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燕
【摘 要】設計思維的源頭是好奇心、同理心和創造精神,并以此展開對潛在需求的持續洞察;產出的是“有形或無形的解決方案”,并以此實現事物的優化與創造。本文以《閱讀·悅讀Ⅰ》拓展課程實施為例,從課程目標的設計、課程內容的實施、課程評價的完善和課程實施的反思四方面總結設計思維在初中英語閱讀拓展課程的運用與實踐情況,旨在閱讀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走進世界,了解文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旨在培養教師的“設計者思維”——即從問題出發,以人為中心,以資源和工具為支撐,以問題解決、價值創造、潛力挖掘為目標的思維。
【關鍵詞】設計思維;拓展課程;初中英語;拓展閱讀
一、設計思維在課程實施中的引入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下發的《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校的辦學理念“創造合適的教育,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我校于2015年8月將課程劃分為基礎性課程、拓展課程和科技特色課程。為秉承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結合課程特點,學校著重加強了八大類課程群的建設:閱讀表達課程群、邏輯探究課程群、獨立人格課程群、藝術審美課程群、體育健康課程群、STEM科技特色課程群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群。我校英語組的《閱讀·悅讀》課程隸屬于閱讀表達課程群,該課程是英語閱讀拓展課程,共分為三級,即《閱讀·悅讀Ⅰ》、《閱讀·悅讀Ⅱ》和《閱讀·悅讀Ⅲ》。《閱讀·悅讀Ⅰ》針對的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群體;《閱讀·悅讀Ⅱ》針對的對象是八年級的學生群體;《閱讀·悅讀Ⅲ》針對的對象則是九年級學生群體。該課程從2013年9月開始探索與實踐。實踐至今日,已有三年。
在課程的探索與實施過程中,我們引入了設計思維。設計思維是指在設計和規劃領域,對定義不清的問題進行調查、獲取多種資訊、分析各種因素,并設定解決方案的方法與處理過程。作為一種思維的方式,它被普遍認為具有綜合處理能力的性質,能夠理解問題產生的背景、能夠催生洞察力及解決方法,并能夠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它可以廣泛地應用于描述某種獨特的“在行動中進行創意思考”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領域中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一名教師的傳統思維,總是建立在這樣的世界觀基礎之上:學校教育是客觀的、理性的、可量化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找到“最好”的答案,重要的是規范、計劃、體系和確定性。而一名擁有“設計思維”的教師,卻一定離不開這樣的價值觀:學校教育是人為建構的,依據社會發展和學習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目標是幫助學生不斷更新知識、建構思維、習得技能,尋找“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學習需要不停地體驗、經歷、突破與創新。所以面向未來,學校教師還需要有成熟的“設計者思維”——即從問題出發,以人為中心,以資源和工具為支撐,以問題解決、價值創造、潛力挖掘為目標的思維。
設計思維的源頭是好奇心、同理心和創造精神,并以此展開對潛在需求的持續洞察;產出的是“有形或無形的解決方案”,并以此實現事物的優化與創造。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當今教育界無論校長、教師還是學生,急需具備的核心能力,亟待建立的思維框架。
二、設計思維在課程實施中的運用
下面以《閱讀·悅讀Ⅰ》課程實施為例,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反思四方面總結設計思維在英語閱讀拓展課程的運用與實踐情況。
(一)對課程目標的設計
課程目標的設計決定了整個課程實施的方向,對教師課程的具體實施予以目標指向。我們旨在通過整個課程的開展助力學生成長,助力學生發展。
學生目標的設計源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相應的閱讀要求,并由此設計英語閱讀拓展課程的目標。英語閱讀拓展課程的目標如下:
1.情感態度目標為引導學生有學習英語的愿望和樂趣,樂于參與各種英語實踐活動。能在小組活動中積極與他人合作,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2.語言技能目標為達成課外閱讀量的積累,即三級要求為課外閱讀量應累計4萬詞以上,四級要求為課外閱讀量應累計10萬詞以上,五級目標要求是課外閱讀量應累計15萬詞以上。
3. 學習策略目標為嘗試閱讀英語故事及其他英語課外讀物。
4. 文化意識目標為進一步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
5.核心素養的培養,即在未來的社會,在信息化時代,學生應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在多元和不同文化人群中學生應具備一定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課程內容的實施
1.課程綱要的設計
《閱讀·悅讀Ⅰ》課程綱要在2015年的8月完成設計。該課程綱要從課程名稱、設計教師、教學材料、課程類型、授課時間、授課課時、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保障等方面來闡述課程的開展。
2.學期計劃的設計
