觀察小白鼠的生活狀態。在以后的教學中,各學科也可以加大案例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方法等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力度,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卓嘎澤措.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西藏科技,2013,11:30-31.
[2] 任海.興趣引導之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學時代,2013,04:94.
[3] 鄒小紅.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12:202.
[4] 龍梅.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初探[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0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