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康三江 頡敏華 張海燕 鄭婭
摘要:通過分析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推動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發展的思路與總體目標及發展建議,同時也提出了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及其保障措施。
關鍵詞:倉貯;加工;研究;現狀;發展建議;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7)06-0075-05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7.06.025
甘肅省地形復雜,是一個狹長的高原山地省份,從東南到西北全長1 665 km,全省大部分地區氣候干燥,屬大陸性很強的溫帶季風氣候區,分屬黃河、長江和內陸河三大流域,氣候差異大,類型復雜多樣[1 - 2 ]。復雜的氣候類型和地貌特征,使甘肅省具有豐富多樣的藥用植物資源。據中藥資源普查資料,甘肅有藥用植物、動物、礦物 1 527 種,其中藥用植物1 270種,進入流通領域的約有350種,屬于國家382個重點品種的有276種,可開發的資源蘊藏量約27萬t[3 - 5 ]。并形成了隴南山地亞熱帶及暖濕帶秦藥區、隴中隴東黃土高原溫帶半干旱西藥區、青藏高原東部高寒陰濕西藥藏藥區、河西走廊溫帶荒漠干旱西藥區等4 個中藥材生態分布區域[6 ]。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生態氣候,使甘肅所產中藥材具有品質獨特、特色鮮明的特點,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形成了一大批傳統名牌、特色中藥材,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4 - 6 ]。但甘肅省的中藥材倉貯與加工業落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中藥材主管部門及科研院所應將中藥材產業重點由種植向倉貯與加工業,特別是中藥材精深加工轉移,引領全省中藥材產業向更深層次發展[2 ]。
1 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現狀
1.1 我國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現狀
中藥材加工是實施中藥材質量管理規范(GAP)十分重要的步驟,是中藥材產業轉變、提升和拓展的重要載體[7 ]。我國中藥材加工主要以飲片為主,亞洲是我國中藥材及飲片出口最主要的地區,以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越南和中國臺灣為主,其次為歐洲和美國。我國中草藥材進口數量和種類很少,主要是西洋參和一些南藥品種,其主要來自德國、日本、中國臺灣、東南亞、北美洲等 10個國家和地區[8 - 10 ]。2014年全國中藥飲片加工與中成藥生產企業2 427個,其中虧損企業206個,同比增長9.57%,主營業務收入7 302.09億元,同比增長13.66%,主營業務成本5 175.38億元,同比增長14.71%。利潤總額703.18億元,同比增長9.15%,虧損企業虧損額13.51億元,同比增長18.61%,稅金總額397.05億元,同比增長11.21%,出口交貨值92.81億元,同比增長19.31%[11 ]。
近年來,一批先進的中藥材加工技術在生產中得到應用[12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中藥材加工業發展相對滯后,精加工企業少,加工品種單一,新產品研發能力不足,中藥材出口均以初級產品形式—原生藥材出口,高技術含量和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量較少[13 ]。而韓國、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多采用超聲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半仿生提取法、酶法提取、動態逆流提取、減壓沸騰提取等現代提取新技 術[14 - 15 ],中藥材加工產品的質量較高。
1.2 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現狀
甘肅省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蘊藏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漢、藏、蒙、羌等多民族聚居的歷史,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中藥材產業[16 - 18 ]。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主要以中藥飲片及原藥材為主。由于地域優勢,產品主要集中在定西、隴南等藥材主產區。甘肅省現有198家中藥材飲片及中成藥加工企業,其中有40多家中藥材加工企業獲得國家 GMP 認證,有 30 家藥材加工企業獲得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稱號。年加工各類中藥飲片20萬t,產值約 25 億元。全省現已建成隴西縣文峰中藥材市場、首陽中藥材市場、岷縣當歸城、渭源縣渭水源中藥材市場、宕昌縣哈達鋪中藥材市場和蘭州黃河藥材市場等 6 家大型中藥材專業市場。有1 000 t以上的大型倉貯經營企業25家,靜態倉貯能力 60萬t,年交易量 130萬多t,交易額230億多元。全省有1 000 t以上的倉貯物流企業25家,中國藥材公司、廣藥集團、千金藥業等省外知名企業已在定西建立倉貯中轉基地[19 ]。
