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要:分析了野生肉蓯蓉原生境的現狀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多部門聯合推進、多角度宣傳、常態化管理、擴展式保護、科研上重點突破等發展建議。
關鍵詞: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瓜州縣
中圖分類號:S56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6-0072-04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6.024
瓜州縣是甘肅省野生肉蓯蓉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藥用肉蓯蓉的主要產地之一。肉蓯蓉作為我國名貴中藥材,其獨特的療效在傳統的中藥材領域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84年被我國列為首批二級保護物種,并收入《國際野生植物保護名錄》[1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由于嚴酷的生長繁殖條件和特殊的藥用價值,使得野生肉蓯蓉寄主植物人為破壞日益嚴重,分布稀疏。自1987年安西縣(2006年8月更名為瓜州縣)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和2002年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保護區先后與蘭州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了科學考察和部分基礎理論研究[2 ],但對野生肉蓯蓉原生境的實質性保護研究并未取得成果。鑒于上述原因,農業部于2012年在安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護區的瓜州縣城段實施了集保護、測報、科研為一體的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建設項目,采取圍欄封育、專人看護等辦法,使保護點的野生肉蓯蓉寄主面積逐步恢復,野生肉蓯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既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又保持了生物的多樣性,實現了野生肉蓯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從前期和項目運行狀況來看,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工作呈現出以項目帶動、全民參與、生態環境改善的良好局面。但目前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區域大、隊伍人員少、科研力量弱、科研成果少、成果轉化慢仍是存在的突出問題。因此,注重協作、健全制度、示范帶動、強化合作對保護瀕危野生肉蓯蓉、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群眾保護野生資源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現狀
1.1 自然概況
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位于瓜州縣境內,地處北緯39° 52′~41° 53′,東經94° 54′~97° 00′,總面積2.41萬km2。野生肉蓯蓉原生境屬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大陸性氣候,最高氣溫42.8 ℃,最低氣溫-29.3 ℃,多年平均氣溫8.8 ℃,年平均氣溫日較差16.1 ℃。年日照時數3 260 h,年均降水量45.7 mm,年蒸發量3 140.6 mm。年均風速3.7 m/s,最大風速27.0 m/s,年均沙塵暴日數13.7 d,浮塵日數30.4 d,素有“世界風庫”之稱。瓜州縣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天然生態環境極適合野生肉蓯蓉的生長繁衍。
1.2 分布狀況
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主要分布在瓜州現有的兩大自然保護區內,分別為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安西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12.4萬hm2。其中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7年6月,分為南北兩片,總面積80.0萬hm2。南片位于瓜州縣東南部,橫穿著名的鎖陽城遺址,與玉門市相鄰,面積40.0萬hm2;北片位于瓜州縣北部的小泉、緣草泉西北區域,與新疆相連,面積40.0萬hm2,是我國唯一以保持極旱荒漠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為主的多功能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疏勒河中下游省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2002年,位于瓜州縣截山子以南的東巴兔、八棱墩湖至塘墩湖一帶和位于瓜州正西疏勒河中下游西湖鄉一帶,總面積32.4萬hm2[3 ],主要以荒漠生態系統及濕地生態系統為主。兩大保護區均分布著野生肉蓯蓉資源及梭梭、白刺、檉柳等寄主植物。從分布密度來看,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及寄主資源在兩大保護區均有零星分布,重點分布在北部的馬蓮井東北和西南區域,面積4.0萬hm2;南部的榆林窟以東沿榆林河一帶,面積8.0萬hm2;疏勒河中下游一帶,面積4.9萬hm2,總面積16.7萬hm2。
1.3 生長繁育狀況
