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創業 王甲璽
摘要:回顧了綠肥在旱作農業區的種植歷史,綜述了目前國內外綠肥在旱作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并提出要因地制宜,重視綠肥新品種引進及選育、配套種植、翻壓模式等技術的集成優化和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提高綠肥經濟和生態效益等對策。
關鍵詞:綠肥;旱作農業;進展
中圖分類號:S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9-0059-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9.019
The World Application of Cold Plasma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Sterilization Preservation
MA Peipei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sterilization mechanism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application situation,issu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re alalysed. Cold plasma as a new non thermal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in the field of food and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ood fresh-keeping.
Key words:Fruits and vegetables;Sterilization;Fresh;Cold plasma technology
旱作農業,又稱“雨養農業”,指在降水稀少又無灌溉條件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易旱地區,即年降水量 250~800 mm的地區,不靠灌溉而采用一系列抗旱農業技術進行生產的雨養農業。我國旱作農業地區面積大,約占國土陸地面積的 56%,全國耕地的 60%以上為旱地。研究表明,年降水量 400 mm左右或以上的旱作地區采用適宜的耕作措施,降水可生產6.0~7.5 kg 谷物[1 ]。水分短缺和土壤貧瘠是限制我國旱作農業生產發展的兩大因子,并且二者聯系緊密,相互作用,表現為“旱地多薄,薄地易旱,旱薄相連”。 因此,旱作農業的發展,與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和未來糧食安全有密切的關系。
長期以來,由于旱作農業區年際和年內分布不均的降水、特殊的土層結構和不合理的耕作措施,使得旱作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質量和肥力水平不斷下降,薄已逐漸超越旱,成為制約旱作農業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2 ]。綠肥是指所有能翻耕到土壤用作肥料的綠色植物。其作為一種高效培肥地力的作物,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養分含量,改善土壤通氣、保水和保肥等物理特 性[3 - 4 ]。同時作為一種優質的有機肥,能為后茬作物提供豐富的養分來源的作物,可解決當前旱作農業生產中由于過度依賴化學肥料,導致作物產量難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安全受到威脅、土壤質量下降,面污染日益嚴重等問題[5 ],對實現2020年農作物化肥零增長行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綠肥作物在旱作農業區的種植歷史
早在3 000多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有種植綠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所需養分的案例。在西漢時期,甘肅省就引進紫花苜蓿來提供優質飼料和改良土壤,到明清時期,已經成為糧食豐產栽培的重要綠肥作物[5 ]。北魏時期,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初步探討了綠肥作物在輪作制度中的地位,對綠肥進行總結,由此綠肥成為一種學科體系[6 ]。由此可見,先民就已經認識到農業生產體系中引入綠肥作物的重要性,并將在實際生產中加以推廣、利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化肥工業遠遠無法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使得綠肥生產得到迅猛擴增。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我國綠肥種植面積約為170萬hm2,到70年代我國綠肥種植面積增至1 300萬 hm2,約占當時耕地面積的12.5%[7 ]。但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化肥工業的迅猛發展,人們在農業生產中發現施用化肥較種植綠肥能帶來即時經濟效益和便利性,從而形成了“重化肥輕有機肥、重用地輕養地”的不良用地習慣,導致綠肥種植面積逐年下降。據統計,甘肅省1949年綠肥種植面積為8.7萬 hm2,1955年擴大為12.9萬 hm2,1975年為58.93萬hm2,創甘肅綠肥生產歷史之最,而到1991年下降至12.4萬 hm2,到2005年僅為4.8萬hm2[5 ]。
