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琴
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一個人的以后學習、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對于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于初步形成時期的小學生來說,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尤其重要。然而結合教學實踐,我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有如下幾點感悟:
1、“應試教育”導向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荚嚨闹笓]棒,指向哪老師的教學就得導向哪(這也是家長“市場需求”),素質教育搞了這么多年,但沒有什么本質的變化,只不過多數換了個花樣而已。教師考核、評優、晉級、家長評議等都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不過或明或暗罷了。老師們不得不按照考試的要求進行教學:考什么就教什么、練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練。為了讓學生多拿兩三分,師生要下很大功夫,要做很多練習。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不得不把生動感人、充滿情趣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生怕哪個問題沒問到,考試時學生答不上來;生怕哪個詞、哪個句子沒練到,考試時丟分。語文教學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枯燥乏味的一問一答式的內容分析,就是抽掉內容、情感的千題百練的文字游戲。這既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特點,也違背了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這樣做,對相當多的教師來說也是違心的。
2、教師的主導作用存在偏差
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很好體現,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如今新課標強調以人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成績,許多老師不放心,還是以講代讀,大部分閱讀課堂上都充斥著詞句訓練、篇章分析等等復制性的教學。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少!一節閱讀課,學生讀書的時間至少10分鐘。但更多是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學生圍著老師轉,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機會少,獨立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更少,淡化了學生自己讀書思考的體驗。另一方面,教師為了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總是以“很好”、“不錯”進行籠統評價,學生怎么回答都能得到老師的鼓勵,以致學生誤以為自己怎么說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說出來就是對的、是有創意的,這并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3、階段目標不明確
事實上,不同年級的閱讀教學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閱讀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就讀來說,低年級主要是朗讀,而到了中年級除了要朗讀,還要注重對學生閱讀、默讀能力的培養,到了高年級還有瀏覽、速讀的要求。就詞句理解來說,低年級主要是理解詞句意思,而到了中年級就要求把握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到了高年級要求就更加高了,要了解詞句在語境中的意思、感情色彩等等。在教學中,既要有看到前后的聯系,又要考慮學段的差別,這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螺旋式地一步步提升。不同階段,對閱讀感悟、詞句理解、積累遷移運用等,應有不同側重,相當一部分老師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結果做成了夾生飯。
4、忽視基礎能力培養
一些老師片面理解新課改,全身心地拓展、綜合、延伸,忽視對學生聽、說、讀、寫等基礎能力的訓練培養,導致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準確,語言積累貧乏,對情感的體驗表達不準確等。其實,老師應該嚴格注重各階段字詞語句、理解感悟表達等語文基礎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作出相應的拓展延伸,從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
5、生活、知識范圍狹小
小學生本身生活常識少,遠離社會實踐。而如今大多數語文閱讀教學把學生思想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語文教材里,脫離實際,遠離現實生活。后果必然是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空話套話,逐漸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閱讀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要由課內走向課外,由校內走向校外,豐富學生生活,拓寬學生視野,日積月累,最后才能有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