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瓊
廣西柳州市柳城縣龍頭中心小學
【摘 要】國家一直都在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課改提出來以后,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農村教育實效一直得不到提高。讓農村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幫助農村小學教學管理走出困境是文章主要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學管理 困境 突圍
一、前言
隨著整體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教育部門對農村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希望農村人員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但是由于受經濟條件、教育管理落后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教學質量一直得不到提高,農村小學教育管理現狀不容樂觀,迫切需要改變現狀。為幫助農村教育走出困境,就必須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支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模式,打造全新的教育面貌。
二、農村小學教學管理的困境
(一)教學指導形式主義
受長期以來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一直都處于主動地位,“教師講,學生聽”已經成為習慣和自然,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和陳舊的教學思想一直影響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農村教師都不懂得教育創新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借鑒以往的教學課件,將陳舊的教學課件一直沿用至今,讓學生聽起來沒興趣,教師教起來也沒挑戰,使得農村小學教學一直都在走形式主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完成課堂作業。這樣嚴重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使得學生對于學習很迷茫,限制了學生對新鮮事物的了解,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不利于農村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教學管理過分依賴制度
由于學校管理者一直忽視對教學管理的重視,過分依賴管理制度而不懂得變通,嚴重限制了教師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因為學校管理者在不了解小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和教學開展意義的情況下就盲目借鑒管理制度來要求教師以完成各種任務為主進行教學工作,沒有讓教師根據對學生的了解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師處于嚴格的管理制度之下,不利于他們教學個性的發揮,這樣會導致管理者與教師之間因缺乏溝通而引起沖突,使得教學管理缺乏有效性。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雖然有意識要引入新課改教學內容和目標,但是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評估和整合的過程中,忽視了教師的教學情緒。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使得教師舊有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時還很難接受新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學管理理念與實際不相符,最后只能妥協于傳統制度。
(三)教學管理專業化水平低
農村教師的年齡結構嚴重老齡化,很多教師都是教育了這一代再教育下一代,從而使得農村整體師資力量薄弱。這樣就會嚴重阻礙農村小學教育的發展,使得教學管理專業化水平低,對于教學資源不能進行合理整合,使得備課內容過于簡單,缺乏創新精神。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互動和溝通,教師不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學生學起來也沒有積極性,到課堂結束學生也不知道教師講解的重點,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從而達不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在課后布置家庭作業時,教師布置的都是課后習題,沒有加入任何具有實踐意義的內容,讓學生的學習內容無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由于農村的師資水平本來就不高,學科結構不合理,大多數教師雖經進修取得大學??茖W歷,但不能較好地運用現代教學設備為課堂教學服務,教育創新能力有限。而且還存在一位教師擔任數個職務的情況,使得教師的工作重心得不到集中,更加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三、農村小學教學管理的突圍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
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對每位教師的尊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制度、目標任務等方面全面體現了人文教育,要求師生之間加強溝通交流。教師要時刻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學習中的難題,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標桿作用。學校要給予教師支持,經常關心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協助他們進行解決,給予工作態度端正、教學成果好的教師獎勵,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這也是一種對教師的尊重。教師在學校的關愛下,在重視對學生個性化能力進行培養的前提下,要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教師根據現實生活,充分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以吸引學生,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掌握學習方法,感受學習樂趣,學習到新知識,縮小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
(二)規范教學管理制度
規范教學管理制度,在農村學校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促進小學優質教育的實現。鼓勵教師長期從事農村教育事業,從教師流動和培訓開始著手,積極培養和造就大批熱愛農村教育,懂得農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農村教學的師資隊伍,提高農村的整體師資水平。學校要為教師提供發展的機會,建立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如在設立職稱評定,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教師,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事業中。要讓教師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權利,嚴格遵守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并通過實行獎懲制度來增強教師的競爭意識,從而調動整體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此外,農村學校要制定教學管理的基本規范,強化農村學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大力實施規范化建設,確保學校符合合格教育基地的標準,以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發展為主。同時,農村學校還要加強與城市學校的聯系,實現資源共享,動態掌握和了解城市有效的教學模式并且合理借鑒,結合農村學校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嚴格從備課、授課等各個環節進行把關,要求教師可以進行發散性授課,提高教學質量。
(三)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
首先,政府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為農村學校配備相應的教學設施設備。并且要引入新生代教師,為農村學校帶去新的教學模式,如小組合作、角色扮演、任務驅動、情景再現等教學模式,營造開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為農村教育增添一抹新陽光,讓新教師帶動學生進行創新學習。
其次,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加強對農村學生信息化能力的培養。信息化教育對于農村小學教育尤其重要,它不僅能夠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為農村小學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務,還能夠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學生的信息化素養。農村學校應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現代化學習資源。特別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見識,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還能讓他們學習到更多新時代需要掌握的知識,讓學生“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多媒體教學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
最后,根據教學特點創新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能力水平和認知規律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開展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強化實踐的作用,可以運用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活動教學等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開展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讓學生勇于表達內心的想法和觀點,促進學生不斷成長。
四、結論
素質教育特別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的培養。國家對于整體教育水平比較落后的農村,不斷地在加大關注力度和投入力度。為了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滿足現代化教育的要求,特別要重視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具體來說,就要讓新課改逐步深入人心,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將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龔云昌.農村小學教學管理的困境及對策[J].教師,2013(19):32-33.
[2]張傳萍.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3]張國強.農村小學教學管理出現的困境及措施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09):247.
[4]周松.關于農村小學教學管理出現的困境及對策探討[J].才智,2013(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