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勤 何理 陳杰新 任根深 李公平

摘要:2016年小麥白粉病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呈中度流行,發生面積約1.87萬hm2。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品種田間病級6~7級,個別品種達到9級,抗病品種相對較少。初步分析認為生產品種抗病性偏低、秋苗及春季菌源量較大、氣候條件適宜是導致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的主要原因。強化預警系統建設、加強抗病品種(系)的篩選與應用、種子拌種及其他農業防治技術措施的集成應用及應急防治是防控崆峒區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的根本之策。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發生特點;防控策略;崆峒區
中圖分類號:S435.1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7-0064-03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7.016
Abstract:Wheat powdery mildew, caused by 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is one of the most diseases in wheat. It is spread about 18 700 hm2 and occurrenced middle seriously in Kongtong district, Gansu province in 2016. According to investigated the resistance of commercial wheat cultivars in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t cultivars are susceptible in field, and its scals are 6~7. A few wheat cultivar are super susceptible, and its scals are 9. The resistant wheat cultivars are little relatively. Analisized its reas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ltivars are susceptible, a large amount of the pathogen in autumn and spring, favo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in winter and spring are the key factors of epidemics. Establishing the forcasting and alarming system, planting resistance cultivars, and using effectiv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cluding seed coating techonlogy and agricultural techonlogy, are a strategy for controlling the powdery mildew in Kongtong district in this paper.
Key words:Wheat powdery mildew;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Control strategy;Kongtong district
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Em.Marcha1)引起的小麥白粉病是發生于甘肅省及中國小麥生產上重要的真菌性氣傳病害,一般年份病害發生可使小麥減產5%~20%,嚴重年份減產可達30%以上,發病嚴重田塊減產甚至達50%以上[1 - 2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攜帶黑麥血緣的1BL/1RS代換系品種在生產上占大多數,造成白粉菌優勢小種15、17號毒性頻率不斷上升,致使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含有Pm8的生產品種及抗源材料抗病性“喪失”,引致小麥白粉病于1991 年在全國范圍內大面積發生,產量損失超過14億kg[1,3 ]。2010年在甘肅隴南再次大面積發生流行,產量和經濟損失嚴重[4 ]。
從目前甘肅省小麥主要病害發生特點看,白粉病已成為繼條銹病之后又一個嚴重威脅小麥安全生產的主要病害。雖然近年來國內在白粉病發生流行方面開展了諸多研究,但在六盤山以東的平涼市崆峒區,對小麥白粉病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其發生流行特點及其品種抗病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我們于2015 — 2016年多次對崆峒區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特點進行了調查,基本摸清了當年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特點,明確了主要生產品種在甘肅隴南及崆峒區田間的抗病性特點,現報道如下。
1 發生特點
1.1 病害發生時間早, 范圍廣
據2016年4月25日調查,在全區各地不同生態區的小麥基部葉片和莖基部上均可查到小麥白粉病的點片發生,平均病點率、病田率分別為59.17%和77.98%,病葉率和病莖率分別為4.64%和26.58%。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生態區間有一定差異,其中南部林緣區的大寨鄉平均病點率、病葉率和病莖率分別為50.00%、14.59%、95.00%,北部塬區的草峰鎮、香蓮鄉、白廟鄉、寨河鄉和大秦鄉平均病點率、病葉率和病莖率分別為4.38%、0.34%、7.69%,涇河川道區的白水鎮平均病點率、病葉率和病莖率分別為21.23%、2.27%、46.42%。
