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龍 魯清林 張禮軍 周剛 張文濤 周潔


摘要:于2015 — 2016年度試驗觀察了不同氮磷配比對蘭天26號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施N 180.0 kg/hm2、P2O5 135.0 kg/hm2處理的平均折合產量雖然比施N 180.0 kg/hm2、P2O5 180.0 kg/hm2處理減產1.05%,但綜合經濟性最好,種植收益最高,適宜在清水縣及天水、隴南地區生態類似區蘭天26號小麥生產中應用。
關鍵詞:冬小麥 ;品種;蘭天26號 ;氮磷配比
中圖分類號:S512.1;S147.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7-0003-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7.002
Abstract:The effect of Chinai special fertilizer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Angelica sinensis is studied in Zhangxi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root traits of Angelica sinensis are the best, the incidence of brown spot disease is the lowest, the quality is good and the rate of one / two grade is high, when the root of Angelica sinensis is filling-root using 5 times liquid of Chinai special fertilizer, the dosage of is 50 g/hole. The average yield reaches 1 217.4 kg/hm2, which is 12.17%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heck of without fertilizer treatment.
Key words:Angelica sinensis; Chinai fertilizer; Effect; Research
小麥是甘肅主要的糧食作物,甘肅的隴南、天水地區有著悠久的種植傳統,是重要的小麥生產區域。清水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渭北隴山西南麓,屬隴中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海拔 1 112~2 201 m,年日照時數2 076 h,年均氣溫8.8 ℃,年降水量550 mm左右,無霜期167 d左右。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4.50萬hm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73萬hm2以上,占糧食總面積的38.2%[1 ]。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降水與小麥生長需水關鍵期嚴重錯位,致使清水縣小麥產量低而不穩。冬小麥新品種蘭天26號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最新育成的優質、高產、高抗條銹的冬小麥品種,2010年通過甘肅省品種審定。該品種具有豐產性好、抗條銹病、抗白粉病、適應性廣等特點,2012年起成為甘肅省推廣面積最大的冬小麥品種,現為清水縣乃至天水、隴南地區冬小麥生產中種植的主要優良品種之一。優良的品種和適宜的施肥量是作物獲得高產的重要因子[2 - 5 ]。為了進一步提高清水縣冬小麥產量,挖掘冬小麥增產潛力,明確清水縣冬小麥最優肥料施用量,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清水試驗站在調查農民傳統施肥習慣的基礎上,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為目的,于2015 — 2016年度試驗觀察了不同氮磷配比對蘭天26號產量的影響,以期為今后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科學依據。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 46%),由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生產;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含P2O5 12%)云南三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指示冬小麥品種為蘭天26號。
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清水縣永清鎮東關村。當地海拔 1 400 m,試驗年度小麥生育期降水量261 mm,年平均氣溫9 ℃。試驗地土壤為黃綿土,土地平整,肥力中等且均勻一致,前茬為冬小麥。
