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宏偉
摘 要: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新媒體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的開展育人工作,建立虛擬與現實空間相結合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構建高校、社會、家長、學生個人四位一體的立體教育體系,運用自主性德育、參與式德育、選擇性德育等育人手段,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徑、教育環境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探討,增強高校育人功能,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大學生 新媒體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
(a)-0233-02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播給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心理健康等帶來了影響,一方面新媒體擁有海量的德育信息,擁有微信、微博、微平臺等多種媒介,具有及時性和交互性等優點,給高職德育提供了廣闊平臺、拓寬了德育渠道、豐富了德育內容、增強了德育實效性;另一方面新媒體具有的虛擬性、自由性、無屏障性、開放性等特點給高職德育增添了難度,使傳統的德育模式受到挑戰,也對高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素養提出新要求。
1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1.1 新媒體對大學生生活的影響
新媒體讓大學生的生活變的豐富多彩,他們能夠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在第一時間獲得信息,能夠根據信息進行甄別和篩選,以并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生活技能方面,新媒體能夠讓學生更便捷的掌握一些生活技巧,在交際方面。為他們能夠拓寬日常的交際范圍,尋找展示自我的平臺。
1.2 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
在學習形式上,新媒體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將不僅僅限于課堂,隨著微博、微信、直播平臺、名校公開課等平臺的建立,學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余地,能夠在更為廣泛的網絡空間內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信息;在學習思維上,學生可以更加輕松的與自己觀點相同的網絡空間人物進行交流,同時能夠聽到更多觀點不同的內容,改變思維定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1.3 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
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新媒體平臺能夠整合各方資源,不斷的提供豐富、及時的信息,可以使大學生更全面地了解國內外各個領域的發展動態。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價值觀、性格塑造等各方面都不自覺的受到其影響,最終體現在大學生思想上的改變。
2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2.1 互聯網信息平臺信息的復雜化
新媒體作為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信息媒介,其本身具有很強的信息內容交互性,能夠通過整合各方面資源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并且能夠發揮新媒體動態的、及時的優勢,能夠拓寬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的覆蓋面。但是由于新媒體衍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滲入更多復雜化的因素,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當新媒體成為大學生主要獲取信息的渠道時,甚至作為唯一的獲取通道時,那么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學生的思維發展,最終導致過度依賴新媒體平臺,不利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2.2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體素養提出新要求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直接導致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無法與時俱進,欠缺時代意識,這就需要思政工作者需從實際出發,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2.3 大學生思想將會受到更多外界良莠不齊信息的影響
由于大學生都是年輕一代,更容易接受新媒體帶來的各種信息,在彰顯活力的同時,也伴隨著我行我素的獨特個性,熱衷于網絡游戲,沉溺于快餐小說,這些直觀的體驗內容容易導致學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導致他們思想混亂,消極沉淪、迷失自我,不利于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容易滋生出逆反心理,表現出不以為然、不響應、不配合的態度,考慮事務往往都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擺在與教育者對立的位置上,新媒體信息迅速傳播不良信息,往往使得學生信以為真,直接導致學生熱衷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發泄個人情緒而無所顧忌,甚至通過人身攻擊、謾罵等嚴重違反道德甚至法律的行為來宣泄心中的不滿。
3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
3.1 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
中共中央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時強調,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識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認識自己的社會責任,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
3.2 建立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要通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的因素至關重要,要及時吸收高素質、高技術含量的青年教師隊伍,及時更新大學生思政隊伍。這支隊伍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各自發揮優勢,在不斷的磨合中逐漸得到結構的優化,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其次要梳理全新的科學的育人理念,在新的育人理念指導下,要以“專業素養與技術技能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教師主導宣傳和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為原則,構建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育人理念。在此理念指導下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微信、微博、微平臺作用。
3.3 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
一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通過整合線上和線下資源,將大學生思想教育內容融入到學習、生活、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交流和其他活動中,能夠進一步拉近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大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能夠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及時有效地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其次,開設微課堂,對于大學生來說,可以利用班級的范圍優勢開通自己的主頁,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事務的交流溝通,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大學生在日常班級生活中的情況更有效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開設專屬新媒體公眾賬號,要通過微博(微信)的政治宣傳功能和思想塑造功能,讓微博(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定制和推送內容的方式來構建微博(微信)德育平臺的內容豐富性。微博(微信)平臺本身既包羅萬象又具有個人特點的新時代的媒體工具。構建高校微博(微信)德育平臺還必須要涵蓋學生的學習、生活、社團活動和社會交流的方方面面,在形式和內容設置上要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體現以生為本,讓大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微博(微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媒介作用。
3.4 通過新媒體宣傳主流價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講究方式方法合理地利用新媒體自身強大的價值滲透功能,通過新媒體進行主流價值的宣傳,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滲透。高校思政工作者在進行主流價值的宣傳時不能一如既往的在內容上對主流價值進行生搬硬套,而是在形式上要迎合當代大學生年輕群體的興趣,要通過用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講主流價值,讓大學生接受這種宣傳方式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主流價值的影響,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和目的。
參考文獻
[1] 思勤途.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J].時代教育,2015(7):158-159.
[2] 史慶忠.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創新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9):33-35.
[3] 趙昆鵬.新媒體文化與青少年[M].上海:中西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