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華青
【摘 要】打破傳統課堂模式,給予學生自由,發展其主動思考能力,調動其已有的美術基本技能,把老師布置作業變成學生設計的“作業”。文章旨在綜合整理學生學習的諸多美術知識,打破課桌模式,營造團隊設計的自由理念,在學生自主掌握自己的“作業”的前提下考查其繪畫(造型)、色彩(搭配)、設計(主題)等基本能力。
【關鍵詞】實踐 綜合運用 全面統籌 自主
本文結合課題“中職學前教育綜合美術技能課型”第五階段的研究,以幼師美術技能課第七模塊——綜合運用作為具體研究對象,嘗試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輸出實踐,所有的環節設計中以學生的職業定位為核心,教師作為旁觀者的身份布置任務以后,逐環節引導學生小組設計,討論,自主探索完成任務的實驗模式。幼師學生入校之初,幾乎沒有美術知識,就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三原色,一個班級也只有幾個學生知道答案。兩年半的教學下來,她們知道了素描、設計、色彩、手工。在手工課程中她們甚至還能利用陰刻、陽刻的美來為自己的作業增色,而這只是手工課程體系下的剪紙藝術。這種幼師美術課程知識多而廣的特點,讓我們思考必須全面培養學生學習美術基本能力。
一、幼師美術技能綜合運用的趨勢
(一)全面統籌前六個基本模塊
幼師美術技能課程分為造型基礎、色彩基礎、繪畫基礎、美術鑒賞、手工基礎、設計基礎、綜合運用七個模塊。在這幾個模塊中,前六個是基本,必不可少,需有能力支撐學生的技術根本,而第七個模塊是綜合運用,是最終體現,要看學生是否融會前六個基本知識點,必須檢驗其綜合運用的能力。在所有的模塊中,綜合運用模塊是運用實踐性為主的模塊。而實踐經驗正是美術運用中的重要環節。杜威曾說:“教育是經驗的連續不斷地改組或改造”“教育是在經驗中、由于經驗、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經驗可以系統地了解事物形成的過程。在課題“中職學前教育綜合美術技能課型”的研究中,幼師三年級生的實踐操作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二)職業運用必不可少
綜合運用最大的特點就是需要學生自主去選擇,選擇什么樣的材料和形式適合放在自己的“作業”中;確定了材料和形式以后還要再進一步確定構圖和色彩;再接下來又要進一步去確定具體的造型、動態等等。這是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過程。在幼兒美術課程的選擇中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全面意識:孩子學習繪畫一只蝴蝶,這是造型基礎的范疇,能否延伸欣賞蝴蝶標本,進而初步接觸形狀的分布組織形式,這些都是幼師美術技能綜合運用的一種體現。
二、幼師美術技能綜合運用教學研究思路
(一)明確學生的任務
在進行研究之前,必須清楚,綜合運用不是一兩節課時就可以完成的,我們需要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完善這樣一個大作業。在考慮幼師職業定位的大方向之下,以幼兒園相關的美術場景為設計命題。此為教師需確定的教學任務。幼兒園相關的美術場景有各種環境布置(區域、節日、活動、親子等)、舞臺布置(幼兒表演)、服裝設計幾個大方面。這是整體方向的把握,需要教師以任務的方式確定下來。接下來只要具體落實呈現的方式,“作業”討論的時間階段。這一次課程打破傳統課桌的考核模式,表面上少了許多限制,實質上對學生自身的基本技能、全面統籌思維水平要求卻高了許多。
(二)按以優帶普,以全領專分組
教師需要確定教學任務以外,還需要根據班級學生水平進行分組,以優帶普,以全領專。以優秀的正能量足的學生為組長,帶領普通的學生;全面思考、統籌能力強的學生帶領個別專長學生。
(三)協商全局,小組分工,確定糖果思維模式圖
在學生開始動手之前,教師以談話方式引導學生理順創作思路,即創作過程中的分工,細節,具體落實每一階段的進度。
(四)以“讀書日”活動為案例,淺析幼師美術技能研究綜合運用模塊的教學研究
