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明先
摘 要: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先進農業技術大面積實施的前提,農業機械化發展適用技術推廣面積的擴大,實質上就是普及農業和非農業機械化科學技術、推動科技興農實施的過程。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標志,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是發展農業機械化主體,加快實施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既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水平的重要條件,對于鞏固和發展我國農業基礎地位,堅持和諧發展,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前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機械化;高效型農業;規模經營
前言
本文簡要介紹了國內外農業機械化地現狀,指出了農業機械化對我國農村經濟振興的意義深遠,隨后指出了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和相應對策。
1 國內外農業機械化現狀研究
長期以來,國家通過科技計劃的實施,重點開展了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及農產品加工等農機關鍵技術設備的研制與開發,初步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較為健全的農業機械化技術體系,為我國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40~60年代實現了農業生產機械化,農業機械已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
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上考察,農業機械化都是解放農區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業生產勞動率的最有效手段。從這個角度看,“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仍然是真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興領域,這種差距還在不斷加大,因此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2 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現實困難
2.1 勞動力轉移困難
由于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等因素的限制,農業勞動力很難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客觀上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另外,發展農業機械化對勞動力需求的數量減少,但素質要求提高。而我國農村勞動力數量多,素質差。
2.2 資金困難
農業機械化的農機科研開發、投入生產和農民購買農機產品需要大量的資金。一方面,自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戶為單位經營后,農業資金難以集中使用。另一方面,我們國家的財政暫時拿不出很多的資金來投入農業機械化,這對農業機械化造成了很大困難。
2.3 注意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農業機械的發展為解放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與此同時,現代化農業機械的使用加速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采取相應工程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刻不容緩。新型農業機械的研制,僅僅考慮高效、增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它對環境的破壞,還要考慮一旦環境遭到破壞如何去補償。要重視水、土、綠的利用倫理,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要有計劃按比例地進行資源儲備,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的正常循環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構建和諧社會。
3 農機化是振興農村經濟的關鍵
3.1 是節約高效型農業發展的關鍵
農業機械化是節約型農業發展的基礎,節約型農業的發展體現在勞動力、耕作、水、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的節約,發展節約型農業、節約型農村,農業機械化是關鍵。各種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大幅度減少了人力和畜力的投人,提供了更大的剩余勞動力轉移空間。農業機械的廣泛運用,將傳統農業轉變為高效農業,提高了種子、化肥、農藥的利用率。為生產要素的節約和合理利用,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提供了支援和保障,推動了節約型農業的發展。桔稈綜合利用等工程技術的應用,不僅使秸稈變廢為寶,還直接為農民增加了收人,減少了環境污染,提高了土地肥力,推動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2 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形成規模效益
農業機械化的目的是用機械動力代替人畜力,提高農業生產率,以釋放出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二、三產業當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從發展階段看,我國農機化已進入了初級階段后期,準備邁向中級階段的關鍵時期。隨著國民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傳統農業將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機械化定會得到快速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4 以大中型農業機械化為主,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
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靠提高單位面積生產能力為主,耕地面積不可能增加了,因此,除了采用優良品種外,利用農業機械為載體,大面積推廣農業生產新技術是農業發展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目前出現的農機跨地區作業,在生產方式上實現了規模化經營,開辟了我國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機具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其前途正無可限量。
從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技術要求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主要應使用大中型農業機械。現代農業技術要求的,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立體作業,絕非是小型農機具所能勝任的。高性能、大馬力農機具的優越性和重要性日顯突出,以往,因其價格昂貴而很少考慮其價值,缺乏推廣應用的積極性。現在,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大馬力、大型農機具有效實現農藝技術的高性能,其性價比、綜合效益大大優于一般農機具,更適合大面積規模作業,是當前農業機械發展的主要方面。政策性補貼應集中在重點機具品種上,當前,應是大中型和高性能的農機具,如大中型拖拉機、深松免耕機、精量播種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秸稈綜合利用機等。
結束語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引發了農村社會的技術水平、社會發展態勢勞動力等方面的變化,并提高了農業生產活動的生產效率。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的社會化程度,廣泛推廣農業機械農業生產活動中占的比重,這樣才能通過農業機械化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因為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導致農業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慮建立起完善的勞動力輸出機制,防止農業機械化引發的農村勞動力剩余的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后,能夠在原有的農業生產基礎上,增加農民的收入。管理和規范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推廣過程,建立規章制度,解決當前農業機械化管理的混亂狀態問題,從而提高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的社會化程度。目前,我國農村農民的對于農業機械化設備的操作能力和機械化的重要性認識存在很大的問題,農民的知識水平也有待提高,這就需要加大對農民機械化知識的培訓,建立定期培訓制度,從而提高農民的農業機械的操作水平和認識程度。
參考文獻
[1]顏九成.農業機械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聯分析.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06):20.
[2]方云廷.農業機械化與實現農村經濟跨躍式發展.湖南農機,1999(06):30.
[3]杜江,王雅朋.農業機械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2005,(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