1.2 病情蔓延迅速, 病情相對嚴重
從5月上旬開始,由于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適宜,病情發展迅速。調查結果(表1)表明,5月10日調查點平均病點率、平均病田率分別為96.35%和100%,平均病株率100%,平均病葉率10.82%,部分嚴重田塊已擴展到旗葉。5月24日調查點平均病點率、病田率均為100%,平均病葉率30.60%,部分田塊病斑已擴展到旗葉。5月31日調查點平均病葉率54.29%。病斑多在倒二葉及以下部位,部分田塊已擴展到旗葉,嚴重度在5%以下。6月10日調查點平均病葉率達到78.52%。病斑在倒二葉及以下的部位密布,部分田塊旗葉嚴重度20%。田間病級5~6級,嚴重田塊病級7~8級。截止到6月10日,全區發生面積約1.87萬hm2,總體呈中度流行。
2 流行原因分析
2.1 品種抗病性低
2015年,在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甘谷試驗站及天水市秦州區汪川良種場對甘肅省105個主要生產品種進行了抗白粉病性監測,結果發現生產品種中僅有蘭天17號、蘭天24號、中梁29號、天選52號、天選53號、天選55號等6份含有南農92R血緣的材料,以及蘭天30號、天選45號、天選54號、天00127等22份材料,共計28份表現抗病(田間病級0~4級),占26.67%;隴鑒9811等77份材料表現感病(田間病級6~7級),占73.33%。2016年6月上旬和中旬,在天水市農業科研究所中梁試驗站和平涼市農科院馬蓮試驗站,對平涼43號等25份生產品種進行調查,發現所有品種對自然發生的白粉病均表現感病,田間病級5~8級。
2.2 秋苗期菌源量相對較大
2015年10月28日和11月17日先后2次對秋苗期白粉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病點率、病田率和病葉率分別為60.12%、90.74%,66.67%和99.44%、6.36%、12.17%,發病葉片總體嚴重度t-5%-20%,其中嚴重葉片超過20%。
2.3 氣候條件適宜于白粉病越冬和流行
分析2015 — 2016年平涼市氣象資料,發現崆峒區及周邊縣區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偏低3.4 — 4.0 ℃,3月偏高2 ℃,4~5月偏高0.8~1.3 ℃。降水量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正常,3~5月正常偏多,十分適宜白粉病菌越冬及春季流行。
3 今后的防治策略
3.1 加強小麥白粉病預測預警及統防統治
鑒于當前崆峒區小麥抗病品種少的不利局面,建議在建立小麥白粉病監測控防體系和防治預案的基礎上,應運用基于3S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病害發生流行動態及監測預警工作,做好病情監測的基礎性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與此同時,組建應急防治專業隊伍,采用飛防、機防等措施,作好化學防治的應急準備工作,及時控制病害菌原量,減輕病害流行和危害程度。
3.2 加強抗病品種示范推廣
曹世勤等[5 ]和曹學仁等[6 ]分別對64個和42個部分甘肅省生產品種(系)進行苗期抗性基因推導分析,結果發現蘭天 17號、95-111-3、天選 43號、X9610、92R137含有Pm21,95-62-8含有Pm4b,含有這些基因的品種對白粉病表現抗病。進一步加強這些品種的研究和利用,將會彌補當前抗性品種相對較少的不利局面。值得警惕的是雖然蘭天 17號等對白粉病表現抗病,但對條銹病表現感病,因此對它們的推廣利用應慎之又慎,以防小麥條銹病在田間的發生流行。
3.3 加強種子包衣及秋苗期防治工作
下大力氣宣傳種子拌種和技術指導工作,盡力做到避免白籽下種。有條件的地方或農戶,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期間,結合除草劑的噴施,開展帶藥偵查,做到發現一點,噴藥一片,從而盡可能降低秋苗菌源量。
3.4 加強多種農業防治措施的集成應用, 降低菌源量
3.4.1 降低越夏菌源量 采用播種前30~40 d的8月上旬再進行翻耕的延遲翻耕技術和8月中、下旬人工鋤草或化學除草的方法,消除自生麥苗,降低越夏菌源量。
3.4.2 適期晚播降低秋季菌源量 近年來秋季及冬季溫度均相對偏高,建議在不影響翌年產量的前提下,將歷年播期由原來的9月上旬推遲到9月中、下旬,以降低秋苗菌源量。
3.4.3 加強健身栽培技術,提高自身免疫力 研究發現,氮肥施用量加大時病情加重,磷肥施用量增加則病害略有減輕[8 ]。適當降低氮肥用量,在底肥及追肥中增施磷、鉀肥用量,以提高抗病增產能力。推廣精量播種技術,降低田間密度,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控制病害發生流行。
參考文獻:
[1] 劉萬才,邵振潤. 我國小麥白粉病大區流行的氣候因素分析[J]. 植保技術與推廣,1998,18(1):3-5.
[2] 李 迅,肖悅巖,劉萬才,等. 小麥白粉病地理空間分布特征[J]. 植物保護學報,2002,29(1):41-46.
[3] 李繼平,金社林,曹世勤,等. 小麥抗白粉病基因在甘肅省的有效性及評價[J]. 植物保護學報,2003,30(1):30-33.
[4] 曹世勤,駱惠生,金明安,等. 2010年甘肅隴南麥區小麥白粉病發生特點及防控策略[J]. 植保技術與推廣,2011,31(11):24-26.
[5] 曹世勤,駱惠生,武翠平,等. 甘肅省主要小麥生產品種(系)及抗源材料抗白粉病基因推導分析[J]. 作物學報,2010,36(12):2107-2115.
[6] 曹學仁,周益林,段霞瑜,等. 甘肅主要生產品種及高代品系抗白粉基因推導[J]. 植物保護,2011,37(2):41-44.
[7] 曹世勤,郭建國,駱惠生,等. 甘肅小麥白粉病抗源材料的篩選及抗病基因庫的組建[J]. 植物保護,2008,34(1):49-52.
[8] 金社林,李繼平,曹世勤,等. 不同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對小麥白粉病病情的影響[C]. //劉萬才,劭振潤,姜瑞中.小麥白粉病測報與防治技術研究.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288-292.
(本文責編:陳 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