肉蓯蓉生長在砂土質土壤中,屬天然繁殖,不施肥、不灌溉、不除草、不施藥。耐旱、耐寒、耐熱、純度高、質量好,具有增強免疫力、補腎壯陽、增強肌體抗衰老能力、保護肝臟、抗氧化等藥用價值[4 - 7 ]。肉蓯蓉通過天然繁殖的種子寄生在梭梭[8 ]、檉柳、白刺根部40~60 cm處,氣溫在10 ℃左右時,寄生體芽體迅速發育成肉質莖,同其頂生花序伸出地表開花結實。目前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及其寄主主要是以天然生產繁殖,通過架設滴管帶等方式人工干預改善其生長環境,未實現人工繁育。
1.4 保護現狀
對兩大自然保護區整體進行了圍欄封育野生植被,目前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重點區域在野生肉蓯蓉比較集中的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護區的下游瓜州縣城東段。
依托農業部實施的《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建設》項目,重點進行圍欄封育巡護監測,面積133.33 hm2。保護點建設項目于2014年6月開工,同年9月完工,目前運轉正常,植被大幅增加,效果明顯。一是硬件設施齊全,制度落實到位。保護點建成標本室、工作間、檔案室、檢驗室共計76.05 m2,建成看護房14.75 m2、瞭望塔1座、圍欄10 500 m、標志碑1座、界碑15個、巡護路4 445 m、輸電線路500 m,機井1眼;配備生物顯微鏡、GPS定位儀、氣象觀測箱、對講機、望遠鏡、照相機、臺式電腦、打印復印一體機、風力滅火機、巡查摩托車等設備共計12臺(套)。建立健全了《農業部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建設項目后續管理運行制度》、《農業部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管護人員職責》等8項管理制度,并安排專人值守、巡護,確保了目標及伴生物種的有效衍生。二是目標物種豐富,伴生植物多樣。根據對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近3 a的樣方調查,2014年15個樣方(每個樣方100 m2)肉蓯蓉生長平均值為1.27株,目標物種種群密度為0.14%,目標物種豐富度為3.6%,伴生植物生長平均值為33.60株;2015年生長平均值為2.00株,目標物種種群密度為0.23%,目標物種豐富度為6.0%,伴生植物生長平均值為46.50株;2016年為3.20株,目標物種種群密度為0.32%,目標物種豐富度為4.7%,伴生植物生長平均值為68.47株。上述結果說明,通過對目標物種的保護,野生肉蓯蓉生長逐年增加,目標種群密度比例增加;目標物種豐富度由于年降水程度的不同,伴生新生植物增減不一而呈波動狀態,伴生植物逐年增加。保護點已發現的有梭梭、檉柳、白刺3種野生肉蓯蓉寄主植物,有沙地旋覆花、內蒙古旱蒿、蘆葦、羊角、紅砂、苦馬豆、泡泡刺、河西菊、鹽生草、駱駝刺、刺蓬、脹果甘草、甘青鐵線蓮、黑果枸杞等14種伴生植物。
2 保護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的意義
2.1 有利于保護瀕危野生植被
保護區境內植被覆蓋豐富多樣,現有維管束植物60科192屬362種,其中蕨類植物2科、2屬、2種;裸子植物2科、2屬、4種;被子植物56科、188屬、356種;特殊固沙植物30余種,藥用植物100余種。國家I類保護植物有裸果木,II類保護植物有胡楊、梭梭、肉蓯蓉、膜果麻黃、沙生檉柳、沙拐棗等。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把野生肉蓯蓉生長環境和外界完全隔離,徹底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破壞,野生肉蓯蓉完全在“野生”狀態下生長,不僅保護了目標物種野生肉蓯蓉及寄主植物,而且保護了其他瀕危珍稀野生植被,保障了野生植被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對我國野生肉蓯蓉物種及伴生植被資源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2 有利于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瓜州縣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干旱少雨,風大沙多,植被稀少,加之人口、耕地面積的增加及草原超載放牧,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保護區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地域遼闊,從東到西有長達200多km2的風沙線,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94.07萬hm2,占全縣總面積的79.80%,綠洲面積只有20.73萬hm2,僅占總面積的8.60%,是甘肅省乃至全國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全縣森林面積只有0.95萬hm2,森林覆蓋率1.87%,綠洲內森林覆蓋率僅為16.00%,草原退化面積達60多萬hm2。水資源嚴重短缺,年降水量不足50 mm,蒸發量卻高達3 000多mm,造成了天然濕地的逐年萎縮。對野生肉蓯蓉的亂采亂挖,更加劇了該區域的環境惡化,地表干燥,沙土裸露,風沙漫天,給當地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影響。通過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可以使區域內的野生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改善生態環境。
2.3 有利于提高野生資源保護意識
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需要多部門聯動管理,人人了解參與。通過制作碑牌、懸掛警示牌、張貼宣傳標語等方式,圍欄封育,禁采禁挖,依法打擊各種非法采挖活動,保護野生資源分布區域,不僅有效保護了瀕危野生資源,也將在全社會樹立野生資源的保護意識,提高全社會保護野生資源、愛惜野生資源的自覺性。