《閱讀·悅讀Ⅰ》課程的學期計劃在2015年的8月已經完成設計。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閱讀內容選材于《21世紀報》,話題貼近學生生活,圖文并茂,語言地道,真實反映世界文化。為了達成閱讀的系統性,2015年第一學期七年級《閱讀·悅讀Ⅰ》課程的主題為“Magic World”,并選擇了七篇閱讀材料供學生選擇。同時,為了避免單一話題所引起的閱讀疲勞,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也選擇了七篇不同話題的閱讀材料作為閱讀補充內容。這十四篇閱讀材料有著相應的閱讀等級,從容易到難分別為二星級文本材料、二星級文本材料、三星級文本材料和四星級文本材料。上述閱讀等級的設定是由《21世紀報》統一設定的。選擇不同閱讀等級的閱讀材料,也是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對閱讀材料進行自主選擇。
3.拓展課程的操作設計
開學第一周教師上報學校拓展課程的課程綱要。第二周學校網頁公布拓展課程內容。第三周學生在學校網頁上進行選課。《閱讀·悅讀Ⅰ》課程為每周一課時,60分鐘,在相應教室進行。《閱讀·悅讀Ⅰ》課程的對象為七年級學生,班級規模為15人,學習方法為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和教師指導。
4.拓展課程的實踐設計。
實踐一 閱讀材料的選擇
閱讀拓展課程旨在帶給學生們輕松與愉悅的閱讀過程。對于閱讀材料,最初學生的任務就是閱讀,教師沒有設置相應的閱讀理解題。這一安排讓拿著材料到處找閱讀理解題的學生倍感“失望”與“驚喜”。結果是學生以愉悅的心情閱讀材料。最初的選材者是教師,慢慢發展為學生自主選材。學生選擇的材料有《School Life》,《Holidays》,《Super Sports, Super Fan》等。通過閱讀,學生運用著語言,了解著世界,品味著文化。
【拓展課程實施感受】
在《閱讀·悅讀Ⅰ》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閱讀的目的性發生了變化。學生們不再是為了完成五個閱讀理解題而進行閱讀,更多的是為了走進世界和了解文化。閱讀的氛圍也發生了變化,學生不用再為是否答對了五個閱讀理解題而擔心或緊張,更多的是輕松與愉悅的進行著閱讀。對于學生自己選擇的閱讀材料,他們更是有著濃濃的閱讀興趣。
實踐二 閱讀筆記的使用
《閱讀·悅讀Ⅰ》的主題材料《the Windy Chicago》,是其《21世紀報》“奇妙世界”專欄介紹的第四站。前三站是新西蘭的奧克蘭、南非的開普敦和拉脫維亞的里加。后面陸續介紹了古巴的特立尼達島,中國上海等地。
風城芝加哥這一材料介紹了芝加哥的四個特色:神奇的兒童博物館、超酷的露天音樂廳、最好吃的爆米花和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教師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來認識芝加哥,然后以不同的形式來解讀四個版塊的內容。閱讀的指導從半開放式閱讀轉為開放式閱讀。如對“Museum of dreams”版塊,要求學生找出“在博物館內孩子能做些什么The Windy Chicago 風城芝加哥么?”對“Famous popcorn” 版塊,引導學生找出爆米花商店開創的時間,爆米花的品牌及爆米花多種口味的信息。閱讀至“Musical band shell”和“Tall building” 版塊時,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所得。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要完成相應的閱讀筆記,閱讀筆記內容包括完成思維導圖和記錄閱讀收獲。
閱讀《the Windy Chicago》之后,學生也可選擇配套的閱讀材料《Lets all go to Mexico》。《Lets all go to Mexico》閱讀材料的版塊設置與《the Windy Chicago》類似,編寫的閱讀筆記的形式類似于《the Windy Chicago》,即完成思維導圖和閱讀收獲。
【拓展課程實施感受】
(1)在閱讀拓展課程上,學生的閱讀內容是不一樣的,或分級閱讀,或根據喜好閱讀。學生完成相應閱讀筆記,并且分享閱讀所得。整個活動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具有相同閱讀愛好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閱讀討論一樣的閱讀材料,然后與其他組交流分享閱讀所得。
(2)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學習者。在和學生一起閱讀了《風城芝加哥》,我于2015年8月游覽了芝加哥。領略了芝加哥的摩天大樓,在超酷的露天音樂廳欣賞了音樂,看了云門,品嘗了世上最好吃的爆米花。這一體驗過程分外激動。拓展課程不僅為學生開啟了世界之窗,也為教師敞開了世界之門。
【拓展課程實施感受】
教師感受:整節課的主人是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選擇的是學生,分享閱讀內容的是學生,交流閱讀內容的是學生,對此學生還寫了報道,發布在學校的公眾號。
聽課同學的感受:我認為這節課很棒,內容也很充實。PPT內容做的十分豐富。我們的小老師也很棒。作為和我們一樣的學生,能這么認真的準備,精心制作這么一節課,十分值得敬佩。講課的同學很認真,上課生動有趣,發音到位。當然我們上課的同學也很棒,發言積極,也勤于思考,就是有一點,同學們發言的聲音有點輕,不夠自信,希望之后我們能做得更好。
(三)課程評價的設計與完善
整個拓展課程采用過程性評價方式,關注的是學生的閱讀過程,課堂閱讀筆記占總分的40%,閱讀小測占總分的30%,閱讀分享占30%。閱讀筆記旨在記錄學生的閱讀收獲。閱讀小測主要以開放式問題為主,旨在考核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分享反饋的是學生在小組分享中的發言表現,鼓勵學生多樣的思維,與同學們形成思維的碰撞。
(四)設計思維在課程實施反思中的延續。在設計思維的引導下,教師一方面反思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對課程實施的進一步發展進行完善和再設計。
1.控制課程參與的人數
課程班級規模為15人,這便于課程的開展,班級的管理和學生的指導。在閱讀拓展課程上,學生的閱讀內容是不一樣的,或分級閱讀,或根據喜好閱讀。學生完成相應閱讀筆記,并且分享閱讀所得。整個活動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具有相同閱讀愛好的學生們聚集在一起,閱讀討論一樣的閱讀材料,然后與其他組交流分享閱讀所得。
2.開放課程實施的對象