隨著綠肥種植面積的銳減,化肥使用量擴增迅猛。據統計,我國化肥年用量達到5 600萬t(折純量),占全球氮肥消耗量的35%。隨著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的田間耕作,導致我國耕地土壤肥力不斷下降、土壤板結嚴重、水土流失、土壤重金屬污染日益嚴重。為此,農業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方案》。綠肥作為一種生物肥源,將在土壤地力培肥、改良土壤、增加作物產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重新成為農業生產中重要的肥源,在保持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2 綠肥在旱作農業中的應用研究
2.1 綠肥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有機質是衡量土壤質量指標的重要指標之一,能有效的增強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并提高土壤的理化性質[8 ]。綠肥含有豐富的有機質(12%~15%),綠肥翻壓后能有效的提高土壤有機質和氮素含量。研究表明,30 t鮮豆草能增加每1 hm2耕層土壤30 kg有機質和3~6 kg氮素[9 ]。翻壓大綠豆、白三葉和黑麥草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均明顯高于對照[10 ]。翻壓草木樨、大豆、沙打旺和油葵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均呈現一定的提高趨勢,其中草木樨和大豆處理的棉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別較對照提高8.58%和1.01%[11 ]。趙秋等[12 ]研究表明,翻壓二月蘭的土壤有機質較對照增加1.64%~15.4%。方日堯等[13 ]在黃土高原地區連續10 a單播紫花苜蓿用作綠肥的長期定位試驗發現,土壤全氮、有機質和速效養分含量均較對照田表現出顯著的提升效果。有研究發現,長期施用綠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松結態、穩結態以及緊結態腐殖質含量。張久東等[14 ]認為,翻壓綠肥作物能夠顯著提高旱地土壤的供氮能力。李正等[15 ]研究表明,翻壓綠肥比對照處理的土壤全氮和堿解氮含量分別提高8.9%~41.0%和11.6%~20.9%。
同時隨著土壤有機質增加,促進土壤形成良好的有機無機復合膠體,有利于土壤團聚體和土壤疏松結構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狀。有研究表明,在茶園連續3 a行間種植翻壓黑麥草,土壤容重從1.59 g/cm3降低到1.43 g/cm3,土壤總孔隙度從42.3%上升到47.7%。種植綠肥后,在0~20 cm的根層土壤,土壤容重由1.25 g/cm3減少到1.0 g/cm3,孔隙度由53%增加到62%,空氣含量增加了15.36%。種植綠肥還可以改善土壤酸堿度。楊冬艷等[16 ]發現種植綠肥能顯著降低土壤pH,可以減輕由于施用農家肥和化肥導致的土壤次生鹽漬化的程度。在梨園種植毛葉笤子生草的研究表明,連續3 a年生草與對照相比,土壤pH由7.84降低為7.17;有機質含量由4.25 g/kg提高到6.44 g/kg,增加了51.5%。以上研究均表明,翻壓綠肥作物能顯著改善土壤結構狀況,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2 綠肥對土壤水分的影響
旱作農業區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在降雨集中的季節難以蓄積有效降水,反而易發生水土流失,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有研究表明,在黃土高原夏閑期土壤貯水量占降水的百分比只有 10%~15%[17 ],說明大部分降水被無效損失。由于綠肥的莖葉具有一定的覆蓋地面的作用,可減緩集中降雨對土壤表層的沖涮,防止水土流失,同時可減少土壤耕層水分蒸發,有利于土壤增墑保蓄。王國友[18 ]在坡耕地種植綠肥的試驗結果表明,種植一季綠肥,平均1 hm2減少水土流失量為26.1 t。楊承建[19 ]研究報道,綠肥能夠降低土壤蒸發和地表徑流損失,節約效果相當于同一時期增加降水量400~500 mm。Allen 等 [20 ]通過12 a的長期定位試驗發現,在適當的田間管理情況下,半干旱地區休閑期應用豆類綠肥較傳統的小麥—休閑體系能維持長達3個輪作周期的水分生產力。楊曾平[21 ]研究表明,在稻田休閑期種植紫云英、黑麥草和油菜,0~15 cm土層土壤含水量較對照(休閑)分別增加13.0%、10.3%和4.7%(P < 0.05)。因此,在休閑期種植綠肥能夠有效利用當季的自然降水,對提高夏閑期的水分利用和培肥旱地土壤至關重要。但由于綠肥為了滿足自身生長對土壤水分的額外消耗,已經成為旱作農業區應用綠肥措施的主要弊端和障礙因素之一[22 ]。
