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榮馳
心理成本最早發現于買賣場中,商家發現,幾乎所有客戶都會受到心理成本的影響。比如豪車4s店內會為客人準備飲料小吃,讓客戶投入時間泡在店里,還讓原本不想買車的人在店內駐足。本來買一輛車需要考慮性能、外觀等,但客戶對4s店產生熟悉感后,考慮的東西逐漸變少,購買的心理成本降低,變得更容易成交。這種通過降低心理成本來促進客人購買欲的方法,為全世界銷售者所諳熟,從而發現并創造了“心理成本”一詞。事實上除了銷售以外,心理成本早已滲透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多了解它的一些真面目,我們也許會變得更清醒。
通信的進步與心理成本分不開關系。古代人的通信方式基本只是書信,然而寄信時間過長,為了讓內容周到嚴謹,古代人必須把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寫在信中,同時,他們還要把所有內容全寫在一封信里,好把過長的寄信時間效率最大化。寄信的心理成本太高,于是人們發明了電話、互聯網,現在,手機的社交軟件已經能做到即時通訊,想發就發,也不必再做復雜周全的考慮了。
心理成本也在影響著我們平時的社交關系。好不容易等到休假日,想和朋友聚在一起,但想到出門前得精心打扮、化妝,出門后要面對地鐵公交車里擁擠的人群,不少人還是選擇留在家里。有時朋友請我們幫忙,盡管我們事務纏身,但因為害怕影響友情,我們仍然接受了朋友的請求,其實不管是放棄私事還是友情,都會產生令人頭疼的后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會選擇友誼,畢竟放棄友誼的心理成本非常大。
心理成本的“主力軍”在互聯網中。社交軟件上,很多人經常收到好友發來“幫忙轉發一篇文章”的消息,雖然只不過是動動手指的事,可不少人還是覺得很麻煩,這就是一個較大的心理成本。手機上也許我們會下載好幾個新聞APP,但我們卻不經常主動打開他們,反倒是在其他APP上順便瀏覽新聞的情況居多,說明在社交網絡中,“順便”的心理成本比“主動”小不少。
心理成本是自我管理方面的“大魔王”。長時間坐著辦公的人群盡管知道自己需要運動健身,但一想到運動時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他們還是望而卻步了;工作效率不高的人喜歡拖延,因為一想到要正兒八經開始工作,他們就會感受到四面八方襲來的壓力。面對心理成本這個“大魔王”,很多人心生畏懼,所以在自我管理方面,如果能承受住巨大的心理成本,事也更容易做成。
心理成本無時不刻在影響著我們,好壞也許我們尚不得而知,但如果我們能了解它、發現它,生活一定會多了一分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