本次綜合運用教學研究選取的是幼兒園相關美術場景,墻體設計,從幼兒活動的多樣性考慮,聯系學生職業定位,針對學生喜歡漫畫、卡通的特點,更大的放寬設計的范圍。墻體設計在過去一般只有繪畫或繪畫再張貼的平面模式,為使創作涵蓋面更廣,更多的考查學生繪畫、手工等基本技能,教師確定的墻面設計需為浮雕式、有立體感的作品。再進一步的談話引導中,選擇了紙作為主要材料,可以搭配部分其他材料。在呈現方式上,考慮到此次教學研究的必要性,我們設計為在長為320厘米,寬60厘米的展板上進行展示。經討論,針對幼兒生活多姿多彩的特點,設計了“讀書日”“運動會”“認識海底世界”“秋游”四個主題。
1.確定主要任務,呈現方式。“讀書日”是幼兒園倡導幼兒多讀書的一個活動,該創作主要任務是對活動區一面墻體進行環境布置的設計。在學生的過去課程學習中,她們馬上想到了各種紙品材料,如瓦楞紙,卡紙,皺紋紙,暗紋紙,和紙,衍紙等。將紙品材料用膠水或泡沫膠粘貼在展板上。可是問題來了,泡沫膠會影響展板的二次使用。這是學生過去的學習經驗,在思考的時候她們就已經調動起以前的經驗來。最終小組同學在討論中決定用釘槍固定紙品,需要用到泡沫膠的都必須有墊底的紙。如此,用各種紙品,結合相關工具材料在展板上設計一個“讀書”的相關主題任務,是思維的第一步。
2.搜索資料,設計草圖。在幼師學生的學習中,我們逐步提高學生的全面意識,其中全局統籌最顯眼的一環節就是創作作品前必須有設計圖。“讀書日”是幼兒的活動,那么設計畫面的主題人物可以是卡通形象的孩子。除此之外,有機靈點的學生還說幼兒園常常用小動物擬人,也可以用動物做主題。這個意見最終被“運動會”小組的采納。讀書的相關事項還有什么呢?學生紛紛討論:書本、書架、書里的故事情節等等。至此,我們已經“看到”她們的思維開始拓展,但是怎么整合為一起?這是學生必須得經歷的階段,這正如愛因斯坦最看重的學習的獨立思考與獨立判斷的能力。經過資料的查閱,“讀書日”旨在吸引孩子多讀書的樂趣,最終學生設計出草圖。
3.小組分工,落實具體任務,同時準備材料。根據前期討論確定主要用料為紙品,大致決定需要運用的卡紙,瓦楞紙。于是小組同學相約走市場,在走市場的過程中陸續發現新型紙品材料[鼓勵學生私底下多去批發市場,結合廣州城市經濟發達,學生可在“逛街”的自由狀態下自主吸收知識,擴充知識層面。為將來在幼兒園工作打下實踐基礎。此外,我們也鼓勵學生多去藝術展覽。
4.小組成員完成局部。這一環節,最是考驗學生的美術知識:繪畫造型功底、手工精細程度、色彩的選擇搭配以及后期的整合考慮等等。此時,教師再次引導學生調動以前所學知識,甚至可以進行局部示范。例如,在設計人物形象的時候,學生把網上參考的圖片繪制下來以后,如何把平面的形象制作成立體的呢?教師提醒學生運用手工課程中立體紙藝的操作技法,示范了人物頭發變立體的,學生掌握了原理。在接下來的設計中,學生又舉一反三,設計了不同類型的發型。小組成員根據各自擅長的特點對局部添加細節,完成各自的任務。
5.全員整合,調整細節。這一環節,在上一階段學生局部完成區域部分的后期已經開始在逐步調整。創作過程中,學生一開始入手總是著眼于小細節,不能全面整體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取舍,在時間緊迫的壓力下開始考慮大方向。最后,感覺畫面太跳,版面不是很和諧,最終決定把底色換成深色。
教師設置了幼兒園環境布置為大的創作方向,該方向是最考究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基本造型,色彩手工等,還要結合設計,創作出能為幼兒園所用的主題。最終達到學科特色與職業核心相結合,讓學生在此次創作中體會“全面統籌”的思維模式。秉承以學生自主為中心,教師引導為輔助的教育理念,最終在實踐過程中技能得到提高,統籌兼顧思維能力得到提升,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顧菁.在美國幼兒園上美術課(第1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尹少淳.當代美術教育研究(第1輯)[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芭巴拉·荷伯豪斯, 李`漢森.兒童早期藝術創造性教育[M] 鄧琪穎(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第1版) ,2009.
[4]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第1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