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政務新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發布權威信息、加強政民互動、引導網絡輿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務新媒體正在改變和影響著輿論格局、社會治理結構,并且已經成為區域影響力的重要元素。
2016年年底,北京市住建委微信公眾號“安居北京”一則招聘事業編工作人員的微信廣為天下所知,兩天加粉一萬。小編幽默風趣接地氣的神回復迅速躥紅,成為政務新媒體中的火爆網紅。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布”推送的北京老字號美食承載文化和智慧的微博,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閱讀量超過150萬。這些只是政務新媒體發展新歷程中的幾朵浪花,這些漂亮的小浪花,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政務新媒體的春天來了。
目前,全國政務微博賬號有24萬個,政務微信賬號超過10萬個。以粉絲600萬的中組部“共產黨員”為代表,以粉絲超100萬的國資委“國資小新”等為主陣容,由全國公安、高檢、高法、鐵路等系統組成的中央部門政務新媒體“大號”兵團,把用戶當伙伴、當朋友,以平等的姿態、“賣萌”的語氣,集權威發布、信息查詢、政務服務等功能于一身。還有各類地方政務媒體,突出面向百姓的貼心服務,已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發布權威信息、加強政民互動、引導網絡輿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推動政府管理創新、建設服務型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做好輿論引導的重要抓手。
政務新媒體改變和影響著輿論格局
星羅棋布的政務新媒體,完全改變了以往重大政策出臺、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熱點輿情事件蔓延時沒有人說、沒有人有責任地去說、沒有能即時傳播的渠道平臺可說、沒有無中間環節的傳播載體能說的被動狀況,因應人人是麥克風、人人是記者的新媒體時代,每個政府部門都有了政務新媒體,都有了專職即時回應社會關切的工作團隊。政務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推動和加速了有關政府部門對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社會熱點輿情回應水平升級,回應時間大大提前,輿情應對引導進入嶄新時代,成為輿論事件的“第一定義者”和“第一解釋者”。政府有關部門原來規定,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而如今已明確規定“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有關地方和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帶頭主動發聲。從48小時內,到24小時內,再到最短的5小時內,都說明政務輿情回應水平的提升,說明政務新媒體的騰飛帶來的政府服務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
政務新媒體在辟謠方面的表現和效果很好。謠言的背后往往是信息不對稱,要阻止謠言,化解負面輿情,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用權威發聲去對沖,讓專業權威的信息能夠及時抵達目標受眾,政務新媒體已經能夠輕而易舉地做到。2016年7月19至20日,北京遭遇了入汛以來的最強一輪降雨過程,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已經超過2012年“7·21”暴雨,影響范圍之廣、社會關注度之高也堪比5年前的“7·21”暴雨。在此次北京暴雨中,北京市政務新媒體矩陣傳播手法嫻熟,權威專業信息第一時間抵達目標受眾,及時澄清有關謠言?!氨本┏霈F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大雨中的面孔”“暴雨來襲如何避險”“這些暴雨預警信號的標準和預防你知道嗎”“大興消防官兵救助被困孕婦”“汽車涉水后有何隱患?這些部位要檢查!”等最新天氣狀況與避險方法提示,通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發布等政務微博與微信被大量傳播,尤其是利用移動平臺和新舊媒體平臺,發布實時路況和交通信息,不斷更新積水斷路位置,倡議機關企業錯峰上下班等提示,都非常實用有效,對暴雨中流傳較廣的幾條“災情”謠言,防汛水務部門均通過政務新媒體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澄清,防止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應對,被網友稱為“最暖心的辟謠”,政務新媒體的精準化和精細化服務日臻完善。
當前的輿論場是官方輿論場、民間輿論場和境外輿論場角逐的天下。微博微信火噴初期,民間輿論場勢力擴張,數年前人們還感嘆于輿論場之可怕和不可控。而如今,政務新媒體的強勢加入,極大地擴展了官方輿論場的影響范圍。微博輿論發展的最新趨勢和特點就是很好的佐證。有多方大數據表明,當前網民對突發事件和敏感議題態度趨于冷靜,多元觀點在熱點問題上形成對沖,體制內媒體、意見領袖和網民的共識度不斷增高,傳統大V關注的內容從過去聚焦放大時政話題向多元話題轉變,特別是一些在特定領域或地域有相當影響力的行業意見領袖在微博上日漸活躍;網民更愿意在微博參與話題熱議和公益表達。過往的極端仇官仇富動輒罵政府的輿論生態有了很大的改觀。政務新媒體即時權威傳播的優質信息資源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程度上填補了以往官方輿論場傳統媒體傳播的單一性和局限性。因此,用好政務新媒體,有利于利用簡便高效的最新媒介、渠道、陣地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正確輿論引導,有利于做好政策解讀、重要信息披露、謠言和傳言澄清以增加信息公開透明,在新媒體環境下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正確輿論引導模式。
