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清
摘要:分析了甘肅省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發展具備的優勢、存在的問題,結合民樂縣中藥材產業實際提出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主要包括引進人才,加強科研合作;強化建立信息服務網;推行標準化生產;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構建完善的產加銷體系等。
關鍵詞:中藥材;產業發展;對策建議;民樂縣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7-0080-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7.021
Abstract:There are many water and soil loss areas in China, but 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all natural factors in agro-pastoral ecotone makes this kind of resear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paper takes China north agro-pastoral ecotone as a research object, analyze it's features, functions and pick soft rock gully area、MuUs sandy land and WuChuan country these 3 models, state the water and soil control.
Key words:North Agro-pastoral ecotone;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Soft rock gully area;Muus sandy land;Wu chuan County
甘肅省民樂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山地和傾斜高平原兩大類。地理坐標在東經100° 22′ 59″ ~101° 13′ 9″,北緯37° 56′ 19″ ~38° 48′ 17″。全縣轄9個鄉、5個鎮、215個行政村,總面積3 678 km2,人口總數23.68萬,農業人口21.76萬,占到總人口的91.9%。民樂縣是河西沿山冷涼灌區的典型代表,中藥材面積占到張掖市的80%以上,中藥材種植已成為民樂縣重點培育發展的六大特色產業之一。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的發展,制訂了一系列規劃和相關法規[1 ],大力提升科技研發水平,著力打造現代化的生產倉儲流通體系,中藥材產品質量得到有力保障,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2 ]。
民樂縣緊緊抓住國家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的重大機遇,立足縣域土地資源充裕、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中藥材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從種苗繁育、規模種植、中藥材專業合作社、中藥材加工等方面強化扶持措施,使中藥材生產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為了全面深入了解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促進中藥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筆者對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發展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以期對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1 發展中藥材產業的優勢
1.1 自然資源條件優越
民樂縣氣候冷涼,海拔由北向南從1 589 m逐漸上升為5 027 m,年均氣溫4.1 ℃,年平均降水量351 mm,降水從北向南逐漸增加,無霜期130 d,屬溫帶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農作物病蟲危害輕微。土壤環境質量良好,沿山區土壤平均含有機質24.459 g/kg、全氮3.03 g/kg、堿解氮81.35 mg/kg、有效磷50.8 mg/kg、速效鉀248 mg/kg,均達到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旱地一級標準,重金屬達到土壤環境質量1~2級標準,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1-2000)要求。境內祁連山巍峨挺拔,終年積雪,大小支流共有85條,地表水、地下水水質良好,符合黃芪等中藥材綠色GAP生產技術要求。土壤肥沃,環境污染少,病蟲害發生輕,非常適合中藥材的生長發育[3 ]。
1.2 野生藥材資源豐富
民樂縣境內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植物類藥材品種主要有甘草、板藍根、柴胡、大黃、麻黃、鎖陽等 74 個;動物類藥材品種主要有麝香、鹿茸、牛黃、雞內金、全蟲、蜂房等 9個;礦物類藥材品種主要有滑石、芒硝等 4 個;人工栽培的品種主要有板藍根、黃芪、甘草、柴胡、王不留行、黨參、防風、紅花、生地、芍藥、秦艽、桔梗、孜然、黃芩、大黃等20多個,尤其是當地生產的板藍根,根條粗壯、口白、粉性足,總灰分在3.6%~4.8%,酸不溶性灰分在0.2%~1.1%,優于藥典規定,并且浸出物含量高達22%[4 ]。
