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鋒++羅瓊
摘 要:以弱人類中心主義為視角,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對我國重大環境污染犯罪法定刑提出了完善建議。
關鍵詞:環境污染 犯罪 法定刑 探討
一、重大環境污染犯罪法定刑的現狀與不足
《刑法修正案(八)》對第338條的修訂沒有涉及到法定刑的問題,是這次修訂的一個遺憾。因為自97刑法實施后的這十多年來,我國學者一直都對該罪的法定刑提出過許多批判意見,普遍認為該罪的法定刑無法起到有效抑制重大環境污染犯罪的作用。從這十幾年來層出不窮的重大環境污染犯罪看來,也的確如此,有些環境污染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到法庭上才道出他們真實的想法:抱有僥幸心理,即使被追究了也不過罰罰錢,即使坐牢也最高不會超過七年。這些想法滋長了更多的人鋌而走險實施嚴重污染環境行為的僥幸心理,同時也反映了我國重大環境污染犯罪的法定刑并不合理的客觀現實。
這種不合理集中體現在以下兩點:
(1)刑罰偏輕,威懾力不足。97《刑法》第338條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蔽覀冎?,環境污染犯罪行為影響的地域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對環境會產生不可逆轉的危害結果,對人們的生命健康甚至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都會構成威脅,是一種后果十分嚴重的犯罪。對于后果特別嚴重的,也不過設置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這里法定刑設置顯然偏低,起不到有效預防重大環境污染犯罪的作用。對之前的97刑法,由于該條規定的是過失犯罪,行為人主觀罪過較小,因此刑罰規定地較輕尚有可以理解之處。但《刑法修正案(八)》對第338條修訂后,刪除了“事故“二字,隱含著故意也可成立該罪的應有之意,卻沒有據此相應修改法定刑的確有些不合理?!缎谭ㄐ拚福ò耍返?38條規定:“……嚴重污染環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比绱诉@般,即使是故意實施重大環境污染犯罪,也只可判處最高七年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實在是對重大環境污染犯罪的變相縱容。這顯示出即使是修訂后的第338條也沒有充分反映所侵害的環境法益的重要性,仍然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對環境不夠重視的表現。
(2)僅適用刑罰處罰,未采用非刑罰處罰方式,刑罰種類單調,無法有效矯正被破壞的社會秩序。該條規定對自然人采取自由刑和罰金刑兩種,對單位實行雙罰制。這些處罰措施雖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抑制犯罪的作用,但由于其并沒有直接作用于環境,對于環境保護或者改善生態環境來說,所起的作用仍是間接的、消極的、被動的。這時,即使行為人被強制剝奪人身自由,受到了懲處,但對于他所造成的環境損失卻得不到絲毫的彌補。這也說明我們并沒有站在生態環境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只是從人類的角度出發,認為做了壞事就應受到人類視野中的金錢和自由的處罰,卻沒有關心“被害人”環境,沒有從“被害人”的角度考慮應該幫“被害人”減輕她受到侵害后所遭受的損害。因此,在弱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立場上,我們還應貫徹地更加徹底。
二、重大環境污染犯罪法定刑的完善
對于重大環境污染犯罪法定刑的完善,筆者認為:
(1)應當完善罰金刑。罰金刑應該在環境犯罪中得到重視。首先,環境犯罪許多都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罰金刑正是要剝奪他們的部分財產,這種得不償失的結果會從主觀上預防犯罪人的犯罪欲望,客觀上也就預防了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發生。其次,從罰金刑最后的去向用途來看,國家一般會將其用于環保事業,這也有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和防治。但我國在相關罰則中沒有明確規定罰金數額,罰金刑在司法實踐中普遍偏低,因此其實施效果不佳。因此,我們應該明確罰金刑的數額,在行為人所獲利益之上設置不同的罰金數額幅度,使行為人預見自己的行為無利可圖,從而打消其犯罪欲望。
(2)應當設置資格刑。重大環境污染犯罪的行為主體大多是企事業單位或在企事業單位中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重大環境污染的發生一般都與單位生產活動有關,而該條所設置的自由刑對單位起不到多大作用,因為在單位責任人被剝奪自由之后,單位仍然可以運轉,仍有可能繼續實施排污行為;而罰金刑對于單位的威懾力也十分有限,我國罰金刑偏低,對一些資金雄厚的大企業來說,低額罰金幾乎沒有威懾力,企業可借交納罰金而長期放任危害環境結果的發生。1并且,我國還缺乏罰金刑執行的配套措施和時效限制,罰金刑執行難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對單位犯罪,最有效、最有震懾力的處罰方式是資格刑,即剝奪單位從事某些生產經營活動的資格,資格刑正是行政法中規定的對單位的處罰方式,例如對經過限期治理仍未完成治理任務的單位,責令其停業、關閉,這對于單位而言無異于被判處死刑。行政法尚且有這種嚴厲的處罰方式,而作為調整情節更為嚴重的危害行為的刑法就更應該加入資格刑的規定。無論是限制生產經營活動,還是吊銷營業執照或責令停業、關閉,不僅對以生產經營為業的單位是一種嚴厲的打擊,而且使其無法再從事相關行業,消除了他們再犯的條件,預防了環境被進一步的破壞。
(3)增設非刑罰處罰方式,使其直接作用于環境的建設。在現代社會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犯罪問題和監禁刑適用資源的短缺,世界各國大都在適用監禁刑之外,逐步豐富非監禁刑的種類并擴大其適用。1國外已有針對環境犯罪適用重建被損害的環境這種刑事措施的規定。我國也曾有過這樣的判例:2002年12月初,湖南省臨武縣法院對濫伐林木的犯罪人王某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在緩刑期內要植樹3024株,成活率要求在95%以上。2我國可以在刑事司法實踐擴大這種責令犯罪人恢復重建環境的處罰措施的應用,使其也作用于環境污染犯罪領域,使環境成為直接的受益者。只有這樣真正從環境的利益出發,堅持弱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而不是簡單的罰錢坐牢了事,環境污染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
三、結論
通過對重大環境污染犯罪法定刑的探析,筆者認為應提高“七年以下”的法定最高刑,明確并提高罰金數額,增設責令停產停業等資格刑和恢復被污染的環境等非刑罰處罰方式,并根據不同的主觀心態設置不同幅度的法定刑。這樣既能有效地懲治犯罪、預防環境問題的產生與惡化,又是一種在實踐中積極、合理、切實可行的方法。
作者簡介
[1]肖志鋒,男,博士后,法學博士,長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2羅瓊,女,法學碩士,長江大學學校辦公室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