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軍
廣西北流市清灣鎮初級中學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學的個性化,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能自主地寫作,寫自己想寫的,寫自己有寫的,寫真實的文章,寫出的文章要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要有所創新。教師和學生一樣,必須解放思想,突破思維定式,不限于成規,不滿于共識,大膽張揚自己的不同之處。自主、真實、創新是作文個性化教學的基本內涵。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 個性化教學策略 興趣 素質
個性是指個人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的。“個性是創新的生命,沒有個性就意味著流于平庸。從某種程度上說,語文教學是最能產生個性、培養個性的教學。”初中作文教學的個性化,簡單地說,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能自主地寫作,寫自己想寫的,寫自己有寫的,寫真實的文章,寫出的文章要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要有所創新。教師和學生一樣,必須解放思想,突破思維定式,不限于成規,不滿于共識,大膽張揚自己的不同之處。自主、真實、創新是作文個性化教學的基本內涵。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教學過程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這就要求作文教學要建立在學生大量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在學生自身生活實踐的體驗上。也就是說作文教學要實行個性化,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那么如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個性化作文教學呢?下面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下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提高自身素質,形成個性風格
作為個性化作文教學的操作者,教師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究竟是一個什么角色,怎么扮演好這個角色,是我們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教師要使自己的教學形成個性化的風格,首先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學習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和傳統教學精華,在實踐中不斷開拓進取,提升學識素養,提高自身素質,用先進理念和深厚學識修養作為自己教學的基本支撐,充分顯露自己的教學個性。教師要通過學習來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只是做教科書的傳聲筒,那么自己的思想只能是無數人思想的跑馬場。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個性魅力的教師,會教出個性鮮明、靈動的學生來。因此,教師不但要不斷學習,而且要放下“師道尊嚴”的盔甲,以自己的靈性、悟性和創造性的個性魅力,影響、感化和激發學生的個性。“教師的工作有點像蜜蜂釀蜜,需要博采眾長。為了實現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師除要有本體性知識外,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學生引向未來的人生之路。”
二、發揮個體優勢,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應該在遵循語文教學大綱,在保證達到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選擇取舍等方面有所側重,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只要我們留意一下成就卓著的語文教師的教學,就不難發現這些教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了自己個體的優勢。
我們普通語文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也可以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比如教師喜歡魯迅文學,他在基本完成大綱的教學任務之外,就可以精心耕耘這塊“自留地”。或推薦書目,或組織魯迅文學小組,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和魯迅有關的知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說,教師的德識才學每個方面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中學生的模仿性強,可塑性強,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富有個性特色的教學會給學生的成長烙上深深的印記。因此,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發揮個體優勢。只有有個性化教學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個性化的學生;只有教師個性化地教學,才能使學生的作文呈現個性化的特點。
三、尊重學生個性,調動寫作激情
詩言志,詞言情,小說言心聲,凡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作文是高雅地表達自己思想的形式之一,這是學生寫好作文不竭的動力。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得作文教學變成了一潭死水,在這潭死水里,有的是固定不變的程式,令人反感的主題先行,于是學生的自我消退了,個性泯滅了,人格異化了,作文失去了勃勃生氣。顧明遠教授指出:“要培養創造性人才,就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劃一性、封閉性,尊重學生個人,發展個性,培養自我負責意識……發展個性是現代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標志。”如果作文教學不能尊重學生,給他們自由的寫作天地,那這樣的作文教學就是阻礙學生正常發展的泥潭。因此,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以極大的熱情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維、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疏通個性化寫作的彎彎細流,讓每個學生的寫作個性都能得到順利的發展。