1.3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二因素多水平完全設計方案,氮肥施用量設低施氮量(N1,農民傳統施氮量,150 kg/hm2)、高施氮量(N2,180 kg/hm2)2個水平。磷肥施用量以施氮量為基準,按與施氮量質量比為1∶0.5(R1)、1∶0.75(R2)、1∶1(R3)設3個水平。共設6個處理,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10 m2。區組內土壤、地形等條件一致,小區四周設寬50 cm保護行[6 ]。試驗因子編碼及水平見表1。試驗于2015年10月15日采用露地條播種植,生育期間田間人工除草1次,其余田間管理同當地大田。
1.4 測定內容與方法
1.4.1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素的測定 小麥成熟期每小區隨機取樣10株,即每個處理取樣30株進行考種。收獲時按小區單收計產。
1.4.2 數據分析方法 試驗數據采用Excel、SPSS軟件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產量
由圖1可以看出,施氮180 kg/hm2的3個處理與施氮150.0 kg/hm2的三個處理相比,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其中高施氮量處理的平均折合產量為6 247.20 kg/hm2,較低施氮量處理的平均折合產量5 356.35 kg/hm2增產16.63%。在施氮150.0 kg/hm2的情況下,不同施磷量處理間差異顯著,平均折合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N1R2、N1R1、N1R3,其中N1R2處理較N1R1處理增產6.57%,較N1R3處理增產27.90%。N1R3處理產量顯著低于N1R2處理和N1R處理,N1R2處理和N1R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在施氮180.0 kg/hm2的情況下,不同施磷量的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N2R3、N2R2、N2R1,其中以N2R3處理平均折合產量最高,為6 422.85 kg/hm2,較處理N2R2增產1.05%,較處理N2R1增產7.72%。
氮磷不同配施比例下,蘭天26號小麥的平均產量以氮磷比為1∶0.75時最高,其次是氮磷比為1∶0.5,氮磷比為1∶1時平均折合產量最低。氮磷比為1∶0.75時平均折合產量較氮磷比為1:0.5增產6.58%,較氮磷比為1∶1增產11.06%。同一氮磷比水平下,高施氮量處理的平均折合產量均高于低施氮量處理。
2.2 產量構成因素
從表2可以看出,在不同施肥處理中,蘭天26號小麥產量構成因素性狀差異均不明顯。株高以N1R1處理最高,為107.0 cm;其次是N1R2處理,為105.9 cm;以N1R3處理最低,為100.0 cm。穗長以N2R2處理最長,為6.95 cm;N2R1處理次之,為6.92 cm;N1R1處理最短,為6.86 cm。小穗數以N1R2處理、N2R2處理最多,均為15.1個;N1R3處理最少,為14.2個。穗粒數以N1R2處理穗粒數最多,為31.40粒;其次是N2R1處理,為30.30粒;N1R1處理最少,為27.97粒。千粒重以N2R3處理最高,為50.33 g;其次是N2R2處理,為49.57 g;N1R3處理最低,為49.20 g。容重以處理N2R2最高,為763.7 g/L;其次是處理N2R1,為761.0 g/L;處理N1R1最小,為753.3 g/L。收獲指數以處理N1R1最高,為44.03%;其次是處理N2R2,為43.74%;處理N2R1最小,為41.09%。
不同處理間產量構成因素雖然差異并不顯著,但整體來看低施氮量處理的株高較高施氮量處理更高,但千粒重和容重指標均低于高施氮量處理,說明低施氮量處理下蘭天26號的營養生長較高施氮量處理強,生殖生長較高施氮量處理弱,這與產量統計結果一致。
3 小結
試驗結果表明,適當提高施氮量能有效提高冬小麥蘭天26號的產量,不同施氮量水平處理間平均差異達到16.63%。高氮處理(施N 180.0 kg/hm2、P2O5 180.0 kg/hm2)平均折合產量較農民傳統施氮處理(施N 150.0 kg/hm2、P2O5 150.0 kg/hm2)平均折合產量提高39.06%。 不同氮磷配比對蘭天26號產量影響同樣存在影響,高氮條件下氮磷配比例為1∶0.5時平均折合產量最低,氮磷配施比例為1∶0.75時的平均折合產量與氮磷配比為1∶1時的平均折合產量僅相差1.05%。由于氮磷配施比例為1∶1時施用了更多的磷肥,增加了肥料投入,但產量增加并不明顯,因此認為氮磷配比為1∶0.75具有更好的經濟性,即N 180.0 kg/hm2、P2O5 135.0 kg/hm2是適宜清水縣、天水、隴南地區生態類似區蘭天26號小麥生產的最佳施肥方案。
參考文獻:
[1] 紀粉霞. 清水縣小麥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推廣工作芻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2(6):44-46.
[2] 張禮軍,魯清林,白玉龍,等. 施肥和覆蓋模式對旱地冬小麥花后干物質轉移、糖代謝及其籽粒產量的影響[J]. 草業學報,2017,26(3):149-160.
[3] 王繼明,宋海星,張 玲,等. 肥料運籌方式對冬油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 土壤,2012,44(2):232-236.
[4] 倪艷云,韓國路,閔思桂,等. 施氮量與肥料運籌對武運粳24產量影響試驗[J]. 北方水稻,2013(1):23-29.
[5] 任佐錄,趙克旺,李小宇,等. 臨夏高寒陰濕區冬小麥蘭天26號密度與肥料配比試驗[J]. 甘肅農業科技,2013(11):24-25.
[6] 周 謙,李 晶,賀永斌,等. 甘肅中部冬小麥品比試驗初報[J]. 甘肅農業科技,2015(6):48-51.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