1.3 種植面積大, 產量高
中藥材產業作為民樂縣農民增收致富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不僅投入較低,產出較高,效益明顯,而且節水,易調茬,因此得到了當地廣大群眾的肯定。1995年,新天鎮林山村率先試種板藍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藥材品種,收入達15 000元/hm2以上,起到了典型引路、輻射帶動的作用;此后種植面積逐年增多,到2002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7萬 hm2,占整個農作物種植面積的 20%,總產達4.5萬t[5 ]。后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中藥材產業走向了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到2012年,全縣種植面積達1.03萬hm2,平均單產4 827.7 kg/hm2,總產量達4.791 9萬t;2013年全縣種植中藥材1.55萬hm2,平均單產4827.7 kg/hm2,總產量達7.483萬t,2014年全縣主要以板藍根、黃芪、甘草、孜然、王不留行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93萬hm2[6 ]。中藥材產業已形成了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的新格局,民樂已成為甘肅省中藥材大縣。
1.4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
由于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發展迅速,2009年被甘肅省農牧廳列為河西地區唯一的中藥材種植主產縣,2010年被確定為全省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縣。民樂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從良種補貼、灌溉保障、農機具補貼、技術指導、信貸支持等方面加大對中藥材基地建設的扶持力度,對達到連片標準的種植基地優先配水,對農戶購置的中藥材種植、收獲農機具最高給予購置資金50%的補助。推廣移動噴灌、機械化挖掘、工廠化育苗等中藥材種植新技術、新成果21項,為中藥材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或種植協會組織生產,建立了板藍根、紅皮烏拉爾甘草沙漠噴灌圈示范基地0.1萬hm2;永正藥業公司紅皮烏拉爾甘草示范基地達333.33 hm2,投資 2 000萬元建成中藥材工廠化育苗中心,年繁育種子種苗3 000萬株,保障了全縣優良種源供應。2012年農業部、中國特色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授予民樂縣“中國板藍根之鄉”稱號。
2 存在的問題
2.1 信息服務不到位
由于缺乏藥材市場信息,藥農往往不能及時根據市場行情來確定當年種植中藥材的品種及面積,只能憑借經驗來確定當年種植面積及選擇品種,往往什么藥材價高種什么,跟風追高現象普遍,在某種程度上跌入了“種啥啥不值錢”的怪圈。大多數農民在高價開始種植,種苗價格高,成本高,收獲后通常價格下行,低價匆忙銷售,導致收入減少甚至有賠本,而在價格低谷期放棄種植,等到價格上漲后又無貨可供。
2.2 規范化、 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
由于缺乏標準化生產意識,沒有標準操作規程,技術參數不明確,農戶在生產中盲目追求高產,部分農戶大量使用農藥,導致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質量參差不齊,無法落實中藥材種植可追溯體系,質量標準難控制,標準化生產滯后,知名品牌很難形成,嚴重影響整個中藥材產業的健康發展。
2.3 缺少種子、 種苗繁育技術和生產基地
民樂縣缺少中藥材種子和種苗的繁育技術,育種工作滯后[7 ],每年到種植時只能從外地引進種子和種苗。目前板藍根種子主要從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引進,黃芪種苗主要從隴西、渭源等地采購,當地種子種苗基地規模較小,不能滿足民樂縣用種需求。外地調進的種子和種苗不同程度存在質量問題,如將陳年種子或新陳混合的種子買給農民,甚至銷售一些發芽率達不到質量要求的種子,導致出苗率低、生長不一致、開花抽薹嚴重、產量低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2.4 提前采收影響藥材質量
中藥材必須在質量最佳和產量較好時采收,才能保證高產優質。目前民樂縣中藥材生產存在提前采收的現象,如黃芪、黨參、板藍根等以根入藥的藥用植物應在秋后地上部分霜打枯萎后采收,而實際采收時間大部分提前7 ~10 d,地上部分沒有枯黃即開始采收,質量和產量都受到影響。甘草屬于多年生藥用植物,采收年限必須在3年生以上,而目前大多數種植戶將二年生甘草采收,甘草酸含量幾乎都達不到藥典標準,導致藥材質量下降。
2.5 加工營銷體系滯后
民樂縣中藥材生產起步遲,加工技術薄弱,產地加工企業少,獲得GMP認證的飲片企業更少,中藥材產品以統貨為主,基本無分級和精加工,主要出售原料產品,缺少加工增值。貯藏技術落后,貯存期短。再加上銷售信息閉塞,營銷體系不健全,銷售渠道不暢,銷售價格沒有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
3 發展建議
