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騰輝

眾所周知,線索是全文的脈絡,它像一根扯不斷的鏈條,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有條理地串連起來,使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般情況下,我們寫作時可以以人或物為線索,也可以以中心事件、情感的變化為線索。下面,我就以情感線索為例,談一談記敘文的線索設置。
病文展示
奶奶的嘮叨
○一學生
我永遠也忘不了奶奶的嘮叨,因為從她的嘮叨中,我感受到她對我深沉的愛。
去年年底,為了準備元旦聯歡會的節目,我每天下午放學后都要進行彩排。那天,我回家晚了,一進門便聽到奶奶的嘮叨:“你今天到底干啥去了?怎么回來得這么晚?”
“學校排練節目,所以就晚了。”我辯解道。
“那你也不能回來這么晚啊!”
我煩躁極了,轉身跑進自己的房間,“砰”一聲關上門。
過了很長時間,我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想到奶奶這樣做也是關心我,擔心我的安全,我怎么能這樣對待奶奶呢?一想到這,我感到很內疚。我打開房門,想去給奶奶說聲“對不起”,不料卻看見奶奶站在門口,手里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荷包蛋。
“孩子,趁熱吃吧!你一個女孩子,這么晚回家我實在不放心,所以才……”奶奶的嘮叨又開始了,可不知怎的,我卻不再感到討厭,相反心中充滿了感動。
望聞問切:小作者通過“我”與奶奶的對話,表現了奶奶對“我”的關愛,選材典型,中心突出,但行文時沒能很好地以“我”的情感變化軌跡敘寫。
對癥下藥:建議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不耐煩→討厭→委屈→羞愧→感動,并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以便更加真切地抒發“我”對奶奶的感激之情。
升格示例
忘不了奶奶的嘮叨
○一學生
“天陰了,把雨傘帶上!”
“加衣服了嗎?天氣預報說今天要降溫。”
……
我最不耐煩的就是奶奶的嘮叨。奶奶今年六十來歲,身體硬朗,不光能很好地照顧我,還能下地干農活。不過奶奶有一張婆婆嘴,愛嘮叨。這不,又開始了!
“你今天到底干啥去了?怎么回來得這么晚?”
“我不是和您說過了嗎?今天下午放學后,我們在排練元旦聯歡會的節目。”
“即使是排練,也不能這么晚回來呀!”
我不想再辯解,轉身跑進自己的房間,“砰”一聲關上門,把奶奶的嘮叨關在門外。
我心里煩躁極了,回想起奶奶平日里對我的嚴格管束更是委屈。過了許久,我的心漸漸平靜下來,就打開房門準備到外面透透氣。驀地,我愣住了:奶奶靜靜地站在門口,手里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荷包蛋。“孩子,趁熱吃吧!你一個女孩子,這么晚回家我實在不放心,所以才……”
奶奶的嘮叨又開始了,可不知為什么,我突然為自己剛才的行為感到羞愧,奶奶的話不再令人討厭,反而讓我感到心里暖暖的。
升格點評:升格后的文章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先寫自己不耐煩,甚至討厭奶奶的嘮叨,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而理解并被感動。這樣的敘述欲揚先抑,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結構更加精巧。
實戰演練
下面這篇習作線索不明,條理不清,請同學們依據文后提示加以修改。
最近,班里轉來了一位新同學,老師安排他和我坐在一起。通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漸漸了解到他并不那么令人討厭,尤其是剛剛發生的一件事讓我對他心存感激。
昨天數學考試時,他向我借橡皮。我沒有搭理他,只顧自己答卷。但老天偏偏和我過不去,在我快寫完的時候筆居然壞了。怎么辦?正當我抓耳撓腮不知所措時,一支筆出現在我的眼前,他小聲對我說:“快寫,時間不多了!”我頓時心生內疚,為自己剛才的行為深感不安。
“我……”我滿心感激,竟說不出話來。
修改提示:該片段能圍繞中心進行選材,表現人物的美好心靈,敘事完整。但由于線索不明,文章結構顯得不夠嚴謹。建議以“我”對同桌的情感變化為線索進行修改:不喜歡→厭惡→不安→感激,這樣能更好地彰顯文章的主旨。
同學們,趕快把你們修改后的文章分享到我們的微信公共平臺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