2.3 綠肥對作物生產及產量的影響
翻壓綠肥能顯著改善土壤結構狀況,提高土壤肥力,最終促進作物高產。關于旱作農業區綠肥對后茬作物,主要是小麥、油菜、玉米等作物產量方面的研究較多,其中后茬作物產量還與綠肥施用模式、后茬作物等因素有關。蔣維新等[23 ]研究表明,在旱作農業區連續5 a種植苜蓿的第一季小麥,比連續5 a單作小麥增產1 550 kg/hm2,增產達75.7%;姚鵬偉等[24 ]研究表明,夏季休閑期種植并翻壓長武懷豆、大豆,可以增加旱作小麥穗數,使小麥經濟產量提高16%~30%。研究表明,陜西關中地區夏季休閑期種植豆科綠肥較免耕休閑處理冬小麥分別增產21.1%(光葉毛苕子)和24.3%(毛苕子)。韓梅等[25 ]種植綠肥毛苕子后種植油菜,發現在不施肥條件下,毛苕子收割留茬處理比對照(不種植毛苕子)增產1.06%;同等施肥條件下翻壓2 000 kg/hm2毛苕子處理比收割留茬處理增產18.40%。鄭元紅等[26 ]發現,綠肥(油菜和光葉紫花芍)還田處理的玉米產量較對照平均增產31.3%~33.0%,可顯著改良中低產田。孫銳鋒等[27 ]研究發現,綠肥可提高玉米產量及籽粒粗蛋白質含量。陳正剛等[28 ]研究表明,翻壓綠肥后玉米植株的生物量和養分吸收均呈現提高的效果。
但在旱作農業區也有種植綠肥對后茬小麥無明顯增產甚至減產的報道。Vigili[29 ]和Nieslsen[30 ]研究發現,在北美大平原,由于在休閑期種植的豆類綠肥消耗大量的土壤水分,導致后茬小麥大幅度減產;Zhang等 [31 ]研究指出,在干旱年份種植綠肥顯著降低冬小麥籽粒產量;張春等[32 ]研究結果表明,種植豆科綠肥,冬小麥穗數較休閑處理降低13.8%~23.4%,籽粒產量減少18.6%~31.3%。
綜上所述,綠肥在旱作農業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接納有效降水,降低水土流失,減少土壤表層水分蒸發等,從而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使后茬作物能夠穩產、增產。
3 結束語
當前旱作農業區綠肥種植主要存在農民認識不足、品種退化和關鍵技術落后等問題[5 ],主要原因首先在于種植綠肥的收益不如直接使用化肥明顯,農民普遍認為種植綠肥經濟效益低,積極性不高;其次是適合在旱作農業區種植的綠肥品種較少,在品種選育方面研究不夠,品種退化問題突出;再次是由于旱作農業區特殊的自然生態條件(氣溫、降水、土壤肥力等因素)的限制,所選用綠肥的種類、種植模式、翻壓模式等關鍵技術對培肥土壤、提高后茬作物產量方面影響較大,目前對這些技術集成優化研究不夠。
綠肥作為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利用綠肥改良培肥土壤,發展生態農業,對于實現2020年農作物化肥零增長行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目前綠肥種植存在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國家要加大在綠肥方面的政策性投入,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民利用綠肥培肥地力,改變當前農民普遍存在依靠化肥,忽視綠肥的觀念;其次要加強對綠肥科研的資金投入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廣,尤其重視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綠肥新品種引進及選育、配套種植、翻壓模式等技術的集成優化等,切實提高綠肥經濟和生態效益;再次要加大綠肥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究,研究綠肥肥田、養畜、增糧的合理結構體系,開發綠肥在青貯、食用、加工等方面的用途,提高綠肥直接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李生秀. 旱地:農業發展的寄托[J]. 自然雜志,2008,30(6):344-349.
[2] 李生秀. 提高旱地土壤氮肥利用效率的途徑和對策[J]. 土壤學報,2002(39):56-76.
[3] 張達斌,姚鵬偉,李 婧,等. 豆科綠肥及施氮量對旱地麥田土壤肥力的影響[J]. 生態學報,2013,33(7):2272-2281.
[4] 趙 娜,趙護兵,曹群虎,等. 渭北旱區夏閑期豆科綠肥對土壤肥力性狀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29(2):124-128;146.
[5] 包興國,曹衛東,楊文玉,等. 甘肅省綠肥生產歷史回顧及發展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1(12):41-44.
