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敏
【摘 要】在《科學》教學中,常容易出現教師對學生主體意識淡化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教師牽著學生走,注重灌輸知識而不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這不能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忽視了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秉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本文以粵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白兔》一課為例,探討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角色的變換。
【關鍵詞】科學教師 角色變換 建構主義
時代在進步,科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從三年級起,《科學》成為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這原本是一件好事情。但由于小學教師編制問題,一些學校并沒有專業的科學課教師,其所擔任該科的都是其他科任教師,他們沒有接受專業的訓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據以往的課堂教學,時常出現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不是教師引導學生,影響了學生自主活動的實質性與深刻性。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教學不應只是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多的是師生雙方在課堂上互動對話、實踐創造。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增強學生意識,使學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其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經歷科學的實踐活動,從中獲得充分發展。本文以《小白兔》一文為例,秉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淺談教師角色的變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科學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科學探究成了主旋律。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對于科學的要求: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創新,是挺進新時代的一張通行證;創新,是成為高新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科學》課是鍛煉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如果教師一味教授知識,忽略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等于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那么以粵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白兔》為例,科學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什么呢?
一、從傳統教授者轉變為“學習共同體”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們要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和加工。
《小白兔》選自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課,它主要的目的是:1.通過觀察兔子的外形,認識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和身體的組成,并代表動物認識動物一般的外形特征;2.通過研究兔子對外界條件的反應,了解兔子的生活習性;3.在為動物建立檔案過程中,了解其他動物與小白兔的區別,通過交流了解認識更多的動物;4.培養愛護動物的情感。在對本課教授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用“任務驅動”促進自主學習,讓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動手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做出解釋和結論,并撰寫簡單的研究報告,自主地進行表達與交流。在《小白兔》一文中,小白兔是學生最熟悉的動物,然而小白兔的生活習性學生并不熟悉。以小白兔為例,認識動物一般的外形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飼養小白兔或者到兔場觀察小白兔的生活習性;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小白兔的習性進行觀察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學生一起尋找答案。對于未知領域,教師需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生一起進行研究,鼓勵他們聯系實際,利用猜想、描述、觀察等科學方法尋找答案。教師不能填鴨式地把答案立即公布,而是指引他們去完成,與他們共同分享發現的快樂,如可以小組討論、觀察描述等。因此,在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變換成師生互相學習,彼此成為“學習共同體”。
二、從傳統的執行者轉變為引導者
知識或意義也不是簡單地由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其中,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且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知識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并不簡單的是信息的積累,它同時包含由于新舊知識的沖突而引發的結構重組。
現代科學教學特別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但也不能忽視了教師“教授”的作用。相反,在科學探究中,把教學策略建立在學生身上,對現代科學教師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教師除了要具備正確的學生觀,明確教師的職責,更需要用新的教學觀促進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照自己的指導得到更多的發展。科學教師還需要采用有效而具體的教學策略,例如幫助學生達成研究目標、幫助學生發現知識的意義、引出作業并適時提供作業正確性的反饋、強調理解而并非死記硬背等,以增進教學效果。因此,科學課程中教師要變換自己的角色,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例如《小白兔》這一課時,如果一筆帶過,教師把知識全盤托出,學生得到的只是空殼的知識,而他們的科學能力并沒有增強。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怎樣去獲得答案,讓他們帶著問題去探索,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學課堂的氛圍也會得到改善,不再是一潭死水的枯燥無味的說教式課堂。學生也能在探索中學會怎樣去思考、怎樣去解決問題,培養了科學素養。
三、從傳統領導者變為組織者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力軍,真正要把科學教學搞好,離不開廣大科學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亟須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從傳統領導者變為教學組織者,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不能將學生封閉在教室、學校中,靈活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不限制在課堂上,合理利用、積極開發課程資料,鼓勵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教材以外的知識來學習,培養學生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獲取經驗,學生的感受更深。對于《小白兔》的學習也一樣,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置問題情境,會大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小白兔》這課,可以拓展到不同動物的學習研究,讓學生多觀察身邊的動物,學會建立檔案資料。在教學時,請學生談談自己對小白兔的感受,并提出相關問題,由于學生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會提出很多問題,那么相關的問題在討論中就解決了,剩下的學習也就得心應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提高。
從建構主義出發,探究性學習對科學教師的課堂角色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緊跟教學改革的步伐,做好科學教師的角色變換。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要加強校際交流,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發展意識,把自己打造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參考文獻】
[1]丁邦平.我國小學科學教師教育:現狀、問題、思考 [J].當代教師教育,2011(6).
[2]郭愛鴿,劉水河.探究性學習對小學科學教師的角色要求——談新課改中小學教師教學習慣的改變[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11).
[3]張書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教師角色轉變及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5).
[4]姜暢. 國外科學教師教育研究現狀與啟示[D].重慶師范大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