3.1 引進人才, 加強科研合作
大量引進高學歷畢業生,加強技術研究和推廣人才隊伍建設。有計劃地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姻,聘請技術顧問,通過專家指導,實地考察、建立實驗基地、培訓學習等途徑,培養一批具有中藥材種植專業知識及創新能力較強的高級技術人才,積極實施中藥材科技攻關,力爭在優化栽培、病蟲害防治、育種等方面取得更多的創新性突破。
3.2 強化建立信息服務網
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中藥材信息服務網,聘請專家學者進行協助指導,抽調專人搜集信息。依托各鄉鎮,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黑板報等形式定期向農民群眾發布中藥材市場供求信息及中藥材生產加工技術,指導農民科學種植中藥材,調整最佳的種植品種和生產規模,降低農民投入市場的風險,高效經營。
3.3 推行標準化生產
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加大生產規模,指導農民實現全面機械化,選種、育苗、移栽、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環節按照GAP質量規范生產進行管理[8 ]。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化田間管理,嚴把種子調運關,引進可追溯管理體系。通過市場牽動,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生產基地,鼓勵支持適種區以“轉包,互換,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農村土地,整合有限的耕地資源,實現由分散的粗放經營向規模化、標準化的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努力做強做大中藥材產業[9 ],實現無公害、標準化生產。
3.4 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引進和選育優良品種,在民樂縣建立種子種苗生產基地,組織農民進行規范化種子種苗繁育,為農民提供質量優良,價格合理的中藥材良種,達到低成本,高效益良性循環。嚴格監督引進的種子種苗質量,依法保護農民利益,避免藥商和農民在合同、經濟利益上的糾紛。
3.5 加大品牌宣傳力度
在已有的品牌基礎上,加強宣傳。如大力宣傳民樂縣“中國板藍根之鄉”及 被列為甘肅省河西地區唯一“中藥材種植主產縣”和甘肅省“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范縣”的基礎上[10 ],重點突出優質藥源基地、天然貯藏條件、產業發展潛力以及投資環境等方面的推介,加大對投資者的吸引,為招商引資做好鋪墊工作。同時政府聯合企業、各部門形成聯動機制,積極開展藥材信息發布、產業論壇等,進一步強化產業品牌宣傳。
3.6 構建完善的產加銷體系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滿足加工企業原料需求;引進省內外制藥企業,引導農民進行規范生產,加快中藥材加工增值體系構建,并帶動種植基地健康發展。逐步實現產地加工和飲片加工本地化,提高加工附加值。鼓勵企業上市拓展企業的投資融資渠道[11 - 13 ]。
參考文獻:
[1] 王太吉. 定西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5.
[2] 羅 林. 鳳縣中藥產業發展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3] 侯格平,甄東升,姜青龍,等. 民樂縣中藥材產地環境探討[J]. 現代農業科技,2017(6):114-115.
[4] 王恩軍,韓多紅,張 勇,等. 采收期對河西走廊產板藍根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中藥材,2016(12):2688-2692.
[5] 范宏偉,宋雄儒,張愛琴,等. 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0(5):41-43.
[6] 劉兆進,魏興國,祝兆慶. 民樂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 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8):56-57.
[7] 任明芳. 農民中藥材產業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農業科技與信息,2011(11):50-51.
[8] 張 燕,梁宗鎖,黃璐琦,等. 中藥材GAP認證準備過程中的生產質量管理體系建設[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19):185-188.
[9] 洪金煥,寸福香. 淺談鶴慶縣中藥材產業發展[J]. 云南農業,2016(9):69-71.
[10] 閔 樂. 發揮資源優勢 強化措施扶持 推進產業發展[N]. 中國特產報,2012-07-25(A04).
[11]黃 濤. 明溪中藥材產業發展前景與對策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12] 宋平順,丁永輝,趙建邦,等. 甘肅省中藥材資源現狀與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2(11):49-51.
[13] 程浩明,武延安.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3(10):50-52.
(本文責編: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