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從觀察者到記錄者,再到實踐者,這是《中華手工》走過的第13年。
為什么開始其實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堅持下去。而在堅持下來的過程中,我們又找到了為什么開始的答案。
恰巧這個答案,與國家戰略不謀而合,即振興傳統工藝。
2015年12月,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2016年3月,“振興傳統工藝”正式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3月,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
當振興傳統工藝儼然已成國家戰略、企業使命時,一輩子堅持本真的非遺傳承人、沿襲傳統工藝的百年老字號、創新走入生活大眾的工藝企業、站上世界舞臺的設計力量、保存傳統工藝文化的匠心品牌與跨界項目、專注手工藝發展的藝術學院、民藝薈萃的傳統村落與古鎮、以文創為基石的創業孵化平臺和園區……每一位手工藝從業者的夢想與激情被再次點燃。
傳統工藝是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能替代的特性。它的保護與振興是一場必然的復興運動。如此,我們樂于在推動傳統工藝振興的路上,挖掘手工的創造性價值,激發因材施藝的靈感和精心手作的潛能,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振興與轉型,也是《中華手工》正在做的事。這些年,我們以一本雜志為出口,從傳遞手工藝文化與生活開始,組織世界工藝文化之旅,成立了中國手工藝產業聯盟,搭建了集手作市集、文化沙龍、手藝展覽等活動于一體的手工藝文化活動平臺“揖美”,打造了國內第一家手工在線視頻教育網站“手藝網”,同時擁有一個4 300平方米的線下手工體驗空間“手藝工場”……構建一個手工藝全產業鏈O2O平臺,或許正是《中華手工》的振興之路。
我們也在思考,到底一本雜志,能不能實現手工藝的傳承與復興。也許答案是不能。我們希望《中華手工》更像是一盞燈,把每一位手藝人往有光的地方聚集,亦照亮他們腳下的路,讓大家走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
本期專題《百工振興》緊扣國家政策,聚合行業專家、手藝人、文化企業、文創品牌與平臺等多方力量,從他們的發展歷程,展示工藝文化生活的共生共榮。時代更迭中,傳統工藝正踏出一條浩浩蕩蕩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