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4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 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7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神經內科干預(即體位管理和基本健康教育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入院時, 兩組患者Barthel、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Barthel、Fugl-Meyer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提高;且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60.23±5.23)分、Fugl-Meyer評分為(64.23±5.09)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51.22±4.87)、(52.22±5.40)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6%,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康復干預腦梗死可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 減少和避免后遺癥的發生, 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 早期康復訓練;急性腦梗死;神經內科干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4.015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HUANG H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Jiangsu Nantong City Geriatric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Nantong 22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arly application effect by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4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7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body position management and basic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Barthel and Fugl-Meyer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P>0.05). After 1-month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improved Barthel and Fugl-Meyer scores, comparing with those at admiss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Barthel score as (60.23±5.23) points and Fugl-Meyer score as (64.23±5.09)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51.22±4.87) and (52.22±5.40) point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86% than 8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arly rehabilitation shows maximum physic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by cerebr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 and it reduces and avoids sequelae.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al intervention
隨著近年來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快, 腦梗死的發病率隨之增加, 不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征, 且存在較高致殘率, 因此應該實施相應的干預降低腦梗死患者的致殘率, 提高生活質量[1]。本院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早期康復干預, 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診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4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2];單側偏癱;無全身其他重大系統疾病;無家族遺傳史;知情同意。排除既往有癡呆病史的患者。其中男76例, 女64例;偏癱部位:左側80例, 右側60例;年齡最小56歲, 最大90歲, 平均年齡(64.53±8.49)歲。接受教育時間0~14年, 平均時間(5.22±2.94)年。根據隨機抽簽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70例。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神經內科干預, 即給予體位管理和基本健康教育指導(包括介紹病因病理、治療、飲食、功能位擺放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干預, 為患者一對一地進行康復評估、制定計劃、實施訓練[3-6]。具體方案如下:①評估。包括患者認知功能、肌力、肌張力、言語能力、吞咽能力等基本情況。②計劃。根據評估情況, 制定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言語功能、吞咽功能、心理支持等方面計劃。③實施。a.運動功能訓練:患者在臥床休息時, 給予患肢良姿位擺放, 防止患肢的攣縮和關節脫位變形, 如當患肢肌力≤3級時, 進行床旁患肢各關節被動運動。b.認知功能訓練:指導家屬與患者溝通的方法, 通過講話、交談、讀報等形式利用言語刺激, 提高患者覺醒能力和環境辨別能力;隨著患者認知能力的逐步改善, 對患者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定向力等加強鍛煉。c.言語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通過舌尖運動進行練習, 利用認字卡片、寫字板等工具, 從簡單的單字、單詞, 到常見短語、簡單對話, 循序漸進, 反復強化訓練內容, 并教會患者家屬配合及學會自行操作, 以達到改善患者狀態、促進能力提高的目的。d.吞咽功能訓練:根據評估判斷的吞咽障礙程度, 按照患者配合能力逐步訓練, 針對患者具體采用的方法包括呼吸控制訓練、口舌下頜訓練、冰刺激方法、門德爾松手法、咳嗽及發音訓練等。e.心理支持:指導患者家屬積極參與, 要求家屬從生活上、精神上給予患者家庭支持, 樹立共同戰勝疾病的信心。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根據參考文獻[7]分為顯著進步、進步、無效, 總有效率=(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100%。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③神經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入院時, 兩組患者Barthel、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Barthel、Fugl-Meyer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提高;且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60.23±
5.23)分、Fugl-Meyer評分為(64.23±5.09)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51.22±4.87)、(52.22±5.40)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6%,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梗死是由于各種原因使腦部組織缺血缺氧, 導致病變壞死。在臨床上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半身不遂、偏癱、行動不便以及語言障礙等, 有很高的致殘、致死率, 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8-11]。對于腦梗死后遺癥, 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2], 早期康復訓練通過肢體、語言等對運動通路神經元起到刺激性作用, 提高興奮性, 獲取合理的運動輸出, 促使肢體功能康復[13, 14];實施早期康復訓練, 還可以避免肌肉萎縮, 防止出現繼發障礙, 增加患肢感覺的刺激性,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細胞復活與再生[15];與此同時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刺激, 可以使得腦部中樞神經系統形成新通路, 誘發出新的反射弧, 發生代償作用[16]。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早期語言康復刺激, 可以使得患者在心理上產生一種暗示作用, 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主觀欲望, 在較短的時間內, 發生主動運動[17]。除此之外, 早期康復訓練還能刺激患側活動, 避免患側肌肉出現萎縮, 防止關節出現畸形或脫位, 為遠期恢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18]。本文結果顯示入院時, 兩組患者Barthel、Fugl-Mey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 兩組Barthel、Fugl-Meyer評分均較入院時明顯提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1個月后, 觀察組Barthel評分為(60.23±5.23)分、Fugl-Meyer評分為(64.23±5.09)分, 均高于對照組的(51.22±4.87)、(52.22±5.40)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6%, 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給予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訓練干預, 可以顯著提高Barthel、Fugl-Meyer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恢復良好, 有效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敏娜. 早期康復訓練對腦中風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康復重要性及防止異常模式. 中國衛生產業, 2014, 12(10):102-103.
[2] 王進明. 老年腦中風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應用探討. 中外醫學研究, 2013, 14(7):51-52.
[3] 徐平, 肖波, 郭桂香, 等. 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抑郁的療效觀察. 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3, 22(2):109-111.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0, 2(4):16-19.
[5] 趙繼宗, 周定標. 神經外科學.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133-135.
[6] 陳錫棟. 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規范化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2):113-114.
[7] 杜恩. 老年腦中風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應用研究. 成都醫學院學報, 2014, 12(2):51-52.
[8] 周曉娜, 張明, 李雅晴, 等. 急性腦梗死溶栓患者早期康復療效觀察. 中國康復, 2016, 31(3):177-179.
[9] 趙聯偉. 康復訓練及物理方法治療腦卒中早期81例. 中國療養醫學, 2016, 25(5):483-484.
[10] 董卓林. 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 基層醫學論壇, 2016, 20(18):2473-2474.
[11] 牛家蘭.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安徽醫學, 2010, 31(3):278-279.
[12] 譚莉, 王敏.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 四川醫學, 2010, 31(12):1889-1890.
[13] 毛繼玲. 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96-97.
[14] 李志鵬. 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中國傷殘醫學, 2016, 24(15):59-60.
[15] 江雪琴, 王艷娜. 早期康復訓練在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護理中的應用.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6(14):31-33.
[16] 王清, 陳湘玉, 沈小芳, 等. 超早期活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 護士進修雜志, 2015(19):1743-1745.
[17] 邱雁飛, 梁妙玲, 李秀芬, 等. 偏癱康復訓練視頻在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內科, 2015, 10(5):733-734.
[18] 羅開濤, 楊喜兵, 范迪慧, 等. 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早期介入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13(4):843-845.
[收稿日期: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