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祝坤 殷文偉 唐韻捷
摘要:利用167家中國制造企業的調查數據,運用層次回歸法實證考察了企業不同創新模式下供應商選擇、搜尋策略與企業創新的關系。研究表明:無論是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產品層面或運營層面)還是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都與企業創新(漸進式和突破式創新)表現出顯著的正向關聯性。進一步研究發現: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市場搜尋策略相匹配不僅正向作用于企業的漸進式創新,還可以推動突破式創新的產生;而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關系搜尋策略相匹配主要影響的是企業的漸進式創新。
關鍵詞:供應商選擇;搜尋策略;突破式創新;漸進式創新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13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5-0056-04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ier Selection,
Search Strateg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LOU Zhukun1,YIN Wenwei2, TANG Yunjie2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167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his study, using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ier selection, search strategy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under different innovation mo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efficiencyoriented supplier selection (product level or operation level) and technologyoriented supplier selection have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radical innovation or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lso, further studies show that: better match between technologyoriented supplier selection and marketfocused search strategy is beneficial to both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However, the match between efficiencyoriented supplier selection and relationshipfocused search strateg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nterprise'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Key words:supplier selection; search strategy; radical innovation; incremental innovation
引言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越來越依賴于知識資產和供應網絡中專業供應商生產的創新性產品,通過采購和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已成為企業實現創新的重要路徑[1]。隨著開放式創新模式的日益盛行,企業在專注于自身擅長領域的同時,學會利用供應商的獨特能力來滿足創新需求變得越發重要[2]。
在采購與創新管理領域,以往研究主要探討了供應商參與協作對企業創新的影響[3,4],相關研究發現企業可以借助供應商參與協作這一途徑來實現創新目標,但是企業創新的另外一個關鍵影響因素——供應商選擇受到的關注較少。雖然許多學者都認為供應商選擇至關重要[5],但有關供應商選擇創新后果的文獻比較少見,并且也未有研究對供應商選擇與搜尋策略適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進行實證考察。鑒于此,本文利用對中國制造企業的調查數據,實證檢驗企業不同創新模式下供應商選擇、搜尋策略與企業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 供應商選擇與企業創新
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通過配置有價值的資源和難以模仿的能力來獲取和維持競爭優勢[6]。對于企業來說,具備技術專長而又高效的供應商是稀缺、有價值的資源,如果企業有能力來識別和選擇這類供應商,或者能將供應商的能力整合進自身的運營流程之中,那么此時供應商能力就可能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7],因此選擇合適的供應商成為企業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5]。傳統的觀點認為,選擇合適的供應商主要意義在于保障供貨、降低成本,但現在供應商選擇變成企業的一項戰略行動[8],企業越來越依賴供應商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隨著企業間合作創新迅猛發展,企業對供應商的選擇不僅會考慮價格、質量、交貨期、產品改進承諾、組織管理效率、財務狀況等傳統指標;還會從新產品開發、設計、制造角度出發,考慮供應商的技術專長、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供應商資質等指標[9]。在本文中,稱前者為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后者為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一般來說,供應商的效率導向選擇目的主要是降低企業成本,改進產品和流程,并提高運營效率。伍蓓等研究發現,在效率型研發外包模式下,研發外包的強度越大,企業創新績效越高[10]。而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目的在于獲取供應商的新技術和知識。相關研究表明,購買企業可以直接從供應商的創新活動中受益,從而提升創新能力。創新性的供應商能向購買方供應內含前沿技術的零部件產品,而后者可以將這些零部件整合進自己的生產流程之中[11]。Koufteros等以157家美國制造企業為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基于新產品開發能力的供應商選擇能直接正向影響購買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7]。據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a: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企業漸進式創新正向關聯
