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他同時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續形成影響。善于反思,可以讓我們更辯證地看待自己和別人,今天和昨天。別人的不都是好的,昨天的也不都是壞的。反思是對過去的一種思考,從中可以汲取教訓,也可以總結經驗。只有經過反思以后的認識,才能真正變為自己的思想,反思的過程是自我解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難免存在許多痛楚,但其中的收獲卻會讓人欣喜。以下就是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收獲,作為自勉。
一、反思——痛并快樂著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考與修正,將“教學”與“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反思是一種“積極的堅持和不懈地仔細考慮”,通常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是誘發痛苦的行為,缺乏較強的責任感和較好的意志品質的人往往望而卻步。我們都知道,反思既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小組的形式進行。個人的反思多像是自己教育隨筆一樣,自己對自己的反思;小組的,可以是教研組業務學習時對某位教師教育活動的剖析與研討。誠然,每個教師在他(她)的職業成長生涯里都會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然而初為人師的時候,我們可能一度對反思產生憎惡心態,為何非要自己挑自己的毛病?為何那么多教師圍攻我,如此咄咄逼人?難道自己真的存在這么多的缺點?在自己組織的教學活動中,就真的有那么多的“刺”可挑?殊不知,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雖然坎坷,卻是一條捷徑。記得我教學《畫里少了什么》一課時,在順利學完課文后,為了讓學生們深入理解課文,感悟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我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畫海底世界”的活動。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們便興致勃勃地投入其中。殊不知,活動僅僅讓特長生大顯身手,而每個小組都有無所事事看熱鬧的學生。尤其在草草的活動后(由于時間有限)我指名讓學生說說活動的體會時,卻沒有我預想的那么好。課后我對自己組織的活動進行了反思,總結出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行,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事頓時就措手不及了,太呆板,心里只有一份教案……隨即,教研組成員對我的這次活動也展開了討論,就這一問題大家談了很多。A教師說:“活動應該為實實在在的教學服務,而不應只是一個空架子。活動初衷很好,但要注意不要過于形式化。”B教師說:“教案只能起一種指導活動組織的作用,活動中我們要大膽地拋開原有的教案,去尊重學生,滿足學生。”C教師說:“如果活動前讓學生談談如何分工合作,也許學生們都會有動起來的機會。如果想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活動也有必要用一個課時進行。”在大家的評議中,我的一點反思顯得那么微小,一個小小的問題卻有這么多的講究!盡管收到了那么多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豐富了我的頭腦!今后在教育實踐中,再遇到類似情況,我就會很好地處理這些問題,使它不再成為問題。
“沒有反思,便沒有感悟;沒有感悟,便不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這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在我腦海時常響起,然而在經過課改實踐后,我才意識到它的真諦。過去的教師處在被研究者的地位,如今的教師要成為研究者,成為反思性教學的實踐者。通過反思、研究,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的見解,以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可幫助教師在工作中獲得理性的升華和情感上的愉悅。
二、反思——需要自覺
“思之不慎,行而失當”。人類早在古代社會就有反思意識。作為教師,只有真正意識到教學是無止境的,才會自覺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至于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首先要認識反思的價值,充分認識到反思性教學對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性,明確反思能幫助教師在教學中識錯糾偏,同時優化已有認識,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強教學的責任感。我們經常要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有利于教學對象,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再次,要形成習慣性的反思行為,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態度、教學全過程和教學情境進行反思,教師只有有了反思的習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一有疑點就進入反思的狀態。
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必備的一種能力,教師只有在自我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思考,審視、判斷、總結,才能不斷調整教育教學過程,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使自己不斷獲得專業成長走向成熟。在一次“游什川體驗農家生活”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正與學生們一同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盡情放松時,不經意聽到一句“老師你吃橘子”的話語讓我備感欣慰。這句話是出自成績不理想、不愛寫作、令我平時比較頭痛的某位學生之口,這的確讓我有些震驚。我高興激動的同時,也忽然覺得自己平時“站得太直”,仔細想一想要是不談學習,他還算是一個愛勞動、有禮貌、團結同學的學生,的確也有他的可愛之處。看著那橙色的橘子我越發自責,如果平時自己調整心態,放平姿態看學生,就會發現他身上有許多的閃光點,也許會給他更多的愛,讓他更自信。我把自己經歷后的反思寫了下來,把教育反思文本化,使反思更有效。
在反思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兩個變化:由單純的教師變為研究者,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習者”,在自己身上實現了教學與研究,教育與學習的一體化。反思教學作為教師成長的一種重要方式,既不同于個人經驗的無意識積累,也不同于傳統的“理論—實踐”的學習模式。它是從教育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出發,所以很容易激發教師的熱情和關注,這必然要求教師要更自覺更理性地去研究自己的實踐,解釋自己的實踐,促進自己在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理論,在提高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三、反思——關鍵要得法
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教學前的反思:我為什么要進行今天的教學活動?怎樣進行?教學過程中的反思:學生當時的反應是什么?他們當時需要什么?問題是什么?我該如何及時調整,更好地推動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學活動之后的反思,在行動結束之后進行批判性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如我怎么上課才會更好?為什么?這一系列的反思會促使教師的專業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個人進行的,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個人的就是自我反思,自己充當“別人”的角色,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以他人的眼光看自己的教育實踐,這是反思過程的第一步,大多可以以一種文本的形式進行,最常見的就是寫教育筆記、課后反思、案例評析,將其整理成自己的教學檔案,充分利用和總結自己的個人經驗,發現自己專業方面的困惑與問題,提高自己教學行為的自覺性;而小組形式則是教研組學習時對某位教師教育活動的研討與解剖,這樣的交流使原來為個人所用的經驗、觀點成為一種共享的資源。每個人都可以道出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總結提煉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共識,可以啟發、提示每個人從更多的交角度去思考問題,促使大家各自檢查、思考,重構和擴展自己的經驗和理論,教育的智慧得以開啟,專業化水平隨之得到提高。
另外,教師的反思不僅要從成人的角度出發,還應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綜上所述,在自我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要不斷地自我思考、審視、判斷、分析、總結,不斷調整教育教學實踐過程。在教育實踐中學習,在實踐的不斷反思中學習,使教師專業素質在不斷地實踐中和反思中持續提高,真正成為兒童健康成長的引導者。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反思,反思是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提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所以,為了心中的目標,我會反思,反思,再反思!成長,成長,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