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娟
摘 要: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都屬于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有著明顯的區別,卻又具備內在的關聯。課前預設,是必要的準備階段,是對課堂教學的“運籌帷幄”,是教師的主動行為。課堂生成,是必然的活動過程,是課堂教學的“水到渠成”,是師生的共同作為。
關鍵詞:課堂生成;課前預設;教學;互動
所謂課前預設,就是在上課之前對整堂課進行事先籌劃;所謂課堂生成,就是老師對課堂上不可預知的情況所表現出的教學機智。傳統的教學模式大多只有精心的課前預設,以一種教案應萬變課堂,這其實存在很大的誤區。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如今的教學既有精心的預設,又有精彩的生成。課堂生成已被老師廣泛地重視并探究,生成是課改的重要理念,是預設帶來的精彩,沒有預設就沒有生成。與預設不一樣的是,生成的教學過程要求教師不但要把學生看作主體,還要把學生看作“教學資源”的構成和生成者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教師靈活地調整教學思路,生成新的超出課前預設的教學流程,使課堂教學處在動態和逐步生成的過程中。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既是相輔相成的過程,又存在各自重要的內容與特征。
一、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注對象不同
課前預設關注的是文本,老師要努力思考如何將文本打磨成課堂教學的流程。課堂生成則是關注學生及其呈現出來的教學狀況,老師應將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收入眼底,并迅速想出應對的策略。靜態的發現是課前預設的全部內容,動態的應對則是課堂生成的根本作為。在課前預設時,老師不僅要善于發現文本中顯性的信息,更要察覺其隱性的內容;而面對課堂生成時,老師既要應對正常的學習狀態,又要應對非學習性的情況??梢赃@樣說,課前預設關注的對象是靜態的,而課堂生成關注的對象是動態的。
二、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實施過程不同
課前預設可以是延時的,只要上課時間不緊迫,就可以延長時間作更加充分的準備;也可以是合成的,老師可以借助教參等資料書把要授課的內容進行整合,甚至可以與同仁們商討如何準備教案,集合大家的智慧與經驗,以便達到老師心目中的最優化效果的過程。課堂生成只能是獨自一人即興完成的過程,它要求老師有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的教學機智。許多名師的課堂就是生成的課堂,當然他們也做了精心的課前預設,而且非常充分,因為他們知道,只有經過精心的課前預設,才有精彩的課堂生成。課前預設的過程只能證明老師的治教態度,而課堂生成與課前預設的過程相比,明顯實施的難度較大,此間更能體現老師真實的功夫。
三、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行為要求不同
課前預設的技術含量較大,追求的是老師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而課堂生成的變數較多,注重的是老師的靈活機智、自然得體的業務風格。課前預設主要依靠老師的理性準備,而課堂生成主要得益于老師的感性協調。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要求,預設與生成都應盡力達成和諧的狀態。
四、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價值取向不同
課前預設應該講求科學性、經典性與充分性;而課堂生成要體現自然性、即時性與有效性。課前預設的科學性就是指準確合理地把握教學內容;經典性是指課前預設具有新意和創意。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乃至每一個細節都是課前預設的產物,但預設的新意與創意能否在課堂上得以呈現呢?關鍵在于老師的引導與啟發,更有待于師生的默契配合,一旦學生的思路契合老師新穎的預設,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那么課前的預設就會是經典之作。預設的充分性,就是要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全面而又細致的分析與整理。精彩的生成往往源于充分的預設。要使預設充分,必須在課前準備自我的模擬教學,假想學生的參與,進行多次練習。只有如此,預設的充分性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課堂生成的自然性是指課堂的生成應是水到渠成的過程,不以老師的主觀意志而轉移,或者僅憑老師的積極努力是不能使生成奏效的。課堂生成是否適時、合理與精彩,是不能預約的,也不可能被老師預約,系自然而然的觸發。課堂生成的即時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生成隨時突發,并不遵循老師預設的流程,需老師即興處理好,否則整堂課可能因此而擾亂甚至失敗。從另一方面講,生成的即時性也能促成課堂亮點與老師教學機智,這要基于老師的科學處理。課堂生成的有效性的體現,是就它的價值取向而言的,有效的課堂生成應是老師相機行事的教學。有人認為“以學生為主體”,就是一切聽學生的,“卑微”到老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導致教學時機的錯失,這并不是真正的生成,至少不是行之有效的生成。課堂上,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動與消極,都應積極投入到教與學的活動中去,因為健康有效的教學行為是師生平等的交往與互動。
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雖存在如此多的差異,但有一個最重要的相同點,就是使課堂教學臻于完美,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與能力培養,注重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健康發展。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