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玲
【摘 要】瑤族“羊角長鼓舞”是瑤鄉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民俗文化都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瑤族“羊角長鼓舞”也幾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近年來,我國也更加重視這一特色祭祀舞蹈文化的保護,但是成效始終不佳。文章就藍瑤“羊角長鼓舞”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傳承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瑤族 羊角長鼓舞 推廣 研究
一、地域特征與背景
民族藝術的傳承,是延續民族記憶,同時能喚起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認知。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特有文化將不能稱之為民族。
鐘山縣是一個三省交界、多民族居住的地區,少數民族人口8萬余,占全縣總人口的20%;瑤族民族鄉2個,占全縣鄉鎮總數的14.28%,民族鄉區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5.78%;全縣歷史文化絕大部分存活于民族地區。形成了鐘山縣少數民族“民族成分多、人口比例高、居住區域廣、歷史源流長、文化存量大、文化積淀深”的特點。 瑤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俗話說“瑤不離鼓”,生動地說明了瑤族文化與長鼓舞的關系。
兩安瑤族鄉的羊角長鼓舞,起源于狩獵,傳承于祭祀,發展于慶典, 羊角長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歌舞內容豐富多彩、曲調和韻律多變,動作舒展大方,具有濃郁的瑤鄉民族風味,是兩安瑤族傳統文化的精髓。然而由于年代久遠,該歌舞在保護和傳承方面遇到了傳承隊伍力量薄弱等問題。鑒于它悠久的歷史, 濃郁的民族色彩, 獨特的藝術風格,又是反映瑤胞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民間傳統文化。為此,已于2010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
兩安藍瑤文化在傳承和挖掘上,承載著當地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對地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導向作用。
二、現狀調查分析
對文獻方面的分析:當今對當地瑤族文化的研究,多側重于其起源、特點、內容和特征等。由于“羊角長鼓舞”年代久遠,加上語言的障礙,學習者越來越少,使該舞蹈的傳承和推廣受到了阻礙。在對其傳承推廣過程中,因傳承人的文化結構、系統結構、年齡結構還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有必要通過年輕化、專業化、系統化學習。
對中職學生進行隨機調查分析: 52%學生表示挺好看的,可以學;31%學生表示太容易了,根本沒什么可學的;17%的學生認為難看,不想學。顯示該舞蹈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藝術觀賞性。
對道具的調查分析:羊角長鼓舞動作簡單,粗獷有力。其中的羊角在舞蹈過程通過相互撞擊而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用以表示山羊的好斗,可用仿制品;而鼓,在地方還有手工藝人,可以結合學前教育手工課開展;服飾,在定制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三、舞蹈形式與韻律
一是長鼓舞:舞長鼓的人數一般都不超過三個,因為人數多了,其拍打的節奏難統一,使得舞羊角的難以適從,造成混亂。舞者需要先做好預備動作,左腳向前,右腳位置稍后并點地,雙腿半蹲,左手反握腰鼓,右手擊鼓。在舞動過程中,舞者需要跟隨節拍,左腳向前,右腳跟緊,并擊鼓一次;隨后,右腳后退一步,左腳跟隨,再次擊鼓,這一套動作共做兩次。舞者擊鼓并向內下轉半圈再從半邊抬起至眼前,右腳后退一步,擊鼓并在眼前轉半圈從左邊移至原本位置,并繼續做第一套動作,循環反復。
二是羊角舞:舞羊角的人數則不限,只要有羊角做道具,都可上場參與。一般來說,若場地允許,舞羊角的都是兩個、兩個做一對,這樣方可互相碰撞羊角,容易將舞蹈推向高潮。跳時,先由舞長鼓者連續拍打三下長鼓,舞羊角者則排著隊,躬著身,雙手舉起羊角,跟著節奏一步一步地邊跳邊出,跳一步點一下羊角。與此同時,大家跟著節奏輪番地呼喊“呼吔—呼呀—呀吔—呼呀”。
整體配合:轉鼓、跨步、收腿、回腰、碰角。這套由多人配合舞蹈,整體要求動作粗獷,節奏明快,舞者配合默契,音韻鏗鏘。跳到中間,舞長鼓的連續拍打兩下長鼓時,意思是叫舞羊角的做好準備,下一個動作就是“山羊”對打了,即舞羊角者每隔一步,兩人互相碰撞一下羊角,使之發出清脆的響聲。跳到最后階段,舞長鼓者則連續拍打三下長鼓,大家明白這是將要結束了。接著,舞羊角者則站直身子,把節奏加快,兩個、兩個的互相碰撞羊角,同時呼喊“呼呼—呼呼—呀吔呼”。這里的動作寓意是:山羊的本性是愛打鬧的,那就由它們鬧一下吧,以后再收拾它。跳到最后,舞長鼓者用雙手高高舉起長鼓,舞蹈即宣告結束。
四、學前教育的傳承優勢
