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魚


午后,一場雷陣雨過后,陽光沖破云層照在明凈的教室玻璃上。操場上,一個灌籃成功的男生被隊友們高高舉起,一個短發的女生正腳踩著輪滑鞋靈活飛馳,一支手持無線電測向機的小分隊正在進行一場“獵狐行動”……還有一群人,他們喜歡坐在古香古色的茶室里泡上一壺鐘愛的茶,細細品嘗其中的滋味。
“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中國是茶的故鄉,在古代,文人以茶激發文思,道家以茶修身養性,佛家以茶解睡助禪,于是慢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在選茗、擇水、烹茶的過程中,人們與自然山水結為一體,接受陽光雨露的恩澤,化煩惱為青煙,求得明心見性回歸自然。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蘭州市第四十六中學清雅茶藝坊,感受屬于他們的清幽雅境。
茶藝坊社長魏珍熱情活潑、落落大方,主動向我介紹清雅茶藝坊的建立過程和日常活動,領袖范兒十足!
據魏珍介紹,2016年3月初,學校為了讓學生了解茶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同時貫徹學校“各美其美——讓每一只雁兒飛翔”的辦學理念,成立了清雅茶藝坊。
近來茶藝坊參與了四個重要活動:2016年11月2日,接待“走進身邊的好學校”百名城關區中小學校長觀摩團和慶陽市中學校長觀摩團來學校觀摩;2017年3月,接待美國5位校長與學校開展“拓展國際視野,開啟智慧課堂”中美教育交流學習,同時開展了家長進社團觀摩的活動;2017年4月,參加了學校第十屆校園藝術節表演;2017年6月,參加了由雁南街道主辦的“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文藝匯演。
除了幫助老師管理茶藝坊日常工作,魏珍對茶文化也有自己的理解,她說:“喝茶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它能讓人舉止高雅、品格高尚。在茶藝坊,我學習到了識茶、品茶、奉茶的知識,我將為傳承中國茶文化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劉莎是個長相清秀、文靜內斂的女孩,臉上總掛著淡淡的笑容,像一杯綠茶,給人甘甜清雅的感覺。
入社一年以來,每節茶藝課、每場演出和每次接待活動都讓劉莎印象深刻。她說自己最喜歡穿漢服,每次演出前,她都會細心裝扮自己。漢服比現代的服裝要繁雜得多,發型也要特別設計,但劉莎一點兒都不覺得麻煩,裝扮時的每一個細節她都格外上心,直到對鏡中的自己滿意為止。“每次穿上漢服,就感覺自己身在古代。”劉莎笑著說,可見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劉莎還說,每次將自己精心泡好的茶端給別人時,最令她感動的往往不是對方的夸贊,而是一句“謝謝”。一杯茶往往蘊藏著泡茶者的良苦心思,從選茶、煎水到沖泡,每一步都需精準把握時間和用量,短短幾秒鐘的奉茶過程則是人與人發自本心的交流,而此時的一句“謝謝”是感激,是敬意,也是認可。
在茶藝坊的教室里,幾名男生安靜地坐在后排,其中一名叫孫澤東,是個高大帥氣的陽光男孩。
跟他聊天時才知道他原本不是茶藝坊的成員,入校時他參加的是朗誦社,第二學期由于對茶文化特別感興趣,于是決定轉入茶藝坊。之后,除了和其他成員一起學習茶藝知識外,他還負責演出時的朗誦任務,也因此背誦了不少有關茶的古詩詞。
在老師的提議下,孫澤東和兩位成員一起現場朗誦了《詩經》中的名篇《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抑揚頓挫的朗誦聲伴著悠揚的古箏演奏,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涓涓的流水和隨風舞動的蘆葦,也許這就是茶藝坊楊老師一直倡導的天人合一、融入自然的意境吧。


七年級(7)班的陳希睿加入茶藝坊的時間不長,但進步飛速,是老師和成員們心目中下一任社長的最佳人選。
自從在茶藝坊學習了泡茶功夫,陳希睿就養成了喝茶的習慣。在家中,只要有空閑時間,陳希睿就會為全家沏一壺茶。雖然是在自己家,但她還是嚴格按照學習到的泡茶工序操作,奉茶時也一絲不茍,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一派典雅淑女風范,令父母欣慰。
“其實我以前特別能鬧騰,經常會闖點小禍。自從接觸了茶藝,在老師的調教和茶藝坊氛圍的熏陶下,我變得沉穩了許多。”陳希睿說。
當一片片小小的葉子遇上滾燙的水,茶香便會緩緩飄出。陳希睿也如一片茶葉,因為茶藝坊的“沖泡”,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溫暖人心。
楊老師說:“將茶帶入生活,對家人、對自己皆有益。”清雅茶藝坊始終秉承著弘揚國學與茶文化的宗旨,開發學生的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感染茶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養成寵辱不驚、寧靜致遠的心境。“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在茶藝坊,不僅僅是楊老師,大家都找到了志趣相投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