目前拓展課程《閱讀·悅讀Ⅰ》、《閱讀·悅讀Ⅱ》和《閱讀·悅讀Ⅲ》都設有特定的群體,對此可以更開放對閱讀群體的限定。《閱讀·悅讀Ⅰ》、《閱讀·悅讀Ⅱ》和《閱讀·悅讀Ⅲ》可以根據相應的閱讀等級對七、八、九年級學生同時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情況進行選課。同時,可以追加開設《閱讀·悅讀Ⅳ》,其閱讀對象為閱讀能力較高的同學,使之課外閱讀量累計20萬詞以上。
3.明確課程實施的主體
閱讀拓展課程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解惑者和助手。兩位同學對《Salt Palace》的閱讀分享充分展示了學生的能力。在此之后班里陸續進行了五次閱讀分享活動,如《Lizards》、《The Mona Lisa》、《Breakfast》、《The World Cup》、《Blood Type》。同學們找上自己的朋友,或兩人組合,或三人組合,或四人組合,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閱讀分享過程中,他們互相支持,群策群力。在這個平臺上,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的閱讀視角得以充分展現。
4.拓展閱讀活動的形式
在拓展課程實踐過程中,采用了閱讀筆記的形式,邀請了學生進行閱讀分享,引導學生悅讀等。結合我們的生活,我們會發現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的閱讀形式,如寫書評,為你讀詩,流動書亭等。通過多樣的閱讀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5.豐富閱讀使用的材料
目前的閱讀材料還比較局限,如《21世紀報》、《中學生英語閱讀新視野》。對于閱讀材料,教師可以豐富更多地道的閱讀材料,如期刊類,《21世紀報》、《空中英語教室》、《Crazy English》;繪本類,《I Can Read》系列、《童話盒子 有聲雙語繪本》系列;小說類,《Peter Pan》、《Charlottes Net》、《The 65-storey Treehouse》、《The Fault In Our Star》、《Harry Potter》原版全集等。教師希望有豐富的閱讀材料能供學生選擇,滿足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
6.提供閱讀內容的選擇
閱讀拓展課程實施過程中,應使學生具備閱讀材料的自主選擇權。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等級對閱讀材料進行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喜好進行對閱讀材料選擇。避免教師對閱讀材料一手包辦的現象,一個學期的閱讀計劃及閱讀書目可以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制定。
7.提高課程評價的含金量
拓展課程的評價最終以優秀、良好、合格反饋學生英語閱讀拓展課程學習的結果。這種評價相對單一,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閱讀收獲與表現。不過,閱讀拓展課程的核心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那份收獲;在閱讀分享中與同學進行的思維共鳴與碰撞。
8.完善閱讀環境的設置
閱讀不是任務,閱讀帶給人們的是一份快樂。就像培根說的: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教師可以創設舒適的、輕松的閱讀環境,改變教室的格局,配置地毯,書架,沙發或豆包等。
三、設計思維在課程實施中的思考
在英語閱讀拓展課程實施過程中,設計思維在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反思四方面得以運用與實踐。設計思維給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很多的變化。
1.形成了學校的特色課程
學校教育是人為建構的,依據社會發展和學習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目標是幫助學生不斷更新知識、建構思維、習得技能,尋找“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學習需要不停地體驗、經歷、突破與創新。獨特的“在行動中進行創意思考”的方式使得我校英語組的《閱讀·悅讀》課程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
2.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念
教師像設計師一樣設計教學,教師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創造精神被激發。教師從問題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資源和工具為支撐,來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和挖掘潛力。在設計思維引導下的教學更多了一份樂趣,更具其獨特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得以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得以體現。
3.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
設計思維引導下的初中英語閱讀拓展課程不同于常規教學。在閱讀過程中,設計思維所創造出來的不同于教材的多維的閱讀內容、豐富的學習方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和輕松的學習氛圍的這些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運用語言,走進世界,了解文化;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斌.讓“設計思維”成為教育主流的方法論,《新校長》,2016年07期
[2]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