H1b: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企業突破式創新正向關聯
1.2 供應商選擇與搜尋策略適配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企業需要發展各種不同的供應商搜尋策略,并運用他們能夠支配的資源來發現合格的供應商。現有文獻識別了兩種供應商搜尋策略,包括市場型和關系型搜尋[12,13]。關系型搜尋策略意味著管理者通過社會關系,包括已有聯系以及來自伙伴公司、朋友或親戚的推薦來選擇供應商;而市場型搜尋策略允許采購企業從包括公開交易和大眾傳媒等公開渠道收集潛在供應商的信息,然后再去評價潛在的供應商,市場型搜尋策略的優勢在于所能提供的獨特技能和特異知識的優勢,企業可以藉此接觸到更多的創新知識和技能,有利于新知識的獲取、學習、再配置以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12]。由于突破式創新更依賴于特異知識和技能,因而創新型企業更傾向于采取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標準。本文預期供應商的技術導向選擇與市場搜尋策略相匹配更有可能為企業供應新產品技術、新工藝技術,從而推動企業的突破式創新。相比之下,漸進式創新反映的是企業對現有產品、流程、技術、組織結構和方法的改進和加強情況。通過供應商的效率導向選擇與關系搜尋策略相匹配被預期能夠促進企業漸進式創新。據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2a: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關系搜尋策略相匹配有助于企業漸進式創新
H2b: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市場搜尋策略相匹配有助于企業突破式創新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樣本與變量測量
本文的數據來自供應商管理控制實踐調查問卷。問卷調查開始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結束。借助上海海事大學的教學資源、專業問卷調研企業上海循環信息科技公司開發的問卷星系統等多個渠道共發放問卷402份,收回有效問卷167份,有效回收率41.5%。樣本企業涵蓋了制造業的各個細分行業,包括23.55%的機械、設備、儀表類企業;11.38%的紡織、服裝、皮毛類企業;10.78%的石油、化學企業;10.78%的塑膠、塑料企業等。問卷填寫者主要是企業采購部門的負責人或熟知采購業務的中高層管理者,約54%的受訪者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
本文涉及的供應商選擇、企業創新變量采用Likert 7點量表來測量。其中,企業創新借鑒孫永鳳等[14]的量表,從全新的產品和服務、率先應用新技術、在行業技術變革基礎上進行創新、創造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服務4個方面來度量突破式創新;漸進式創新從產品功能改進、式樣和服務創新、技術改進和提高、流程改善和創新方面來測量,共4個題項。本文借鑒Kang等[15]的研究成果,將供應商選擇劃分成效率和技術導向兩種類型,前者從產品層面(價格、品質和產品改進)和運營層面(運營管理效率)來測量;后者用技術專長、產品設計與開發、服務和供應商資質4個題項測量。本文借鑒Xie等[12]和Zhou等[13]的研究,將供應商搜尋策略劃分成兩種類型。關系搜尋:主要供應商來源于朋友、伙伴、政府機構或當前合作的供應商推薦而來;市場搜尋:主要供應商來源于市場公開渠道,如網絡、報紙、廣告以及其他的公開交易信息。市場搜尋取值為1,關系搜尋取值為0。
2.2 信度與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數來估計構念的信度。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產品層面與運營層面)、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的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69、0.72、0.71;企業漸進式創新的Cronbach s α值為0.65,突破式創新0.74,表明各構念信度良好。利用驗證性因子分析(CFA)來檢驗構念的效度。模型的擬合指標為:χ2/df =1.548(<2),RMSEA=0.063(<0.08),CFI=0.933(>0.9),NFI=0.907(>0.9),GFI =0. 900(>0.9),IFI=0.935(>0.9),TLI=0.914(>0.9),說明模型擬合情況較好。各變量的因子載荷系數均顯著,表明各因子變量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1報告了主要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觀測樣本企業的漸進式創新略高于突破式創新,并且這些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時比較注重效率標準(產品層面)和技術標準。從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無論是突破式還是漸進式創新,均與效率導向和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顯著正相關,與本文之前的理論預期一致。
3.2 假設檢驗
表2報告了供應商選擇與搜尋策略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第(2)和第(5)欄的檢驗結果顯示: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無論是聚焦于產品層面還是運營層面均與企業突破式創新、漸進式創新顯著正相關;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也與突破式和漸進式創新顯著正相關,表明尋求效率的供應商選擇與尋求技術的供應商選擇對企業兩類創新都具有正向影響。第(3)欄中,效率導向選擇(運營層面)與市場搜尋的交乘項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市場搜尋減弱了尋求效率的供應商選擇與突破式創新的關系;而技術導向選擇與市場搜尋的交乘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市場搜尋加強了尋求技術的供應商選擇對企業創新的正向影響。第(6)欄中,無論是效率導向還是技術導向選擇與市場搜尋的交乘項系數都不顯著,表明了供應商搜尋策略對供應商選擇和漸進式創新的關系沒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本文進一步根據供應商搜尋策略將樣本企業分成2組,并對2個子樣本分別進行回歸分析。表3的分組檢驗結果顯示:當企業采用關系搜尋策略時,供應商的效率導向選擇(產品層面或運營層面)對漸進式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技術導向選擇對漸進式和突破式創新的影響不顯著;當企業采用市場搜尋策略時,供應商的技術導向選擇對企業的突破式與漸進式創新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效率導向選擇(產品層面)對突破式創新的影響同樣顯著。以上研究結果表明:供應商搜尋策略確實會影響兩類供應商選擇與企業創新的關系。總的來說,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市場搜尋策略相匹配能更好地推動企業創新(突破式和漸進式創新),而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關系搜尋策略相匹配主要影響企業的漸進式創新。
