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未來十年,稻米、小麥總產量將保持穩定,生豬價格將穩中有降,國產奶消費有望突破低位徘徊的現狀……4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2017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7—2026)》(以下簡稱“報告”),以大量農業日常監測數據為支撐,綜合CAMES模型基線預測和有關專家的分析判斷,展望我國2017年、“十三五”期末和未來10年農產品市場供需形勢,勾勒出未來十年的中國農業藍圖。
正如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農業監測預警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許世衛所說,自2014年首屆中國農業展望大會召開以來,發布農業展望報告已成為創新現代農業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農業展望不再陌生”。
許世衛介紹,與前幾屆不同,本屆展望報告呈現出幾個特點。首先,報告體現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果,減玉米、增大豆、提牛奶、穩口糧初見成效;其次,報告體現了農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特征,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農產品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第三,本次報告體現了現代分析技術的支撐力量,充分利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運用了中國農產品監測預警系統(China Agricultural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System,CAMES)。CAMES系統涵蓋11大類農產品,應用經濟學、農學、氣象學及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實現生物學機理和經濟學機制融合,為本次展望報告的出爐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回顧“2016”
2016年,中國農業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態勢,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報告顯示,主要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糧食產量繼續保持在6億噸以上,棉油糖、肉蛋奶、水產品、果菜茶供應充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鐮刀彎”等非優勢區域玉米種植面積明顯調減,大豆種植面積恢復性增長,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范圍擴大,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漁業養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不斷優化。農產品消費總量穩步增加,口糧消費基本穩定,玉米加工消費逐步回暖,食用植物油消費增速放緩,肉類、水產品消費結構持續升級,蔬菜、水果小幅增長。農產品貿易仍呈凈進口局面但品種間走勢分化,玉米及替代品、棉花、糖料等農產品進口大幅下降,豬肉等畜產品進口繼續較快增長,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優勢品種出口穩定增長。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進一步加大,玉米價格回歸市場、跌幅較大,棉花、食糖、食用植物油價格回升,豬肉價格先漲后跌、均價高于上年,蔬菜價格高位運行,水果優質優價特征明顯。
展望“2017”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線,農業結構將以市場為導向持續優化調整,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有望繼續增加,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將得以緩解。
報告預測,糧食產能保持穩定、結構不斷優化,水稻、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優質稻谷、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增加,玉米面積預計調減1000萬畝以上,大豆面積預計調增900萬畝,棉花、糖料種植將有所恢復;畜牧業生產穩中有增,生豬區域布局優化、生產基本穩定,牛羊肉增速較快,奶類產量恢復性增長;漁業減量增收和資源保護力度加大,水產品產量將小幅調減。農產品消費總量將繼續剛性增長,玉米加工消費增長超過10%;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多層次、高質量、品牌化需求特征進一步顯現。農產品進口格局繼續分化,谷物、棉花、大豆等進口增長空間不大,但豬肉等畜產品進口仍將保持較快增速。隨著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產品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的特征更加明顯,稻谷、小麥價格穩中偏弱,玉米價格觸底企穩,大豆價格有一定下行壓力,蔬菜價格水平低于上年,豬肉價格穩中有降,水產品價格有望持續上漲。
預測未來10年中國農產品市場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未來10年,中國農業發展將保持穩健態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逐步化解,糧食由階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轉變。
重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未來10年,在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和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條件下,主要農產品產量繼續穩中有升,糧食、蔬菜、禽蛋、水產品產量年均增速0.5%-1%,水果、肉類和奶制品產量年均增速1.2%-2.0%。
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生產要素配置趨于合理。稻谷、小麥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產品結構持續升級;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將調減至5.13億畝,比2015年減少約6000萬畝,高庫存壓力明顯緩解,玉米供需實現基本平衡;2026年大豆種植面積將恢復到1.41億畝,比2015年增加約4300萬畝;“菜籃子”產品區域布局結構繼續調整,畜產品生產向糧食主產區轉移,奶類和蔬菜生產進一步向優勢區域集中;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單產水平等核心指標將顯著提高,2026年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單產分別比2016年提高29千克/畝、12千克/畝、27千克/畝、20千克/畝。
農產品消費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未來10年,大米、小麥消費總量保持小幅增長,年均增長率分別為0.5%和0.7%,玉米消費總量繼續較快增長,年均增速2.8%;城鄉居民對水果、肉類、奶制品、水產品等的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2026年人均食用消費量將分別達到102千克、56千克、40千克、23千克,比2016年增長12%、36%、23%、20%;農產品加工消費需求增長較快,2026年中國蔬菜加工消費占總消費量的比重將達到16%左右,水果為15%,肉類為17%,禽蛋為16%,水產品為36%。
農產品貿易保持健康發展,農業國際競爭力有望增強。展望期間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活躍,蔬菜、水果等優勢特色農產品出口保持小幅增長態勢,并繼續呈貿易順差格局。隨著國內外價差趨于合理,農產品進口基本穩定。受國產大豆生產恢復較快、食用油消費增長趨穩等因素影響,未來10年中國大豆進口增速明顯放緩,2026年大豆進口量將達到9600萬噸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