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肖玉
廣西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中心學校
【摘 要】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喻為連綿的群山,那么,詩歌就是群山之峰。詩歌也是兒童認識世界、豐富情感、發展想象、學習語言的開始。但是在現實的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卻存在一些誤區。文章作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現狀,探討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誤區 策略
詩歌以其清純的情感、豐富的聯想、明快的節奏贊美生活,頌揚自然之美、人間情感之美,深受學生的喜歡。詩歌能陶冶情操、純凈心靈,提高文學素養,是兒童認識世界、豐富情感,發展想象、學習語言的橋梁。因此,人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從第一冊開始,每一冊都編排了詩歌的學習,可見詩歌在文學中的崇高地位,可見編者的用心良苦。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很少有教師愿意花大功夫引導學生去領略詩歌的美,詩歌教學存在一些誤區。以下是筆者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誤區
(一)詩歌教學核心內容的偏差
詩歌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久遠的《詩經》時代,詩歌是全民化的、貼近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文學形式。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但是許多語文教師對詩歌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對詩歌的教學核心理解不正確,導致了詩歌教學要求過高,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低年級的教師不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不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竭力給學生講解詩歌的背景和詩意,就詩論詩,枯燥乏味,抹殺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二)兒童詩歌地位不高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古典詩歌的教學,忽視了對兒童詩、現代詩的學習,特別是兒童詩。有一些教師認為低年級教材中編入兒童詩,只是為了鞏固漢語拼音,為了識字,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已。其實不然,兒童詩有其獨特的文學魅力。兒童詩語言活潑,視角獨特,貼近生活,富有童心童趣,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特點,更容易讓小學生們接受。教師應該從兒童詩的特性出發,重視兒童詩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展開豐富聯想,讓學生融入詩歌美麗的意境當中,更好地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不要一味地從成人的視角出發,追求分析理解,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導致兒童詩的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三)教師詩歌素養有待提高
語文教師的詩歌素養直接影響著詩歌的教學質量。長期以來,許多人都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讀詩,喜歡看小說而不喜歡看詩集。甚至一些語文教師對詩歌的體驗,對詩歌的知識儲備都非常少。再加上教師工作的繁忙及個人興趣學好等原因,平時接觸詩歌的機會少之又少,詩歌素養不高。這就直接導致了教師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只會枯燥地照本宣科,就詩論詩,不能很好引導學生領略詩歌的美,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
二、提高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明確詩歌教學核心內容
語文課程的教學核心內容從來不是單方面的,它是語文課程內容、文體特點以及學生年齡段特點三方面的交集。詩歌教學核心內容的確立也應當從這三個方面考慮,特別是從學生的年齡段特點考慮。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古詩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目標是“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即對詩歌有感覺即可,“可意會”不必“言傳”,情到之處,用誦讀表達;“感受語言的優美”,不必道明“優美在何處”,喜愛之處誦讀積累即可。因此筆者認為,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誦讀”是第一要務,是教學核心內容。“誦讀”一要讀字正確。低年級的閱讀教學,識字學詞仍然是學習的重點內容,詩歌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學習詩歌,首先做到字字讀正確;二要讀出節奏。詩歌,特別是古詩,都有相對穩定的聲律節奏,誦讀起來才有起伏之感、抑揚頓挫之美。三要讀出意境。這是低年級詩歌教學的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處理得好,學生讀得有滋有味,詩意詩情也在誦讀中“了然于胸”。反之,如果處理得不妥當,就會演變為教師枯燥地講解詩情詩意,而學生卻學得索然無味。
(二)教師要有深厚的詩歌素養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領者,要想讓學生在詩歌課堂教學中學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教師本身必須具有深厚的詩歌素養,要成為一個有詩意的人。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池水。教師應該努力研讀詩歌,豐富知識,讓自己具有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感受,以及扎實的詩歌鑒賞能力,要努力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才能引導學生學好詩歌。
(三)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想提高詩歌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喚起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詩歌,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培養學生閱讀詩歌的習慣。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推薦一些帶有精美、契合詩意插圖的繪本詩集,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閱讀詩歌。同時不定期地進行詩歌朗誦比賽,鼓勵學生自己創作詩歌,舉行詩歌創作大賽,讓學生有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優秀詩作推薦給出版社爭取發表出來,讓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習詩歌的熱情。
(四)幫助學生疏通詞句,捕捉詩眼
詩歌融聚了一個民族的經典語言,內容博大精深,它以最精練的形式融合現實與理想、時間與空間、感性與價值、情趣與審美于一體。“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教師引導學生讀詩,應著力引導學生關注詩人刻苦錘煉、嘔心瀝血、精心推敲的字、句,解開詩人的心靈密碼,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比如在《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并交流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的詩意,學生從“乘著”“掛住”“蹦著跳著”等詞語中讀出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的種子離開植物媽媽的生動情形,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涵詠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揣摩、品味關鍵字詞的良好習慣從低年級就開始注意培養,一定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悟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五)反復朗讀,品味韻律
詩歌,非讀不能見其美,非讀不能見其情。大部分教師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往往滿足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上,急于將字詞的解釋告訴學生。導致了詩歌學習變成了被動接受和機械性的記憶,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詩歌的淺表。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應該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并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聲調、停頓、強弱、長短的錯綜變化與節拍音樂的美感;要讀出字詞句與詩人的情懷。而且,讀不應該是簡單的重復,每一次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通過教師的點撥由讀通到讀懂、讀出感情的目的,由量變升華為質變。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六)引導學生領略詩歌的意境之美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活、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產生的一種有韻律、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在小學詩歌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領略詩歌的意境之美。教師可收集詩歌作者和詩作的時代背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品,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題,感受作者的心靈驛動和真情流露。比如同樣是描寫江上獨釣的詩作,柳宗元的《江雪》與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相比較,前者所描寫的在寂寥空廓的冰天雪地中獨釣的漁翁,象征著詩人自己在貶謫永州期間所處環境的嚴峻孤獨和內心的堅強獨立、不屈不撓;后者也有一些孤獨的味道,但更多的則是生活的閑適和內心的愉悅自在。通過聯系作者的經歷和作者的時代背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意境。
優秀的文學作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優美的詩歌更是如此。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整首詩歌音律和諧,朗朗上口,意境優美,突出了山中深秋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之情。還有張繼樓的兒童詩《童年的水墨畫》:“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戲耍。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你撥我濺笑哈哈。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對虎牙。”簡短的三句話勾勒出兒童江邊戲水幸福和快樂的情景,淺顯易懂,形象生動。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感覺、去體會詩歌中的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是一種非實用非功利性的表現人類心靈世界的文學形式。學習詩歌對培養學生豐富而高尚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避免過于關注詩文的理解到位上,應該追求詩歌的情趣、誦讀和積累,通過詩歌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從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就愛上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