[6] 焦 彬. 中國綠肥[M]. 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7] 陳禮智,王雋英,郭永蘭,等. 我國綠肥種植利用概況[J]. 土壤肥料,1987(4):29-38.
[8] CAMPBELL C A,MCCONKEY B G,ZENTNER R P,et al.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 and N in a coarse-texture red Typic Haploboroll in southwestern Saskatchewa[J]. Soil and Tillage Res. 1996,37:3-14 .
[9] 王秀芝. 綠肥對土壤的培肥改土作用和合理利用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05,11(6):89-92
[10] 姜培坤,徐秋芳,周國模,等. 種植綠肥對板栗林土壤養分和生物學性質的影響[J].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3):120-123.
[11] 李銀平,徐文修,李欽欽,等. 綠肥壓青對棉田土壤肥力的影響[J]. 新疆農業科學,2009(2):262-265
[12] 趙 秋,高賢彪,吳 迪,等. 越冬綠肥二月蘭耐鹽能力及在鹽堿耕地上的培肥效果[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10(4):65-68.
[13] 方日堯,同延安,耿增超,等. 黃土高原區長期施用有機肥對土壤肥力及小麥產量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3,11(2):47-49.
[14] 張久東,包興國,胡志橋,等. 綠肥與化肥配施對小麥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1,29(6):125-129.
[15] 李 正,劉國順,葉協鋒,等. 綠肥翻壓年限對植煙土壤微生物量C、N 和土壤C、N 的影響[J]. 江西農業學報,2010,22(4):62-65;68.
[16] 楊冬艷,郭文忠,張麗娟. 綠肥種植及翻壓對日光溫室土壤環境的影響[J]. 北方園藝,2009(10):146-148.
[17] 李生秀,肖俊璋,程素云,等. 論我國旱地土壤的水分管理[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89 (1):1-10.
[18] 王國友. 種植綠肥對生態環境的作用和效果[J]. 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3):132
[19] 楊承建. 長治市旱地果園土壤肥力狀況及培肥措施[J]. 河北農業科學,2013,7(1):68-70.
[20] ALLEN B L,J L PIKUL,JR J T Waddell,et al. Long-Term lentil green-manure replacement for fallow in the semiarid northern Great Plains[J]. Agron., 2011,103:1292-1298.
[21] 楊曾平. 長期冬種綠肥對紅壤性水稻土質量和生產力可持續性影響的研究[D]. 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1.
[22]SCHLEGEL A J,HAVLIN J L,Green fallow for the central Great Plains[J]. Agron.,1997,89(5):762-767.
[23] 蔣維新,秦志前. 發展綠肥增加肥源[J]. 甘肅農業科技,1996(8):30-32.
[24]姚鵬偉,張達斌,王 崢,等. 豆科綠肥養分累積規律及其對后茬小麥生長和產量的影響[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4,42(3):111-117.
[25] 韓 梅,張宏亮,郭石生,等. 復種綠肥對后茬作物增產及肥地效果的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7):4080-4082.
[26] 鄭元紅,潘國元,毛國軍,等. 不同綠肥間套作方式對培肥地力的影響[J]. 貴州農業科學,2009,37(1):79-81.
[27] 孫銳鋒,李 劍,肖厚軍,等. 綠肥與秸稈混合還土效果試驗[J]. 貴州農業科學,2007,35(5):72-74.
[28] 陳正剛,田曉琴,李 劍,等. 貴州旱地玉米綠肥與氮磷鉀化肥的效益研究,耕作與栽培[J]. 2010,38(3):32-33.
[29] VIGIL M F,D C NIELSEN. Winter wheat yield depression from legume green fallow[J]. Agron.,1998,
90(6):727-734.
[30] NELSON D W,SOMMERS,L E. Total carbon,organic carbon,and organic matter[M]. Madison: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1996:961-1010.
[31] ZHANG S L.,SIMELTON E,LOVDAH L,et al. Simulated long-term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 regimes on the water balance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J]. Field Crops Res., 2007,100:311-319.
[32]張 春,楊萬忠,韓清芳,等. 夏閑期種植不同綠肥作物對土壤養分及冬小麥產量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4,32(2):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