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衛新看來,建筑就是讓人使用的,老房子只有通過使用才能煥發青春。2013年成立的觀筑歷史建筑文化研究院,全面關注南京城的歷史建筑,以研究院的實踐讓老建筑得到新生。“觀筑”諧音“關注”,承載著陳衛新的設計夢。
“傳統建筑要合理使用,我也反對完全守舊。”以往的老建筑,包括其所在的歷史街區在修復時,強調的是一成不變的原生態保護。陳衛新認為,傳統建筑的各種關系,一直是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中的。不斷有舊的關系死去,新的關系也不斷產生。而傳統建筑修繕的核心應是試圖建立一種新關系,讓歷史街區達到新的平衡。“老建筑的保護修繕最重要是處理好建筑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1865凡德藝術街區改造于五代兵工廠舊址,在設計這個街區時,陳衛新說他當時什么都想保留下來,上世紀80年代的桁架不想扔,30年代的鋼門窗從美國運過來的,很珍貴,怎么可以拆?于是他做了一個雙層殼子的概念——建筑外殼不變,民國廠房風格得以凸顯;建筑內部用玻璃、鋼結構再造了一個系統,這樣也符合消防安全標準等國家強標。
“建筑空間只是提供一個讓人交往的平臺,好的空間設計,是為了讓人能更好地交際。老房子,都有自己的脾氣。應該尊重它,所以要放下自以為是的設計,順應房子的脾氣來改造。”
總統府、甘熙故居、胡家花園、玄武湖白苑……都出自陳衛新之手,雖參與眾多民國建筑項目的改造,但陳衛新和民國建筑項目的第一次接觸卻是以失敗告終的。當時位于南京新街口鬧市區的某民國公館所有者邀請他做室內設計,建設方堅持要將地面房屋整體拆除重建,這觸及了他的底線,后來就退出了項目。之后,這個事件在市民與媒體中激起軒然大波。這個失敗的案例讓陳衛新知道,南京市民對民國建筑有著怎樣的情感。而一個設計師接手民國建筑的修繕,可能要面對與建設方、社會、政府的多重矛盾。
改造古建筑,像是冥冥之中上天賦予陳衛新的使命。他認為,古建筑不管是作為文物,還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證明,最大的價值仍然在于使用。
揚州小盤谷的改造,是陳衛新對于傳統建筑“合適性”使用理念的一個典范案例。這座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曾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兩江總督周馥私人宅院的建筑,讓陳衛新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改造出來。小盤谷面積小,所以宅子只設計了5間套房,各有一個風雅的名稱——樵歌、龍翔、山居、梅花、瀟湘,都來自中國古琴譜。5間房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日暄”。天井中蓄水,水中央建一戲臺。在陳衛新看來,空間的概念具有多義性,在小盤谷的項目中,空間的概念更多指向中國傳統意義的空間。“私家園林的興起,可以直溯漢代。但就審美趣味來說,這種追求情韻意趣,小中寓大、情景交融的園林,是從唐代開始的。”士大夫們對山水園林的追求,讓私人宅院這樣的空間成為精神意義上的人間仙境。
在設計改造過程中,陳衛新最大限度地保護現有的遺存建筑形態和部件,在不改變建筑原本風貌的基礎上,適度、合理改造。通過設計,提升了建筑內外部空間環境、設施的功能和質量,使傳統建筑更符合現代使用需求。既保護了傳統建筑不受損害,又充分利用了建筑本身的價值。
心安之處是故鄉
青年求學時,陳衛新離開家鄉揚州,來到南京。對于他來說,在客居地南京設計的諸多項目,都只為讓異鄉更像故鄉:先鋒書店、隨園書坊、碧山書局,陳衛新設計中濃郁的書店情結,來源于做圖書管理員的母親。他制了一枚名為“西湖村人”的印章,只因為父親出生在揚州一個名為西湖村的地方。“西湖村成為了城鎮化進程中消失的村莊中的一個,我制了這枚印和父親共用,故鄉回不去了,所有的鄉愁只能凝聚在這枚小小的印章里了!”
所以,陳衛新設計關注的方向,就是要在城市中開辟出一個場所,為城鎮化中的異鄉客提供寄托鄉愁的地方:先鋒書店的宣傳口號,是“大地上的異鄉者”;而青果的定位,是“秦淮河畔的城市客廳”;明人農莊則是現代的《江村漁樂圖》。
對于陳衛新來說,無論是寫詩、作畫、辦雜志、做設計,都無高下之分,它們都只是腦袋上長著的一個箭頭。人生其實有很多方向,而每個人的職責,就是挑選出最適合的一只箭頭,然后正中靶心。無論是“書卷氣”還是“民國風”,抑或是現在的觀筑,在陳衛新的心中,詩意是設計的基石,建筑也能吟誦出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