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 目的 研究改進術前護理對全鼻竇炎術中出血的影響效果。方法 80例全鼻竇炎患者, 按照硬幣法隨機分為實驗組(給予改進術前護理)和常規組(給予常規鼻科護理), 各40例。比較兩組術中、術后情況。結果 實驗組手術時間為(40.5±10.4)min, 術中出血量為(121.5±5.5)ml, 住院時間為(5.9±0.6)d;常規組手術時間為(70.3±11.4)min, 術中出血量為(264.2±6.5)ml, 住院時間為(12.5±2.2)d;
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患者僅1例出現眼眶血腫, 并發癥發生率為2.5%;常規組患者中出血性休克、腦脊液鼻漏各2例, 眼眶血腫4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進術前護理有利于減少全鼻竇炎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和康復時間, 值得臨床借鑒和應用推廣。
【關鍵詞】 全鼻竇炎;術前護理;術中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76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ing effect by modified preoperative nursing on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of pansinusit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pansinus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modified preoperative nursing) and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asal nursing),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Comparison was made on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ndi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peration time as (40.5±10.4) min,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s (121.5±5.5) ml, and hospital stay time as (5.9±0.6) 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had operation time as (70.3±11.4) min,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s (264.2±6.5) ml, and hospital stay time as (12.5±2.2) 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ll better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hospital stay time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1 case with hematoma of orbit,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2.5%. The conventional group had 2 cases with hemorrhagic shock, 2 cases with cerebrospinal fluid rhinorrhea, and 4 cases with hematoma of orbit, with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20.0%.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uch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Modified preoperative nursing is beneficial in reducing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of pansinusitis, shortening operation time and recovery time. It is worth clinical referenc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Pansinusitis; Preoperative nursing;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全鼻竇炎屬于臨床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 鼻塞、流鼻涕、頭疼等是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 其對患者生存質量影響較大。全鼻竇炎具有誘發因素復雜、根治率低、復發率高等特點, 主要采用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外科手術進行治療[1-4]。本文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全鼻竇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現匯報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全鼻竇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按照硬幣法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 各40例。實驗組男23例, 女17例, 年齡24~65歲, 平均年齡(43.6±7.3)歲;病程3~8年, 平均病程(3.6±1.7)年;常規組男22例, 女18例, 年齡25~67歲, 平均年齡(45.4±7.5)歲;病程3~7年, 平均病程(3.8±1.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術前準備工作 所有患者入院后在門診接受有關檢查, 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和護理指導, 立即安排手術。術前30 min內給予患者0.5 mg阿托品、0.1 g魯米那鈉行肌內注射;手術室護士將患者迎入手術室之后立即給予100 mg杜冷丁行肌內注射, 術中對患者血壓進行監測, 確保血壓維持在正常值范圍內[5, 6]。采用相同的手術方法并由職稱在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的人員為兩組患者進行手術, 手術步驟如下:首先充分開放全鼻竇, 將病變消除并保留有關結構, 在保存黏膜的基礎上確保通氣和引流無礙, 最后按照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外科手術的方式加以治療。
