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牡丹江市以特色農業為突破口,積極發揮沿邊開放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同時還從市場需求和調優產業內部結構入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不斷創新農產品銷售渠道,越來越多的綠色農產品走出本地,熱銷國內和俄羅斯遠東果蔬市場。
“綠色果蔬”走俏俄羅斯市場
盡管是蔬菜生產的淡季,但在寧安市源豐物流園區,每天都有百余噸新鮮果蔬被發往俄羅斯,在這里,不僅有地產蔬菜,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質農產品,成為牡丹江市乃至國內其他地區農產品出口俄羅斯的商品集散地。據統計,現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七成的市民能吃到從該市出口的果蔬。
牡丹江市區、寧安市和海林市是牡丹江市主要的農產品外銷窗口,大部分蔬菜基地分布在這片區域。其中,寧安市的果蔬種植面積已發展至22萬畝,每年有20萬噸果蔬產品銷往俄羅斯,帶動周邊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五成。而在蔬菜主產地海林市,僅海林鎮蔬菜村對俄蔬菜栽培面積就達到3萬畝,成為全市最大的出口蔬菜專業村,這里所產的新鮮蔬菜全部被邊貿客商收購,出口到俄羅斯,農產品價格增長了三成以上,拉動村人均增收近4000元。
在發展外向型農業中,牡丹江市按照“內建基地、外辟市場”的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以市區為中心、以口岸為依托、以境外為載體的三個層面相互連接、內外呼應的對俄農產品出口市場體系。尤其是近幾年,該市還堅持以境內出口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為基礎,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由追求農產品數量增長轉變為更加注重品質優化、效益提高,進一步放大出口比較優勢。
目前,全市地產蔬菜出口生產基地面積已達37萬畝,出口量占全省的70%左右,其中綠色農產品出口量達到18萬噸,占全省的58%,成為名副其實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菜籃子”。
“互聯網+”讓綠色食品走出深閨
12月9日,在穆棱市下城子鎮懸羊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辦公區,工作人員正在打包精美的食用菌產品,等待快遞公司前來攬件。搭乘“互聯網+”的快車,這里每天都有10余件“懸羊砬子”食用菌產品被銷往山東、廣東、江浙等地。
近年來,牡丹江市堅持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依托,以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為切入點,緊緊把握網絡銷售行業快速擴張趨勢,組織引導企業、專業合作社借助電商平臺擴大銷售渠道。目前,全市年可實現網上銷售量1100多噸,銷售額突破4500萬元,借力電商化,我市綠色食品“走出去”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輕點鼠標,線上交易,物流配送,快速到家”,無論你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廣州,只要鼠標一點就能品嘗到獨具“牡丹江味道”的特色農產品。在西安區溫春鎮綠色有機蔬菜棚室基地,這里安裝了24小時不間斷農產品直播溯源監控系統,將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直觀展示給消費者。消費者只需打開手機軟件,就可實時查看蔬菜的種植生長、農事操作、加工檢測等直播信息,還可同步實現在線購買。“互聯網+”時代,正在悄然改變著全市綠色食品產業的內部結構,不斷助推農業產業向電商化、精品化方向發展,擴大了該市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
優化雪城特色農業基因組
統計顯示,目前全市綠色食品認證企業達到60余家、認證產品130多個,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外銷的主力軍。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的綠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發展緩慢?!睒I內人士指出,這部分企業中,一半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但企業產值過億的僅有6家,占認證企業總數的9.4%。部分企業經營者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同時,資金短缺、缺少人才、缺少科學的管理制度、發展規劃和營銷方案,這些都是掣肘企業發展壯大的客觀因素。
“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精品化、品牌化發展的‘龍頭,廣大種養殖農戶則是‘龍尾,只有積極實施‘龍頭帶龍尾,在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狠下功夫,才能真正實現惠農、利農、助農。”牡丹江市農業專家如是說。
業內人士認為,在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牡丹江市進一步深入推進相關工作,持續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讓農民意識到,當前土地規模經營是大勢所趨,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抱團取暖能夠提升自身的產出效益。與此同時,還要堅持以綠色食品產業鏈為依托,積極鼓勵企業、合作社建立“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組織+農戶”等體系,不斷強化企業對農戶的“漣漪效應”,實現以新型主體帶農戶、帶產業的發展格局,讓更多的雪城綠色農產品走向國內外。
(來源:黑龍江農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