政務新媒體改變和影響著社會治理結構
政務新媒體在共識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治,在共治中共贏,講好政務故事,講好中國故事,網聚正能量,共筑中國夢,已經超越媒體范疇,成為政府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治理現代化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用好政務新媒體,有利于廣泛收集民情民意民智、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方便群眾辦事、擴展輿論監督、提升社會動員力以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共治共管。
政務新媒體既是新媒體,也不只是新媒體,它的功能、職能、作用已經是極大的拓展。通常意義上的媒體功能,已經讓黨委政府部門、廣大受眾感受了傳播方式、內容的變化,宣傳部門、政府政策制定部門信息發布、政策解讀、輿論引導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政務新媒體不但拓展和提升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渠道、方式、效果,而且還極大地拓展和提升了國家、地區、城市形象塑造的渠道、陣地、平臺、方式、效果,事半功倍遠超以往常規方法,升級換代已是生動現實。更為值得關注和重視的是,政務新媒體吸收和融進了許多政府服務功能、辦事職能,群眾通過政務新媒體移動端完成一系列以前需要跑很多路跑很多次的事務辦理,這種升級換代實際上是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的大步提升。諸如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其官方微博“上海發布”上推出市政大廳的應用,為廣大網民提供“出入境辦證”“結婚登記預約”“景區事實”“駕照違法計分”等便民服務,其他地區和部門推出的形式多樣簡便快捷的政務服務,有力地推動了電子政務發展,給政務新媒體的升級換代注入了實質性內容。

政務新媒體的發展已經從自發自覺階段跨越到了規定動作階段,成為各地區各部門工作部署、工作要求和工作規范的常規范疇。2015年中央有關部門就要求推進信息發布平臺建設,把“新媒體發布平臺”作為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4個平臺之一,進一步要求“積極發揮政務新媒體的作用,充分與公眾互動交流”“加強政務新媒體建設,逐步打造本地區本部門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客戶端等平臺”。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表的文件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適應傳播對象化、分眾化趨勢,進一步提高政務微博、微信和客戶端的開通率,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平等交流、互動傳播的特點和政府網站的互動功能,提升回應信息的到達率。”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出臺推進政務新媒體建設規范性文件,明確了政務新媒體的工作機制,明確要求全市各單位各部門要“積極推進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客戶端等政務新媒體建設,規范政務新媒體內容編發程序和公眾問詢答復程序,設置專人進行管理、運營和維護”“加大政府權威信息新媒體推送力度和覆蓋面,主動與公眾互動交流”,同時明確“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統籌指導全市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客戶端等政務新媒體工作”。這是北京市各單位各部門開展政務新媒體工作的指南、依據和抓手,具有里程碑意義。這些制度設計的逐步到位有力地促進了政務新媒體的騰飛。
政務新媒體已成為區域影響力的重要元素
政務新媒體與城市力量密切相關,政務新媒體辦得如何,已經是與該地區、該部門的形象、實力、影響力直接掛鉤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發展戰略,實現京津冀三地政務新媒體的互聯互通已經是現實地提升區域影響力、輻射力的迫切需要。協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重要政策、重大舉措、重要信息需要即時發布,可能出現的諸如天津濱海新區爆炸等突發事件需要三地政務新媒體協同配合發布。將三地政務新媒體的互聯互通納入行政管理協同體制機制保障范疇,成立協調溝通組織和機制,保證全天候即時高效溝通,制定信息源整合共享的制度和規定,保證三地政務新媒體即時互聯互通,已經是很現實的需要。開展三地政務新媒體業務技能培訓,確保三地政務新媒體發展水平相當、勢頭相適、隊伍相稱、互相照應是我們現在可以積極去做的有益的事情。
2011年11月北京市建立政務新媒體集群平臺“北京政務微博微信發布廳”,在全國率先實現微博微信“雙微”互通、政府機構微博和新聞發言人微博“雙矩陣”,雙微雙矩陣共同發聲,形成“北京模式”。微博集群覆蓋全市各區縣、委辦局共73家單位、105位新聞發言人?!半p微雙矩陣多平臺多客戶端”政務新媒體北京模式已經完全成熟,并被不斷地模仿和推廣。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布”每年發布微博9000余條,現有粉絲數1263萬,黨建聲音成為最受歡迎的品牌欄目,北京發布頭條號累計閱讀量3584萬,成為政務公開的重要平臺,成為北京新媒體有影響力的品牌。“北京微博發布廳”累計發布信息近百萬余條,總粉絲數超過1.35億,發布廳擁有100萬以上粉絲的微博賬號28個,有35家單位建立了二級微博矩陣;“北京政務發布廳”共發布近4.2萬條信息,閱讀量達2000萬。各區和委辦局也紛紛開設了二級矩陣,可以說在北京有政府部門就有政務新媒體,有政務新媒體的地方就有政府部門,有政務新媒體的系統就有政務新媒體矩陣。
大力發展政務新媒體,是大勢所趨、時代所需。移動互聯時代,政務新媒體應占據網絡傳播的制高點,政府部門、技術部門應當繼續賦予政務新媒體新的源源不竭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