1. 2. 2 實驗組 給予改進術前護理, 嚴格遵醫囑予以8萬U慶大霉素、5 mg地塞米松、0.5 ml濃度為1%的麻黃素液、30 ml生理鹽水的混合液行鼻腔超聲霧化吸入處理, 30 min/次, 2次/d, 連續治療3 d。需要注意的是, 進行超聲霧化吸入之前, 需要對鼻周、鼻前庭進行擦拭消毒, 采用濃度為75%酒精棉簽處理即可, 連續進行3次, 然后對鼻腔采用濃度為2.8%的高滲鹽水沖洗[7], 確保鼻腔通氣程度得以增加。靜脈注射5 mg地塞米松、3 g頭孢呋辛, 2次/d。超聲霧化吸入治療前后需要對患者血壓進行監測。
1. 2. 3 常規組 給予常規鼻科護理, 患者在門診時, 即給予5 mg地塞米松、3 g頭孢呋辛進行靜脈注射, 連續治療7 d, 2次/d。對鼻周、鼻前庭后進行消毒處理, 采用200 ml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 2次/d。采用64 μg布地奈德對雙側鼻腔進行噴霧處理[8], 2次/d, 早、晚各噴1次即可。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對其術后是否出現出血性休克、腦脊液鼻漏、眼眶血腫等并發癥進行判定, 并對其術后住院時間進行記錄。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對比 實驗組手術時間為(40.5±10.4)min, 術中出血量為(121.5±5.5)ml, 住院時間為(5.9±0.6)d;常規組手術時間為(70.3±11.4)min, 術中出血量為(264.2±6.5)ml, 住院時間為(12.5±2.2)d;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僅1例出現眼眶血腫, 并發癥發生率為2.5%;常規組患者中出血性休克、腦脊液鼻漏各2例, 眼眶血腫4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全鼻竇炎在臨床中非常多見, 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功能性內窺鏡鼻竇外科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 其不僅可以促使鼻竇、鼻腔通氣引流得到改善, 還能盡快吸收鼻竇黏膜炎癥, 恢復其正常功能[9-12]。然而, 大多數全鼻竇炎患者的病程都比較長, 再加上鼻腔、鼻竇黏膜的炎癥性變化, 導致炎性細胞浸潤、新生血管不斷增多, 所以術中存在廣泛出血的情況, 常規腎上腺素止血處理效果并不理想。術中出血會影響手術視野, 也會延長手術用時, 甚至增加術后并發癥的危險性, 故改進術前護理非常關鍵。
術前指導患者通過超聲霧化的方式充分吸入地塞米松、慶大霉素、麻黃素三種藥物的混合液, 可促進鼻黏膜血管收縮, 發揮抗炎、抗感染的治療作用, 從而減少和控制術中出血。需要注意的是[13-16]:①應用地塞米松、麻黃素等藥物時會導致患者血壓有所升高, 但3 h后即可恢復正常, 所以必須對患者進行嚴密監測, 若有必要可遵醫囑應用降壓藥物;②慶大霉素的腎毒性和耳毒性作用較強, 需明確其禁忌證;③術前3 d必須做好相應的護理干預, 這是術前改進護理必不可少的內容。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手術時間為(40.5±10.4)min, 術中出血量為(121.5±5.5)ml, 住院時間為(5.9±0.6)d;常規組手術時間為(70.3±11.4)min, 術中出血量為(264.2±6.5)ml, 住院時間為(12.5±2.2)d;實驗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實驗組患者僅1例出現眼眶血腫, 并發癥發生率為2.5%;常規組患者中出血性休克、腦脊液鼻漏各2例, 眼眶血腫4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改進術前護理有利于減少全鼻竇炎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和康復時間, 值得臨床借鑒和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滕艷玲, 解玉潔. 改進術前護理對全鼻竇炎術中出血的影響研究. 中國農村衛生, 2015, 28(14):60-61.
[2] 劉雅泉, 李亞蘭. 全程護理在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4, 20(20):2547-2549.
[3] 朱紅. 護理干預對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患者的影響.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4, 8(2):68-69.
[4] 葉繼琴. 整體護理模式在鼻內窺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患者的應用. 飲食保健, 2015, 2(19):24, 28-29.
[5] 徐群, 謝朝紅, 張洪, 等. 改進術前護理對全鼻竇炎術中出血的影響. 護士進修雜志, 2008, 23(13):1162-1163.
[6] 毛艷民. 95例慢性鼻竇炎病人行鼻竇內鏡手術治療的護理. 全科護理, 2012, 10(7):595-596.
[7] 周峰峰. 探討使用鼻內鏡治療成人鼻竇炎的術前、術中以及術后護理方法. 特別健康(下), 2014(7):664-665.
[8] 楊桂歡. 慢性鼻竇炎病人的護理. 全科護理, 2008, 6(29):2696.
[9] 楊愛群. 鼻竇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行鼻內鏡術的配合與護理. 中國醫藥指南, 2014(16):317-318.
[10] 陳少英. 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病人的圍術期護理. 全科護理, 2014, 12(2):140-141.
[11] 劉多, 劉紅, 姜維維, 等. 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護理. 中國醫藥指南, 2013(4):325-326.
[12] 臧靜, 李泳. 全身麻醉下應用微創鼻內窺鏡系統手術的護理.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1, 8(15):54-55.
[13] 吳文芳, 王杏子, 王露. 鼻內窺鏡手術患者護理體會.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10):1338-1339.
[14] 黎志萍. 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護理. 中國醫藥指南, 2014(14):325-326.
[15] 季艷. 綜合護理在鼻內窺鏡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應用體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8, 2(15):99-100.
[16] 周淑芳. 130例真菌球型鼻竇炎病人的圍術期護理. 全科護理, 2013, 11(12):1103-1104.
[收稿日期: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