4 結論與啟示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產品層面或運營層面)還是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都與企業創新表現出顯著的正向關聯性。技術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市場搜尋策略相匹配不僅有助于企業漸進式創新,還可以推動突破式創新的產生;而效率導向的供應商選擇與關系搜尋策略相匹配則主要影響企業的漸進式創新。
本文研究結論對企業管理實踐具有一定的啟示。供應商選擇是企業構建創新優勢的一種重要來源。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不僅要重視合作關系的事后協調和治理,還有必要在前期的關系建構中就關注合作創新的效率和效果,通過將資源配置到供應商選擇的過程中,篩選出企業發展所需的具有合適能力的供應商。此外,盡管在中國社會關系是重要的,但與關系并不相關的技術和服務方面的能力可能對企業的突破式創新貢獻更大。因此,中國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創新模式,實施與供應商選擇相適配的搜尋策略。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實證研究利用的是橫截面數據,未來的研究有必要收集不同時點的觀測數據對本文的研究假設作進一步檢驗。
參考文獻:
[1]Luzzini D, Amann M, Caniato F, et al. The Path of Innovation: Purchasing and Supplier Involvement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5, 47(1): 109-120.
[2]禹文鋼, 李隨成. 供應商對制造企業的創新貢獻研究——基于供應商集成和采購集成能力的調節作用[J]. 軟科學,2016,30(2):83-87.
[3]Tu C Y, Hwang S H, Wong J Y. How does Cooperation Affect Innovation in Micro-enterprises?[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4, 52(8): 1390-1409.
[4]Tomlinson P R. Co-operative Ties and Innovation: Some New Evidence for UK Manufacturing[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6): 762-775.
[5]Petersen K J, Handfield R, Ragatz G. Supplier Integration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oordinating Product, Process and Supply Chain Design [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 23(3-4): 371-388.
[6]Ray G, Barney J B, Muhanna W A. Capabilities, Business Process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oosing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Empirical Tests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5(1): 23-37.
[7]Koufteros X, Vickery S K, Drge C.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Supplier Selection on Buyer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in Matched Domains: Does Supplier Integration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2(4): 93-115.
[8]陳啟杰, 齊菲. 供應商選擇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31(5): 30-37.
[9]李隨成, 李靜, 楊婷. 基于供應商參與新產品開發的供應商選擇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研究[J]. 管理評論, 2012, 24 (1): 146-154.
[10]伍蓓, 陳勁, 吳增源. 企業R&D外包的模式、測度及其對創新績效的影響[J]. 科學學研究, 2009(2): 302-308.
[11]Hoetker G. How Much You Know Versus How Well I Know You: Selecting A Supplier for A Technology Innovative Component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5(26): 75-96.
[12]Xie E, Peng M W, Zhao W H. Uncertainties, Resources and Supplier Selection in an Emerging Economy[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30):1219-1242.
[13]Zhou X G, Zhao W, Li Q, et al. 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 68(1):75-102.
[14]孫永風, 李垣, 廖貅武. 基于不同戰略導向的創新選擇與控制方式研究[J]. 管理工程學報, 2007(4): 24-30.
[15]Kang M, Wu X, Hong P, et al.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Control Practices with Competitive Outsourc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2(65): 1195-1201.
(責任編輯:冉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