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在古代,春天祭祀天地之神以祈豐收,謂之“春祈”;秋天收獲后祭祀社稷之神以謝神佑,謂之“秋報”,故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里,有很多有趣、盛大的節日和民俗活動,不論是非遺中秋,還是苗族趕秋、篁嶺曬秋,我們都會在這個金色的季節里,于傳統習俗中感受中華農耕文化的獨特魅力。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的每一樣代表性事物都有著美好的寓意,象征著人們美好的愿望,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感受古韻中秋,尋找我們的民族之根和文化之源。
拜月賞月 《禮記》中“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周朝時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儀式,后來人們習慣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等祭品,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話說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少數民族如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也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
吃月餅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最開始月餅只是一種點心,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和吃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在廈門地區有博餅的習俗,即用投擲色子的方式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而月餅則美其名曰“會餅”,博餅還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玩花燈中秋節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樣的彩燈。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豎”,即將彩燈高豎起來。孩子在家長的協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起于高桿上。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彩燈最精巧。
中秋佳節所賦予的團圓之意在傳承中華民族濃重的家庭觀念和家族觀念,以及促進家庭團結與家族和諧等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家族觀念也正是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得到了不斷強化與傳承。
每逢中秋佳節,有一位神仙不能休息,得連續“值班”,這就是兔兒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彩塑兔兒爺傳承人,雙彥在中秋節前也沒閑著,天天忙著趕制兔兒爺。
相傳,從前北京的瘟疫是嫦娥身邊的玉兔治好的,因而家家戶戶都會供奉兔兒爺以表感謝。兔兒爺原來講究的是“年年請,年年送”,中秋節前把去年請來的兔兒爺摔碎,寓意去年兔兒爺已經把家里的災病全部帶走了,然后再請新的兔兒爺。而如今,兔兒爺不僅有防病防災的美好寓意,也成了一件藝術品。
在2012年國家博物館的非遺展上,一個一米多高的兔兒爺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這就是雙彥和父親一起破紀錄完成的兔兒爺作品。對于民俗技藝而言,只有慢慢積累才能達到一定水平,兔兒爺的制作也是如此,匠人需要在制作工藝的同時掌握一定的民俗知識。雙彥說:“做泥彩塑是非常隨意的,但這種隨意又包含著很多民俗知識,是很多民俗圖案相互搭配的結果。”










2016年11月30日申遺成功的二十四節氣除了具體節氣,還包括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等非遺擴展名錄。其中,苗族趕秋在2014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名錄項目。
苗族趕秋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規模巨大,體現了其多樣性、綜合性、獨特性、完整性、大眾性、現實性、包容性等特點,承載了苗族歌謠、鼓舞、服飾、武術絕技、舞龍、八人秋千等30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發展。
苗族趕秋源于何時尚無文字記載,1933年著名學者凌純聲、芮逸夫赴湘西考察后著有《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其中記載道:“苗族中有一種打秋千的游戲,頗為壯觀。他們每于節假有集會或過新年時,在一廣場中搭起秋架,上扎有兩秋輪,每輪四葉,每葉系繩及板,即成一秋架。每輪之上坐男或女四人,隨輪轉動,隨轉隨唱,男女對唱。”
關于趕秋節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但追根問底,它們都源于上古農耕文明時代苗族人對大自然的尊重與感恩。話說在原始社會末期,華夏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部落,其中苗族祖先蚩尤率領的九黎部落是當時最強大的農耕部落,他們會谷物種植,育苗、移苗、壯苗,因此后人用“苗”字給蚩尤的子孫命名,稱之為“苗族”。
《管子·五行》中記載:“蚩尤明乎天道,故使為當時。”說的是蚩尤順天而行,知天象而指導農業,并且以祭祀的形式感恩回饋大自然,而趕秋節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趕秋節是農耕文明時代春祈秋報的重要組成部分,苗族人今天如此濃墨重彩地過這個節日,充分展現了他們慶祝豐收、向往美好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也是在呼喚當下疲于奔波的人們對季節變換的敏感和對大自然的尊重感恩,從而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生活。




