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普+武惠斌
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西方建筑風格已經成為當今的流行趨勢,更多的建筑最求簡約化、現代化設計。中國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逐步淡化。如何學習借鑒和應用中國鄉土建筑理念的精華,將建筑可持續發展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傳統與當代建筑的結合與轉型,這是設計師應該負有的責任。
關鍵詞:鄉土建筑;現代建筑;借鑒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169-01
一、中國建筑發展現狀
自鋼筋混泥土技術傳入中國,中國建筑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現代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飛速發展、新材料、新技術不斷涌現,是我們傳承千余年達到高度成就的木結構建筑無法直接接軌,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和實用性遭到懷疑與否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現代建筑技術水平還處于引進、發展階段,我們的建筑文化、建筑理論在新技術的挑戰面前還未能建立自己的支撐點。因此,當今中國建筑處于一個劇烈變革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的建筑魚龍混雜,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粗淺地復制所謂的現代建筑;簡單地模仿傳統建筑;利用新技術新材料構建的現代建筑;城市建筑圖特征;
面對中國當前的建筑,必須有宏觀的認識,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由技術和兩個方面的因素:技術的滯后,導致建筑形式的暫時趨同。梁思成先生說過,建筑的發展,必然先解決結構上的問題,然后才能解決裝飾加工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建筑文化的暫時趨同。
當代中國的建筑技術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應該擺脫最初的模仿和照搬,尋求中國建筑自己的道路,發掘我們民族的、地域的建筑精神,提倡結合高技術手段實現中國特有的現代主義建筑。
二、鄉土建筑的當代價值
吳良鏞先生說過:“一切真正的建筑就其定義來說是區域的”。建筑是地區的產物,其形成的意義來源于地方文脈。中國鄉土建筑設計理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學說”,風水學一直是頗受爭議的話題,在此,應該客觀地指出,風水學說中確實存在大量迷信的成分,比如說天人感應思想的濫用、對吉兇禍福的普安段,但是摒棄這些糟粕的部分,風水學中蘊含著中國古代樸素的環境觀和傳統民俗文化對現如今建筑發展仍然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歷了所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危機。當代建筑思潮也隨之發生了顯著的變革,規劃設計思想、理論、方法及實踐開始注重群體及整體環境的處理。
三、中國當代借鑒鄉土建筑的探索與實踐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建筑師在對傳統做較深入的研究基礎上,于新建筑設計中嘗試運用地道的古典形式。好多具有中國傳統的“民族形式”的符號加以廣泛應用于新建筑中,例如代表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特征的大屋頂,從而“形式”成為這類建筑的主要特征。例如:南京的中山陵、揚州的鑒真紀念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等。70年代以來,中國建筑走向了一個多元發展的時期。建筑設計更加重視現代主義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從對傳統鄉土建筑的借鑒方式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借鑒傳統鄉土建筑的外表形式,利用新的技術和材料構建現代建筑中;通過空間和環境的處理、地方材料的運用等,來賦予建筑地方色彩,體現傳統文化內涵和環境觀等。
這個時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建筑作品,在借鑒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更合理的建筑形式,使人與自然、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達到最和諧最完美。當今在這一領域最典型的建筑當屬貝律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貝氏的中國文化底蘊和現代主義大師的雙重背景決定了他的設計風格,既不是傳統的中國建筑,也不是歐美的現代主義建筑,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博物館的基本色調是灰白兩色,正事風墻黛瓦的蘇州所常用的傳統色,建筑尺度與蘇州傳統民居也極為相似,在現代幾何造型中體現了錯落有致的江南特色。但是建材卻沒有傳統的木材,而是以鋼材和玻璃相替代。博物館里到處可見三角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幾何圖案,還有無數并列的直線條營造出的韻律。在博物館的頂棚和山墻上大量運用了玻璃,這不僅使得展區更加明亮,而且也使博物館顯得通透。
四、結語
鄉土建筑是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瑰寶,它提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理念以及延續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精神,而這些對于我們今天的建筑設計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但是這些真貴的建筑文物正在日漸損壞和消失,說到鄉土建筑的借鑒與傳承,首先是要做的是保護現存的鄉土建筑,使我們的探索和研究有依可據,然后才能談到對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和創新。
當代對鄉土建筑的借鑒不能僅僅局限于對鄉土建筑的某些細節的簡單模仿、拼湊和改造。應當深刻地理解和體驗鄉土建筑的精神和韻味,激發創作的想象力,有機地、自然地將其融入現代建筑的創構中去,營造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建筑作品來。這是我國建筑師所要探尋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單德啟.從傳統民居到地區建筑[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
[2]孫璐,谷盡鵬.鄉土建筑的構建與更新:楠溪江之行的思索[J].華中建筑2001(02).
[3]吳良鏞.鄉土建筑的現代化:現代建筑的地區化[J].華中建筑,1998.
[4]單軍.批判的地區主義批判及其他[J].建筑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