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蔣雅楠
摘 要: 荷池路、文運街、易賴街……看似平淡無奇的地名,卻是衡陽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乃至政治經濟內涵。作為衡陽歷史悠久的見證,衡陽老地名的由來分兩類,一是由人文環境延展而來,二是由地理環境延展而來。
關鍵詞:衡陽;老地名;人文環境;地理環境
中圖分類號:H0-05;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259-02
地之有名猶如人之有名。看似平淡無奇的地名,卻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乃至政治經濟內涵。它不僅是了解一個城市地域風貌的窗口,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荷池路、文運街、易賴街……這些老地名的背后,是一幅幅描繪了衡陽人文風情的歷史畫卷;天馬山、黃沙灣、白沙洲……這些老地名則具體體現了衡陽當時獨特的地理環境。透過老地名,衡陽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民情民俗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
一、由人文環境延展而來的衡陽老地名
(一)荷池路
衡陽本土文史專家蕭培介紹,清朝時期,荷池路被喚作“帝王宮巷”。取其名,源為巷內有座帝王宮,另有一座城隍廟,都是人們祭祀燒香的場所。帝王宮巷設有酃縣考棚,考棚內設有一處荷花池,這也成為了帝王宮巷到了解放后更名為荷池路的緣故。
“明清時期,衡陽是衡、郴、道、桂等24縣科舉考試之地。考棚就設在這條街。明清時期的考場,都是單間號舍。每個考生一間號舍,答卷、吃飯、睡覺都在這間號舍內,及至考試結束方能出來。”①當年,考生們考前考后,都到帝王宮巷附近的文運街內旅店住宿。
(二)文運街
文運街的名稱與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有關。舊時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據衡陽本土文史專家蕭培所述“那時衡陽是衡、郴、道、桂等24縣舉行科舉考試的地方。”而考棚就設在文運街附近,文運街的名稱也就與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有關。
“當年的文運街,考棚之外旅店林立,是各府縣考生考前考后的住宿之處。街道關乎考生前途命運,一場考試下來,或連中三元赴省進京考進士中狀元,或垂頭喪氣重歸故里寒窗苦讀。因此,文運街取‘文化昌運之義,是為諸多考生圖個吉利。”②
(三)易賴街
易賴街的來源說法不一。
民間流傳 “說是街上居住的人要么姓易要么姓賴,所以就叫易賴街”。但易姓和賴姓怎么來的,為什么群居在此,便也說不清楚。又說:街上有兩戶大戶人家,一家姓易,另一家姓賴,因此老百姓習慣將街道稱為“易賴街”。
衡陽本土文史專家蕭培對易賴街命名由來有自己的看法。據他查找資料,老易賴街的西端直通蒸水河岸,靠近河岸的碼頭是商品和人流集散的重要場所,當時有不少幫派占據碼頭,形成各自的勢力范圍,且相互之間斗狠斗兇,不講道理耍滑頭。乾隆時期,新任衡州知府沈寅到地方視察,發現易賴街當地的民風彪悍,為了警醒老百姓,沈寅就把街道取名為“易賴街”,即容易耍賴皮。
(四)陜西巷
據《衡陽地名文化》記載,陜西巷因歷史上此地設有山陜會館而得名。“什么是會館?《辭海》解釋說:‘同籍貫或同行業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設立的機構,建有館所,供同鄉同行集會、寄寓之用。”③
《衡陽地名文化》一書中提及全國會館的雛形始于兩漢,當時將各地方同鄉官員、士子在京城居住的地方稱做郡邸。到明代永樂年間已有明確稱呼的會館。明、清兩代,政治、經濟、文化、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變化,科舉考試制度以及人口的流動,促成會館的誕生和興盛。
