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英
摘要:閱讀既是一個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心靈自我關注的過程。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道德和審美的發展,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更能拓展學生視野,滋養學生心靈。
關鍵詞:校園;閱讀;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帶著孩子走進書時,真正的教育才開始。”閱讀既是一個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心靈自我關注的過程。閱讀可以促進學生的智力、道德和審美的發展,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更能拓展學生視野,滋養學生心靈。《標準》把閱讀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標準》要求“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并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為完成《標準》對課外閱讀的要求,我們要把著眼點放置于建構新型的校園閱讀文化,以閱讀促進學生發展,以閱讀支撐教師發展。
一、創設書香環境,讓學生愿讀
如果一個學生的興趣世界僅僅局限于準備功課,如果一個學生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別的什么東西都沒有掌握,如果學生的智力活動只局限于學習教科書里的內容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么,學校對學生來說就會變成毫無吸引力的、陰郁沉悶的地方,而學習也就會變成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苦差事”,為此,我們要重視校園閱讀環境的創設,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濃郁的書香氣息。比如,校園的長廊的柱子上刻著一些名家的唐詩、宋詞;教室的走廊墻壁上都張貼著一些著名作家的照片及其作品簡介;教室里設立圖書角,在墻壁上張貼著“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一扇門,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高爾基”、“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等名人名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學校圖書室、閱覽室全天開放,只要學生愿意,隨時可以借書、閱讀,閱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走進閱覽室,指導學生有選擇的閱讀;學校圖書室定期把契合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人類文化精品推薦給學生;校報上開辟專欄,選登學生的優秀習作和讀書心得。這些精心布置的校園文化,讓每一位學生走進校園,便能置身于閱讀的氛圍中,享受讀書的快樂。[1]
二、培養良好習慣,使學生會讀
在現實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重視不夠,認為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之外的,怎么做,效果如何都不是教師能夠控制的,甚至不是學校教育的事情。其實,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貫穿于整個閱讀指導過程,教師要將閱讀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成為自覺的需求,成為生活的常態。首先,我們要用好課堂教學主陣地,課內閱讀應努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能主動閱讀多種多樣的課外讀物。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通向廣闊語文天地的階梯,閱讀教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是語文教學的必然選擇。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要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字、詞、句、段,認識文章的寫作結構,引導學生體驗文章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我們要想利用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的語文課,不能停留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還應對學生的方法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確立正確的閱讀理念,形成有效的閱讀策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其次,我們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指導學生手腦并用,主動式閱讀;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邊閱讀邊思考,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收獲??教師所強調的讀思結合、隨時閱讀、及時積累等這些小學生應該形成的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多方共同參與,使學生勤讀
1、師生共讀。一個自己不讀書的教師,要點燃學生的課外閱讀的熱情,無異于緣木求魚。優秀的語文教師,自身要是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人,要及時關注最新的兒童文學作品,捕捉最新的閱讀信息,將最新最好的作品推薦給學生。教師要通過自己對推薦的書的喜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利用好每天中午半小時師生共同閱讀時間,在學生讀完后,與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情節、思想、語言等方面進行交流、賞析。為了學生有意義的閱讀,教師要不停地閱讀;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要不斷儲備。[2]
2、親子共讀。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引導學生愛上閱讀,還必須想方設法鼓勵家長加入閱讀行列。我們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摘抄本、采蜜集、優秀習作、讀書心得等,發放親子共讀倡議書,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議。例如,和孩子一起逛逛書店;家里客廳的茶幾上、床頭放置一些可以閱讀的書籍;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一些閱讀;和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書,經常交換閱讀感受??希望家長的參與能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學校開展“親子共讀一本書”征文比賽,評選出家長和學生的優秀讀后感,選登優秀作品在校報上,發給學生人手一份,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從讀書活動中品嘗到讀書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家長的言傳身教帶給學生持久閱讀的動力,促使學生能更辛勤的在書海中遨游。
四、運用積極評價,使學生樂讀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對小學生來說,老師和同伴的積極評價,就是他們主動閱讀的催化劑。課外閱讀的評價應當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利于消除自卑感,增強自信心,使每一個學生愛讀書、會讀書、多讀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1、開展交流活動。利用閱讀課、班隊活動課、語文綜合實踐課等進行閱讀交流。交流以活動為主,形式多樣。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講故事比賽、美文賞析,也可以手抄報展示、讀后感評比等。即使讀同樣的一本書,但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關注點等都不一定相同,這樣的交流就可以讓學生關注更多自己在閱讀時沒有注意到得地方,并分享他人的閱讀收獲。
2、欣賞《采蜜集》。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有本《采蜜集》,可以畫畫、摘抄、寫閱讀感受,及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收獲。我們每周抽出兩個午讀時間進行交流、欣賞,學生先在小組內讀讀自己的閱讀心得,再請組內成員給自己的作品評價打等地,給精彩的閱讀心得“優秀”。得到六個“優秀”就可以在班級交流。每個月,老師會將學生的《采蜜集》收上來進行閱讀,寫上評語,并評選出最佳作品,以圖書作為獎勵。我們對作品的評價以鼓勵為主,主要通過活動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光華. 創新小學閱讀教學策略 增強小學閱讀教學效率[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08):36-39.
[2] 魏薇. 小學閱讀教學的生活體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