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要一有扶貧項目,各地都想方設法爭取,生怕被落下;如今,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期,一些貧困縣對主動送上門的扶貧項目卻不想接,主要因為:
一是配套資金落實難。扶貧項目一般以國家資金為主,地方配套為輔,貧困縣本身財政緊,往往需要項目所在村社通過村民籌工、籌勞等方式,補足配套不足的款項。一些貧困村,要么拿不出剩余款項,直接導致開不了工;要么硬著頭皮上馬,最后卻可能成了“半拉子工程”。
二是項目設計不科學。一些扶貧項目缺乏深入調研論證,項目規劃設計不夠科學,脫離農村實際情況,村民意見大,村鄉干部費力不討好,積極性也受影響。
三是項目占地落實難。占地是很多扶貧項目的“死結”,比如水利工程,建設費用都可由財政支付,但土地需要村里調劑;一些村莊的土地全部承包到戶,集體沒有土地可調劑,在補償款又無著落的情況下,極易引發矛盾,項目很難落實。
四是群眾缺少獲得感。一些扶貧項目措施不實不細,缺乏針對性,不能因人因戶施策,貧困群眾得到實惠少,參與不積極。
為此,建議:
1.調整財政投入機制,提高使用效率。應追加專項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減輕地方壓力;同時要考慮市場日益增長的各項費用因素,提高扶貧項目財政補助標準,確保項目落實;有的扶貧項目投入大、需要幾年才能完成,可采取將幾年扶貧資金“捆綁”使用的辦法,確保項目順利完成。
2.加強項目后續管理,發揮持久作用。有的扶貧項目實施幾年后,由于后續管理跟不上半途而廢,不能連續發揮作用造成極大浪費,因此要加強后續管理,確保落地的項目穩定地發揮作用。
3.注重項目可行性,確保符合實際。充分發揮群眾在扶貧項目中的主體作用。扶貧項目要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當地村民自己完成或由村民參與協助完成,政府加強協調和監督,真正實現量身打造、精準扶貧。
(作者為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九三學社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