(五)茅蓋臺
據《衡陽地名文化》記載,“茅蓋臺”得名自明代此處有座茅草蓋的戲臺,延稱至今。如今,古戲臺早已不再。在清宣統元年衡陽城區地圖上,此處叫“茅蓋臺巷”,在巷子里坐落著羅真廟、七候廟、漢壽宮。“羅真廟、七候廟、漢壽宮建于清朝,都是人們燒香祭拜的場所。”衡陽本土著名文史專家蕭培提及,茅蓋臺建于明朝,至于它毀于何時無可考證,但可以肯定,在衡陽保衛戰時期,茅蓋臺已不復存在。
“明代時,昆腔與弋陽腔傳入到衡陽,與地方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了湘劇和祁劇。在茅蓋臺的古戲臺上,極有可能上演的劇種就是這兩種戲劇。”蕭培推測。
(六)丁家牌樓
《衡陽市地名志》記載,丁家牌樓在城南區(注:現在的雁峰區),距市中心5公里的黃白路側,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顯赫望族丁氏婦,婚后一年,夫死,有七月遺腹子,上有老邁婆母。丁氏婦盡孝道,侍奉婆母,撫養幼子。后婆母亡故,子7歲入學,遂“殉節”,時年29歲。清乾隆二年(1737年),其曾孫丁一燾,殿試第二,授翰林院編修,奉旨旌表,建石坊于節婦墓側,御賜“松柏節操”四字的牌坊額,此地自此得名“丁家牌樓”。墓已不存,牌樓也于“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關于丁家牌樓,民間流傳著諸多典故。有一個典故,傳說的是一個叫花子交好運的故事:有一天,一個雙目失明的叫花子沿路乞討,跌跌撞撞來到丁家牌樓地段。這時,天空烏云密布,大風呼啦刮起,雨滴隨之飄拂。情急之下,叫花子點點戳戳到牌樓下躲雨。突然,一個炸雷響起,叫花子嚇得不由自主抱住了牌樓的石柱,四處觸摸的雙手無意間摸到了“石膽”(鼓型石頭中間一個隱秘的小洞)。猛然間,叫花子竟發現自己失而復明了。
另一典故則講的是工匠為丁氏樹牌坊時,最后一塊壓頂橫條石總是放不穩,后向其曾孫丁一燾稟告。丁一燾舉行祭拜儀式,問老太婆的心是否“走野”。丁氏托夢告知其曾孫,心已屬夫,從無非念。為表達自己的堅貞,囑其曾孫咬下自己床上的木塊交給工匠。工匠將木塊與瓷片、糯米混合一起,墊到橫條石下,橫條石穩穩立住,紋絲不動,丁家牌樓才大功告成。
民間傳說有多種版本,現已無法考證。但丁氏賢淑、善良、堅忍、堅貞、克勤克儉的美德卻影響著后人。后來,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丁家出了不少進士、舉人、解元等,成為衡陽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
二、由地理環境延展而來的衡陽老地名
(一)天馬山
1986年6月出版的《衡陽市地名志》對天馬山有著簡單的記載:“在城南區,蒸湘南路起點處,南鄰岳屏山,海拔83.2米,因山形形如飛馬,故名,昔時山上有西禪寺,僧人眾多,為衡陽四大叢林之一,寺側有古樟一棵。”如今的天馬山很難看出山的形狀了,已被各種房子‘占領了。
(二)黃沙灣
黃沙灣最初指代為蒸水一個形如布囊的河灣沙洲,“除少數高地有人墾種外,余皆荒蕪。”1963年,在囊口開鑿新河道,將蒸水改直,原灣辟作東方紅漁場。1997年3月,黃沙灣街道辦事處成立,隸屬郊區,與東方紅漁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管理模式。2001年5月,市城區行政區劃調整,黃沙灣街道劃歸新成立的石鼓區管轄。2007年3月,東方紅漁場改制后撤銷。現在的黃沙灣,已成為衡陽市重點工程雁棲湖綜合開發項目開發區域和居民住宅區。
(三)白沙洲
《衡陽市地名志》記載,白沙洲“在城南區,距市中心7公里。湘江從銅橋港北流至此,幾成直角西去,長年累月,集成沙洲,其沙色甚白,故名。”
文獻記載如此,而當地人亦可證實。當地人直到現在還能清楚地回憶,沙洲與湘江西岸雖隔有一段距離,但水并不深,人可以直接走過去,而沙洲與湘江東岸的水域才是航道所在。
而白沙洲這一沙洲徹底從視野中消失,則源于大源渡水利樞紐在世紀之交建成,上升的江水浸沒沙洲,加之人類大規模的采砂活動,沙洲終不在矣。如今的白沙洲,指代的是雁峰區南部的一塊廣大區域。
(四)五桂嶺
“五桂嶺因身傍大名鼎鼎的回雁峰,其形狀如一只伏臥的烏龜,因此原名叫烏龜嶺”。1947年,士人嫌烏龜之名不雅,諧音易名為五桂嶺。