四、淡化作文指導,發展學生潛能
很多教師可能是出于對學生的過分關注,對于他們的寫作方式或過程總是不太放心,總想方設法地要教給學生一些所謂的技巧和絕招。其實這根本就沒有必要。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以前人以為寫文章是幾個讀書人特有的技能,好技能奧妙難知,幾乎同于方士的畫符念咒,這種見解必須打破。”我們教師不能把寫作文章看得很神秘,更不能把寫文章看成是要由一大堆技法來規定的事情,以至于教師反反復復、樂此不疲地去教,苦口婆心,頻繁強調,不斷地迫使學生就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寫作主動性漸漸地被消退,想象力也被鈍化,悟性被夭折,靈性被扼殺,人格被異化,情感被凍結,原本可以對事物進行的最深刻最美妙最富有個性的精神體驗也就無法表現了。
我在教學中深感指導學生作文,常常事倍功半,其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指導太多,太細,太死,太統一。學生之所以日記不讓人看,正是因為他們在日記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喜怒哀樂或隱私。相反,他們在教師面前或在作文中不敢說真話,恰恰是因為心存顧慮而沒有展示自己的個性,他們的個性很可能被教師的統一要求同化或虛化了,要不學生本來的個性完全轉化為教師所要求的那一種特定的個性,要不雖還保留著自己原有的個性,但為了不違背教師的要求,就投師所好,真實的內心被掩蓋了。個人認為,教師在作文指導過程中,應該像崔永元那樣做些很生活很幽默也很文學的旁敲側擊,也就是讓學生像小品中的趙本山、宋丹丹那樣緊扣話題,面對生活,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說自己想說的話。
五、摒棄傳統觀念,創設平等氛圍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摒棄傳統觀念,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認同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己置于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地位。著名教育家于漪在談到語文課程的認識時強調:“一定要改變對語文學科的陳舊看法,認為語文只是讀讀、寫寫等技術性、技巧性的小事,對現代人的培養無足輕重。殊不知語言、思想、情感同時發生,語言這個交際工具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還是藝術、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作文個性化教學過程中,這種平等的真誠的氛圍更為重要。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學生才可以感到人格的自主與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才有可能自由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六、突破畏懼心理,激發寫作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缺乏激勵,一個人自身的潛力只能發揮百分之二十到三十,而正確與充分的激勵,則能使人發揮自身潛力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和鼓勵。因此,教師要認真閱讀學生的習作,抓住學生習作中的每一個長處和優點,既要注意整篇文章的成功,更要善于發現局部的閃光點,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
衡量作文最忌用一把簡單統一的尺子,而需要多幾把尺子。尺度的高低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大小靈活決定,大到文章全篇的審題立意、構思和過渡,小到文章的開頭結尾,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教師要努力去尋找值得表揚的點點滴滴。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找獨特的個體體驗和心靈體會,在作文中大膽地表現“人無我有”的獨特個性。
當然,在倡導“說真話,表真情”的愉悅氛圍中,由于存在學生生活體驗的多少,對語言文字感悟能力的差異,習作中的言語或坦白、直露,不加修飾,或晦澀、朦朧,故弄玄虛,教師在閱讀這樣的作文時,要盡量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要俯下身子,平視學生,順著原來的思路,走進他們的世界去審核文章是否合理,說得是否明白,要盡量找出文章中的優點,并給予肯定表揚。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習作中的亮點,抓住習作中的優點,尤其是平時的寫作練習,用不著求全責備。
人性的一大弱點就是需要表揚和鼓勵,學生寫作也是如此。因為學生也需要鼓勵,需要成功的喜悅。當然教師在批閱作文的過程中,在積極肯定優點的同時,也要真心實意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改掉缺點,力求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給學生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這不僅是教師平時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需要,更是發展學生個性的需要。有的時候教師會遇到一些一無是處的文章,即便如此,教師在評價時也應該藝術化地進行處理,盡量給予鼓勵,努力找出其中的亮點,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保持學生積極的信心。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思維,必須先突破學生對作文的畏懼心理,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唯有興趣才能激起學生的創作沖動,并伴以靈感的閃現,學生才能一氣呵成地寫出有創意的、極具個性的佳作。
總之,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多方面的因素,個性化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教師應從點滴抓起,多鼓勵,少批評,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應予以肯定和引導,讓其個性的火花成燎原之勢。教師要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個體成長實際,以我筆抒我心,讓學生寫出真正具有個性的文章,以此作為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初中學生的整體素質,形成初中學生的作文個性,進而促進初中學生健康個性的發展。相信我們的作文個性化教學一定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