在“十二五”期間,甘肅省政府先后出臺《甘肅省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扶持辦法》、《關于加快隴藥產業發展的意見》和《甘肅省中醫藥產業發展先行先試實施方案》等政策,通過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促進了道地中藥材倉貯加工業的發展[20 ]。“十二五”以來,中藥材產業作為甘肅省優勢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加工量小,加工產品種類單一,科技含量低,制約著中藥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開展中藥材精深加工已勢在必行。利用甘肅省中藥材產業優勢資源, 采用超聲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臨界流體萃取、半仿生提取法、酶法提取、動態逆流提取、減壓沸騰提取等現代提取新技術[21 ],提高甘肅省中藥材產業加工水平。“十二五”期間,甘肅省中藥材倉貯加工主要科技發展成果有以下內容[22 ]。①蘭州大學針對我省道地藥材黨參硫磺熏蒸養護過程中二氧化硫超標問題,優選出了低溫真空養護方法替代硫磺熏蒸中藥材黨參的養護方法。②隴西君合百安倉貯科技有限公司應用氣調倉貯保質技術,替代硫磺、磷化鋁熏蒸,解決了中藥材貯存過程中常發生的蟲蛀、霉變、走油、變色、變茬等外觀品質和污染問題。③渭源縣天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將現代組裝式貯藏庫、氮氣調節養護貯藏與通風陰涼庫相結合,建立了中藥材組裝式氮氣養護貯藏系統,在通風陰涼庫中應用氣調貯藏技術對中藥材養護貯藏,通過調節貯藏環境中的氣體成份, 人為充氮降氧,保持藥材原有的質量, 減少貯藏損耗,解決了道地中藥材養護貯藏關鍵技術。④甘肅隴神戎發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了干制方法、含水量控制、包裝材料篩選、現代氣調包裝技術應用等對甘肅四種主產道地中藥材及其品質和儲藏期的影響。⑤甘肅省食品藥品檢驗所采集不同產地、不同加工方法的代表性實驗樣品,建立了硫磺熏制中藥材殘留物檢測方法、快速篩查方法和殘留量標準限度。⑥甘肅中醫學院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氣質聯用法、近紅外分析等分析技術,建立了不同產地當歸、黨參藥材的指紋圖譜,構建了甘肅產當歸、黨參的指紋圖譜及光譜數據庫。⑦甘肅農業大學從韓國引進4臺藥材專用初加工設備,建成初加工生產線。⑧定西市對接甘肅中醫學院、甘肅農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制訂了符合GAP要求的當歸、黨參、黃(紅)芪規范化操作技術規程(SOP)。⑨甘肅省藥品檢驗所通過對我省中藥材炮制規范化的研究,使約400余種常用中藥材的炮制方法得到挖掘、整理,通過研究篩選,在傳統炮制工藝的基礎上,制定了341個品種、778個飲片規格的炮制工藝標準,形成獨特又統一的標準規范,編纂和制定出收載甘肅特色炮制工藝的《甘肅省中藥飲片加工炮制規范》。⑩隴西君合百安倉貯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完成了對甘肅五大宗藥材產地初加工方法的系統實地調研并采集了樣本,首次對熏干法、曬干法和硫磺煙熏法加工的當歸樣本進行了其指標性成分阿魏酸的含量測定,優選出當歸最佳的產地加工方法為“熏干法”,并制定了當歸熏干法的操作規程及操作流程。
2 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存在的問題
2.1 產地缺乏配套加工設施, 加工技術不足
要進行產地加工技術的研究和革新, 在繼承的同時, 進行科學加工的研究, 建立嚴格的體系, 提高產品檔次,鞏固和提高地道品種的質量, 這是發展地道藥材產業的關鍵性環節。
2.2 本地生產加工倉貯企業多數規模偏小
甘肅省現有1 000 t以上的大型倉貯經營企業僅25家,靜態倉貯能力 60萬t。而大部分加工倉貯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后,且布局分散。應依托現有基礎設施,建成隴西中藥材區域中心市場和重點產區集散市場,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標準化貯藏庫和交易功能區,進一步擴大倉貯容量,增強調控能力,提高交易效率。
2.3 產后加工層次低, 轉化增值能力弱
初級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較少,加工產品技術含量普遍不高。甘肅本地知名企業較少,生產的拳頭產品有限,中藥材種植面積雖居全國首位,但其加工業總產值遠低于其他省份,未實現增產增收。
2.4 制藥裝備整體水平較低
我省的制藥裝備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傳統的制藥裝備存在能耗高、污染大、效率低等的缺 點[21 ]。 應鼓勵節能降耗,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高效能、低能耗、環境友好型企業是制藥行業的標桿,也是未來制藥裝備企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2.5 流通體系有待健全, 市場調控能力有待增強
中藥材生產環節屬于農業,農民缺乏對信息的實時掌控,難免導致中藥材生產的盲目性。政府應加強引導,使中藥材產業能夠建立起穩定的產銷構架,依托中藥材區域中心市場和專業市場基礎條件,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電子交易平臺和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擴大交易規模,提升交易效率,提高服務水平。
3 甘肅省中藥材倉貯與加工創新發展建議
3.1 基本發展思路與總體目標
基本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中藥材產業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科學布局,發揮優勢,集約項目,集中力量,支持關鍵環節。實施規范化種植,改善藥材品質;擴大標準化加工,增加產業效益;整合區域市場,提升物流與倉貯能力;完善質量檢測,增強科技服務,擴大對外宣傳,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升中藥材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社會效益,把甘肅中藥材產業建設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
