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近日,一封以學生家長名義寫的公開信《請劉胡蘭離我的孩子遠點》以及一封以老師名義寫的回信出現在微信上。對是否該在青少年中宣揚劉胡蘭精神,雙方的觀點針鋒相對。
筆者查閱了一下,這封公開信和回信其實在兩年前就已流傳網絡,最近又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說明人們對這個話題非常關注。其實全世界都有英雄主義教育,不同文化里都有這種悲壯、犧牲的價值和故事的傳承。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那些壯士、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眾多勇士,他們都有著很悲壯的故事。任何民族也都有年輕人的犧牲,比如圣女貞德。這是人類最基礎的東西,任何國家、民族都有這種象征性文化的傳承,都需要它們來支撐起基本的精神框架。只有這樣,才有更高層次的目標。
如今身處和平年代,家長可以強調孩子們的安全,但這與英雄主義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而那個所謂的家長卻用一種世俗、生活化的觀念,去否定一個民族的大觀念和大意識。
首先,任何社會都有其賴以存在的精神高度,這跟一個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關愛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位家長的說法混淆了教育的基本理念。孩子接受了英雄故事的教育,并非就是要孩子去簡單模仿當時的歷史情境和行為。
美國獨立戰爭的英雄內森·黑爾被英軍處死前曾說:“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沒有第二次生命獻給我的祖國。”傳頌這樣的故事難道就對青少年有負面影響?其實為社會正義犧牲和奉獻一直是所有向上社會的共同價值,雖觀念有差異,但這種意識則是世界共通的。
其次,這位家長的行為是在用世俗的生活觀念,消解歷史的悲壯感。這種悲壯感不是中國特有的概念,任何民族和國家要建構自己的光榮歷史,都需要這種悲壯和故事,而這其實是歷史的必然。消解中國的英雄主義,其實這些年來有其爭議的背景。而且,這種文章未必有其現實根據,但卻迎合了當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孩子安全的心態。
第三,任何人都知道,學習劉胡蘭是學習她的精神,而不是在當下簡單模仿劉胡蘭的行為,當下也沒有這樣的前提去模仿。中國家長其實足夠成熟,明白這些道理。從這個角度看,這封信的邏輯和論說方式,其實是在戲耍這個社會,非常不負責任。劉胡蘭是中華民族危急關頭年輕生命為中國的未來而犧牲,刻意對中國革命犧牲的扭曲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也不會有任何價值。
和平年代我們也需要愛國,而且有無數種形式去踐行。你做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或在平凡崗位奉獻都是愛國精神,但這些不妨礙原有精神價值的歷史傳承,比如“岳母刺字”。我們不斷有新的愛國精神涌現出來,但世代傳承的價值會一直銘刻在那里。少數人對歷史刻意的扭曲和片面的理解,其實還是這些年試圖否定中國革命合法性的思潮的一種延伸,但這種思想不可能被社會認可。▲
(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