2.4 有利于科學研究
通過對保護區內野生肉蓯蓉及伴生植物變化趨勢進行普查、監測、分析、記載,建立野生植被保護點技術檔案,為深入研究野生肉蓯蓉等瀕危野生植被選育改良和人工種植提供原始資料。同時,對學術界研究開發和人工采種,實行集約化經營,提高種子的生產能力,保證種源充足產生重要價值。
3 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3.1 覆蓋區域廣, 保護難度大
瓜州縣全境2.41萬km2,東西長185.00 km,南北長220.00 km,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94.07萬hm2,兩個自然保護面積達到了112.40萬hm2,重點保護區域面積達到16.86萬hm2。目前,實施項目的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距離瓜州縣城較近,區域面積僅有133.33 hm2,可以完全進行監控巡護,但其他保護區域地勢起伏、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難以實現全覆蓋監控保護。
3.2 破壞因素多, 目標物種衍生慢
一是人畜破壞。保護點內野生肉蓯蓉藥用價值高、市場價格好,引發了人為試探性采挖、買賣。調查結果顯示,在連續100株寄主植物梭梭的根下采挖,就有30株寄生肉蓯蓉,即便是采挖1株肉蓯蓉,也會破壞伴生植物和目標物種。牲畜、野生動物進入啃食也是保護點被破壞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自然災害。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 1 200 m,榆林河、疏勒河野生肉蓯蓉主要生長區域流過,常年的降水和河水對河床的沖刷,威脅其生長環境。
3.3 科研不力, 成果轉化難
由于科研力量薄弱、資金缺乏,對保護點的研究僅停留在分布調查、特性觀察、取樣保存、生產記錄等簡單的觀察監測水平,而對其化學成分、藥理價值、提取方法、質量控制、臨床應用、人工繁殖等方面均無突破性研究,更無重大成果。
4 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建議
4.1 多部門聯合推進
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范圍較大,特別是科研力量薄弱,所需人力、物力巨大,同時,野生植物保護涉及多個部門的業務工作。保護工作應在政府的主導下,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農牧、林業、工商、公安等部門應主動配合開展野生肉蓯蓉原生境巡護、監測、科研、監督、宣傳等工作,多部門協調,共同推進管護工作。
4.2 多角度宣傳
圍繞在新城東新建的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做好巡護、氣象觀測、生長監測、人工繁育等工作,總結好的經驗做法,通過科技培訓、電臺、電視、網絡等媒介大力宣傳保護野生肉蓯蓉原生境的意義。
4.3 常態化管理
所涉部門應盡快研討制定《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規劃》、《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聯動制度》,完善《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細則》、《野生肉蓯蓉亂采挖處罰條例》、《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巡護細則》等制度,形成巡護、監測、科研常態化,切實加強瓜州縣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工作。
4.4 擴展式保護
按照“以點帶面、逐步擴展、全面保護”的原則,以已建成的野生肉蓯蓉原生境保護點為中心,優先擴展保護疏勒河中下游自然保護區、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蓮井、疏勒河周邊區域內野生肉蓯蓉及寄主等野生植被。
4.5 科研上重點突破
針對保護區天然、無污染和干旱少雨多風沙的生態、氣候特點,積極聯系中國環境科學院、甘肅省農業生態管理總站等科研單位及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科研站,在積極做好管理、保護、監測、開發、利用等工作的同時,進一步發掘其藥用價值,重點突破新品種選育及研究人工種植繁育技術[9 ]。
參考文獻:
[1] 朱詠華,羅澤民. 肉蓯蓉的研究進展及前景分析[J]. 湖南林業科技,2000(4):19-22.
[2] 王 亮,楊增武,田瑞祥,等. 安西自然保護區科研現狀與發展對策[J]. 甘肅科技,2013,29(20):1-4.
[3] 宗呈祥. 安西縣疏勒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與保護對策[J]. 甘肅林業,2016(5):26-27.
[4] 于翠萍,王建民. 戈壁綠洲邊緣梭梭接種肉蓯蓉生產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4(12):68-69.
[5] 葉文明,馬繼榮. 荒漠區肉蓯蓉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3(4):55-57.
[6] 趙 潔,晉小軍,張琴玲. 肉蓯蓉人工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2(10):47-49.
[7] 趙 瑋,張艷萍,羅萬銀,等. 肉蓯蓉高效栽培技術[J]. 甘肅農業科技,2014(9):61-62.
[8] 敖艷青. 肉蓯蓉的研究進展[J]. 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19(3):34-36.
[9] 趙文韜,張 斌. 淺談人工栽培肉蓯蓉和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4):109-111.
(本文責編:陳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