苗族雖然經過了千年遷徙,但仍堅守文化的獨立性,使得祭祀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也使得苗族趕秋得以一脈相承,延續至今。
作為湘西苗族在每年立秋之日舉行的大型傳統節日,趕秋節在湘西花垣縣已形成了以村寨、鄉鎮、縣為板塊的自主傳承形式,參與人數多達數萬余眾。在這一天,附近所有鄉鎮村寨的苗族人都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卸下肩上的擔子,穿著華麗鮮艷的苗族服裝,女孩子們佩戴著各種銀飾,數萬余眾游行于趕秋場。多年來,苗族趕秋在花垣縣年年舉辦,從未間斷,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苗族趕秋的內容涵蓋面很廣,主要有攔門、接龍、打八人秋千、苗鼓、苗族絕技、綹巾司刀舞、上刀梯、椎牛、邊邊場等。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演繹,一些苗族傳統文體活動,如武術、玩龍、舞獅、演出、展覽以及苗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等也融入其中,形成了“喜滿秋場,情滿秋場”的熱鬧場面。而湘西苗族民歌的演唱更是貫穿整個趕秋節,人們必唱傳統的秋歌,其中一首趕秋歌這樣唱道:“小山包上立秋千,立在山包水井旁。四面男女齊聚攏,八方老幼到秋場……”
苗族趕秋是一種集祭祀、文體、民間歌舞為一體的傳統節日,對研究苗族歷法、生產生活、歷史宗教和傳統體育、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都具有較高的人類學、民族學以及文化藝術價值。苗族趕秋也是多元的群眾文化活動,對維護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苗族趕秋這幅千年農耕文明畫卷既是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的寫照,也是苗族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而對于這個寶貴遺產的最好傳承就是身體力行,讓我們懷著一顆對萬物的敬畏之心,順天應人,相時而動,對季節變化多一份敏感,對生命變化多一份感知,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相生、相榮。




曬秋是我國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區的村民因村莊地勢復雜、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的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漸成了畫家、攝影家創作的素材,并有了這個充滿詩意的稱呼——“曬秋”。
現在很多民俗學家指出,保護古村落不僅僅只停留在對村落建筑的保護上,對鄉土民俗文化的保護才是重點。為了更進一步做好古村落保護工作,傳承曬秋民俗,2016年10月27日,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舉行了曬秋民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啟動儀式。
篁嶺古村建于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數百棟徽派古民居在山坡上錯落有致地排開,屬于典型的山居村落。篁嶺因曬秋而聞名遐邇,村中的天街似玉帶般將一棟棟民居串連,徽式商鋪林立,儼然是一幅流動的縮小版《清明上河圖》。周邊千棵古樹環抱,萬畝梯田簇擁,四季花海展示著驚艷的大地藝術。
秉承祖上遺風,篁嶺先民習慣用平和的心態與“地無三尺平”的崎嶇地形相處,他們用圓形的竹篩匾在窗臺前晾曬農作物,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如今,篁嶺曬秋已成為固定習俗,每年秋收時節,家家戶戶的屋檐下都曬滿了玉米、辣椒、南瓜等色彩鮮艷的農產品,與白墻黑瓦的徽派民居構成了一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壯觀的曬秋農俗景象畫卷,被稱為“最美中國符號”。
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當地人獨特的生活方式,一大清早,65歲的村民曹秀云就下地采摘辣椒。中午回來后,她仔細篩選了一遍采摘來的辣椒,將辣椒浸入山泉水中清洗后,切碎放在直徑一米七的大簸箕里,然后架曬在屋頂上。曹秀云從小就看著祖輩們曬秋,在她看來,這是一項再自然不過的農事活動:“曬秋要曬到農作物脫水,這樣易于保存,可作為一年四季的食材。”





自2014年第一次曬國旗后,每到國慶及祖國重大時事時,篁嶺人都會用農作物拼曬國旗以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可以說,這是篁嶺這一輩人曬秋的新習俗。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蕭放說:“篁嶺景色優美,民俗味濃,走在篁嶺天街,感覺自己是風俗畫中人。刀耕火種,春祀秋報,曬秋是傳統農耕中的一環,它很好地體現了二十四節氣農耕文明。篁嶺曬秋不僅色彩艷麗、場面壯觀,而且融入了人們的情感。”
“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篁嶺的曬秋節,當地老百姓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曬,同時把切好的辣椒、青菜拿出來晾曬。因這段時間天氣非常悶熱,再加上雨季,氣候潮濕,衣物極易霉腐,因此篁嶺百姓會在這一天把廚房用具和舊衣物拿出來洗刷晾曬,以求吉利,所以這一天又叫“洗曬節”。
隨著果蔬的成熟,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篁嶺便開始進入曬秋旺季。辣椒、玉米穗、稻谷、綠豆、黑豆……白米為底,手為畫筆,各色農作物是顏料,五星紅旗、豐收字樣、猴年大吉……一幅幅創意十足的曬秋圖鋪在一棟棟徽派古建筑的樓頂上。村民們曬的不僅僅是美如畫的秋景,還有豐收的喜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民俗文化的傳承,這其中飽含著濃濃的鄉土情懷。
曬秋美景、山水風光、徽派民居、竹笛聲聲……這些編織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鄉村畫卷,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客來到篁嶺,一探這個世外桃源。
婺源縣文化館館長洪忠佩認為,篁嶺的吸引力來自于它的民俗、山水和人文。從人文價值的角度看,篁嶺曬秋的出現填補了城市人群的鄉愁需求。把曬秋與當地的山水和人文結合成為一張獨特的農耕文化名片,這種生產生活元素是現代社會中依然留存的農耕文化的經典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