(一)學校教育能把有限時空整合起來,更易把羊角長鼓舞的文化內涵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學校本身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具有良好的教學場所、教學時間,將羊角長鼓舞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中,能夠為傳承人才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更有助于這一文化的有效傳承。
(二)學前教育專業授課靈活,可以派專業教師去學習,也可請專業舞者到學校教,系統學習更有效。
(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設舞蹈課,有舞蹈基本功,接受能力強,學習快。學前教育專業為了使學生在日后的幼兒教學中,更好地融入幼兒群體,培養幼兒綜合素質,往往會在課程中設置舞蹈課程,這便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舞蹈基礎,能夠減輕羊角長鼓舞學習難度,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四)學校活動載體多,可以在學校興趣小組長期開展長鼓舞的普及教學,培養“蘆笙手”“小鑼手”“長鼓舞者”作為后備人才,傳播民族文化。
(五)借助學校才藝展示和技能大賽,掀起原生態民族歌舞熱情。
(六)借助盤王節、瑤族鄉慶,創立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團,吸收民間對長鼓舞感興趣的民眾,擴大傳播面。
(七)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有明確的就業趨向,就是培養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因此,她們在實習、就業中,就可以在幼兒中推廣羊角長鼓舞。
本專業的學生大多沒有舞蹈基礎,因而在舞蹈專業教學中要堅持低起點、寬口徑、有側重的原則。
五、羊角長鼓舞推廣的具體做法
(一)政府的介入
近年來政府十分提倡民族文化進校園,學前教育專業也應結合自身專業優勢,把羊角長鼓舞的文化藝術引進校園,借助政府的支持力量,積極爭取相應的政策支持,實現這一文化在校園推廣范圍的進一步擴大。
(二)校內推廣
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羊角長鼓舞僅僅是通過舞臺比賽、節日慶典的形式推廣還是不夠的,需要解決語言問題、系統化學習問題、學習者年輕化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必要把羊角長鼓舞改良,形成一套學生易學,百姓喜聞樂的課程,推廣到全校師生中去,形成自己的精品課程。
(三)校外推廣
學校應依托學前教育實習、就業優勢,在相應的教學點以選修課或興趣班的形式,創編簡單易學的羊角長鼓舞,融入更多的民族特色。在學前教育實習中,也應鼓勵學生將創編后的羊角長鼓舞在幼兒教學中得以運用,在幼兒群體中進行宣傳,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校外推廣目的。
(四)產學一體的推廣模式
隨著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借助大型兩安瑤族盤王節、鄉慶、才藝展示等活動,促進挖掘和培養歌、舞、劇、手工等方面人才培訓,形成以活動為載體,產學一體的推廣模式。提高民族舞蹈藝術的輻射性。
(五)科研興校學術推廣
在學習與推廣的過程中會派生出大量問題,碰撞出更多民族文化的火花,這些問題促使師生通過學習,勇于承擔,通過共享,形成特色。
六、結論
瑤族羊角長鼓舞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盡快得到保護。而其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融入,無論是在傳承還是發展上,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學校還應充分借助這一優勢,在政府支持下,進行在校內、校外地良好推廣,并通過產學一體、科研興校等推廣模式,實現羊角長鼓舞文化以及學校的共同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飛,伍廣津,李婷婷.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傳統羊角舞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12):140-142
[2]伍千惠.鐘山瑤鄉音樂資源在幼兒藝術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5,5(5):10-13
[3]劉蕓.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的幾個問題[J].藝術研究,2011,4(4):144-145
[4]王東紅.學前教育專業多元立體式舞蹈教學模式實施條件的研究[J].才智,2015,7(13):258-260
[5]杜涓.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基于對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4,10(10):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