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丹
【摘 要】教師從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是知識的建構,在知識建構中師生間的交流將更充分,學習伙伴之間的爭辯將更有意義”可知,教師應從關鍵點入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具有交流性且答案具有開放性的的問題,采取多種形式,如小組討論、辯論等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大膽的交流與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情境;初中地理知識;學生
我們教師如何創設教學情境?筆者認為除了要分析教學目標以外,對于學生的學情也要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設置有效的問題指向我們將要學習的知識內容。從教學實踐經驗來看,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采用多種途徑,本文結合教學的實例談幾點筆者的思考。
一、提供實物,讓學生可以“觸摸”地理知識
學生初次接觸地理時會遇到比較抽象的地理概念,地形剖面圖或等高線圖、地球的自轉和教具模型,形象直觀雖然是教具模型的一大優點,但其在探討研究較抽象的問題時卻是有限的,所以在課堂中,教師應有創造性將教具模型應用到教學情境中來,從而創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想象能力的教學情境,畢竟興趣是學生學習取得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積極參與,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講地形剖面圖或等高線圖時,先做出地形模型再講解,或做地球儀的模型。以“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例,為了深化學生對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的認識,教師應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自己身體的轉動感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由于學生是第一次用自己的身體演示,所以演示過程中會有忽略一些細節問題,如有的學生在第一次演示中只想到轉的方向,而忽略了地軸的傾斜問題,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觀察,找出自己的不足,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不斷的改進中從而接近地球轉動的真實情況,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的姿勢越滑稽,活動氣氛越熱烈,越能加強學生,地球自轉和公轉規律的記憶。
初一學生喜歡動手制作,所以為了讓學生明確南北半球的劃分,強化學生對重要經緯線的認識,對經緯線關系的深刻理解,教師在講述“地球和地球儀”一節時可從這一點入手,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指導學生用乒乓球或其他球體材料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并在上面繪出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重要的經緯線。
二、聯系“昨天”、“明天”,感受地理的“寬廣”
為了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創造性,教師要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創設地理教學情境。再利用對比法,清晰地展現出地理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促進學生在創設的地理教學情境中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來自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任何一個新知識均可以通過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組合學習,設計恰當的先行組織者,尋求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作為新概念的增長點,促進新知識的學習。
學生如果對某個教學內容產生好奇或者懷有疑惑,就會主動地將自己的問題帶入到新的教學情境中,所以教師要采取多途徑創設新的教學情境,從而將新舊知識能夠密切的聯系起來。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增強課堂的直觀教學情境,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對地理事物產生感性認識。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生動、鮮明、可以直接感知的具體事物來創設課堂教學情境,如在解決一些涉及空間關系的問題時,采取對問題能夠有效表現的繪制示意圖法。
三、趣味性情境的設置,問題指向知識的本質
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利用“問題情境”,即設置問題創設教學情境。由建構主義可知,學生的學習往往與一定情境相聯系,適宜的情境一般總是跟實際問題的解決聯系在一起。所以設置問題創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主動探求未知事物,正如朱熹所言“自求通而未得之意”。同時也有利于師生展開探討和研究。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南北方差異”,以探究秦嶺-淮海-線為什么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為例,用“桔生淮南為桔,生于淮北為積”的事實為問題,通過選用大量的南北方不同景觀圖創設教學情境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深化“人口”這個概念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對“我們人口問題的嚴重性”有充分的認識,繼而理解我國人口基本政策的合理性,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筆者選擇了《超生游擊隊》中的一個片段,以此為情境設置了3個問題。
問題1:超生有沒有什么標準?
問題2:為什么會有人要超生?
問題3: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超生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通過小品的形式既有利于活躍氣氛,讓學生在放松中學習,又能讓學生在小品的搞笑情境中認識到我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科學的人口觀。
此外,我們還應該充分意識到,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我們在選擇地理教學情境創設的素材時要緊密聯系生活。生活情境在教學中的應用使地理教學情境生活化,既有利于拉近學生和學習內容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對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又可以讓學生在自身的體驗中探索研究地理知識,從而有所領悟,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自主建構知識這一積極有效的學習方式,為實現具有現代意義的“由生活走向地理、由地理走向社會”的學習奠定基礎。
(梅嶺中學京華城校區,江蘇 揚州 2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