但也有資料認為,“五桂嶺”的命名與吳三桂有關。當年,吳三桂在1678年閏三月初二日筑壇于回雁峰前饅頭嶺(現衡陽市圖書館新館院內東側),舉行稱帝加冕典禮,自稱“大周皇帝”,定國號為“周”,改元“昭武”,回雁峰的山門也改為了“正陽門”,衡陽城內的大街命名“棋盤街”(今中山南、北路)等。衡陽城沾上了一縷“皇家”的色彩。
吳三桂失敗后,人們將黃茶嶺至今回雁峰、雨花亭一帶稱為“烏龜嶺”。因其形狀如一只伏臥的烏龜,因此就叫烏龜嶺。在《衡陽地名文化》一書中記載:1947年,世人嫌烏龜之名不雅,諧音易名為五桂嶺。
(五)三眼井
三眼井這個稱呼來源于昔日此地有口三孔井,井水清洌不竭,故名三眼井。衡陽東傍湘江,北靠蒸水,有著豐富的水利資源。然而其水源來自于天然雨雪積水,若作為生活用水尤其是飲用水則不太適宜。于是,衡陽從建城伊始,人們就將目光投向地下水,開始了水井的開鑿。隨著郡治西移,城市的快速發展,衡州的水井更是星羅棋布,遍及全城。三眼井就是這些古井中的一處,以它的溫潤和樸素見證了歲月,見證了歷史。
如今三眼井已不再,然而古井所在的小巷仍以“三眼井”命名。
(六)青草橋
青草橋被許多衡陽人俗稱為“草橋”。關于它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四月,當時的衡州知府薛柏瑄在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的渡口——青草渡建了一座木橋,后來被稱為第一代青草橋。到了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這座木橋焚毀于一場大火。于是,分巡道姜儀、太守林允宗、知縣郭文習等人大集工匠修建了一座半圓形的石拱橋,并改名叫“永濟橋”。直到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僧人海岸、圓木募捐對橋身進行修繕,橋兩側是懸建吊樓,橋上開設40余間茶樓酒肆店鋪,風格別致,橋頭草前街、草后街酒家林立,商賈云集,一時稱為繁華之地。不料,這片繁華在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月十三日夜戛然而止,一場大火將橋上的茶樓酒肆店鋪全部焚毀殆盡,知府孫元也以橋上開設店鋪容易對橋造成損壞為由禁止民眾再在橋上建屋開店。當時孫元還捐資為橋兩旁立起了石欄桿,并在橋面加上鐵錠。
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一場洪水將多數欄桿沖壞,橋墩也受損。這一次的募捐修復后的“永濟橋”才被改稱為“青草橋”。但這座被修復的“青草橋”于1944年被日寇炸毀。1956年衡陽市出資重建,是一座八孔石拱橋。1987年全部翻挖,改鋪瀝青混泥土橋面。這才是如今可以見到的青草橋。
有趣的是,關于青草橋的來歷在《徐霞客游記》里還有這么一段:“此橋謂之韓橋,謂昌黎公過而始建者。”意思是說此橋是因韓愈要通過才建,所以又叫韓橋。但緊接著又說,“然文獻無證,但有草橋之稱而已”。也就是說,由于沒有歷史文獻可以佐證,只留下了草橋之名罷了。不過,韓愈當年確實來過衡陽,《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就是明證。
基金項目:課題號: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衡陽民間傳說研究”,課題編號: 2016C023。
注釋:
①②③陳翊民.衡陽市第一中學:一座城市的歷史標本(上)[N].衡陽日報,2011-10-22W10.
參考文獻:
[1]吳璐.衡陽老地名:湖湘文化之鏡[J].中國地名,2015(11).
[2]陳翊民.衡陽市第一中學:一座城市的歷史標本(上)[N].衡陽日報,2011-10-22.
[3]胡長江.衡陽市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J].語文學刊,2012(05).
[4]湖南省衡陽市地名錄[M].衡陽市人民政府,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