總體發展目標應為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趨勢和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全面提升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水平,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提升藥材種植效益。強力推進初加工企業GMP改造,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初加工能力,提升增值水平。支持省內企業,圍繞“十大隴藥”開發各類保健產品。整合資金,建成隴西縣區域中心市場,增強托市收購能力,穩定提升道地藥材價格,確保藥農收益持續增長。倉貯和流通能力明顯增強,實現全省中藥材靜態倉貯能力達到100萬t,中藥材年交易量達到160萬t,初加工能力提高50%以上,產品檔次有明顯提升,把甘肅逐步打造成全國一流的藥材生產基地,一流的加工、物流中心,道地藥材價格形成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
3.2 發展建議
3.2.1 提高大型藥企倉貯能力,減少中藥材貯藏環節損失 以隴西縣、岷縣、渭源縣、宕昌縣為中心,充分發揮“南藥北儲”天然優勢,建設并形成中藥材靜態倉貯能力150萬t,周轉倉貯能力達300萬t,倉貯品種達500種以上。以隴西為中心建設全國第一大中藥材專業批發交易市場及北方大宗中藥材價格形成中心,中藥材交易量占全國總交易量的50%以上,其中當歸、黨參、黃(紅)芪、柴胡、板藍根、大黃等優勢道地藥材交易量超過全國總交易量的70%,中藥材原料及飲片年交易量達到200萬t,市場銷售額力爭突破600億元。
3.2.2 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提高企業產品競爭力 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力,引進國外先進的制藥技術及設備,提高藥品附加值。技術創新是中藥材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技術競爭力已經逐步取代過去的價格競爭力而成為新世紀中藥材企業發展的關鍵。中藥材行業技術創新可以大大提高產品質量、附加值和生產率。中藥材鑒定中DNA分子診斷技術,中藥材提取中的超臨界萃取、膜分離技術,中藥材深加工中的納米中藥技術等是今后技術創新的熱點領域,將給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確保企業在中藥材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
3.2.3 建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標準體系 通過建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標準體系,規范加工企業中藥飲片生產,提高中藥飲片質量。找準環節,加強對生產過程和終端的監管。中藥材是中藥生產的源頭,GMP 要求飲片、成藥企業必須以合格的藥材和飲片為原料進行生產。建議結合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生產管理規范、藥品流通和使用等相關的法規要求,強化對使用者或使用終端(中成藥企業、中藥飲片廠、醫院藥房、藥店)的監督抽驗、質量監管。特別應加強對基層藥店、診所、醫療機構銷售和使用的中藥飲片購進來源及質量的監督檢查,對從非法渠道購進中藥飲片的行為依法嚴懲。
3.2.4 重視人才培養,加大投入 企業發展靠的是人才、技術、資金的有力支撐,應注重中藥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能力。很多中藥企業受短期利益驅使,搞廣告戰、價格戰、回扣戰等,卻忽視引進人才并合理利用人才,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所用、用盡所長,本末倒置,使企業沒有持續發展力,最終因競爭能力不足,退出市場。
3.2.5 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網絡時代的區位優勢很容易被信息優勢取代,誰及時準確地掌握了信息,誰就掌握了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未來的市場導向。通過信息化建設,即建設企業電子商務平臺,不但可作為對外宣傳交流的窗口,而且可及時掌握中藥材行業的最新動態,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4 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與保障措施
4.1 加強中藥材倉貯與加工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強重大科研課題聯合攻關,以省內科研、教學、推廣單位和龍頭企業為主體,研發創新成果;積極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機制,促進科研與生產對接,加快成果轉化,培養產業創新隊伍。支持中藥材機械化規模化加工,加強品牌創建和技術培訓。
4.2 保障措施
4.2.1 發揮政府職能,健全產業鏈條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 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政府通過制定國家戰略目標、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宏觀引導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方向,集成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制藥企業等多方面力量,構筑研發體系。一方面加強對有應用記載中藥材的化學、藥學和臨床應用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對新型中藥材研發的扶持力度。
4.2.2 支持加工企業 GMP認證,提高加工增值能力 全面推進質量安全戰略,加快在中藥材企業中全面推行質量ISO 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 14 000環境管理體系、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等標準規范,真正突出藥材質量第一的原則,將中藥材質量意識和生態意識落到實處,切實控制影響藥材質量的各種因子,規范藥材各生產環節乃至全過程,有效提高藥材質量,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達到藥材“真實、優質、穩定、可控”之目的。重點建設中藥材龍頭企業,提高產地初加工層次,逐步推進向高品質飲片、浸提、純化、超微粉劑、揮發油、精油等高層次加工的方向發展。
4.2.3 支持流通體系建設,增強市場營銷調控能力 中藥材與糧食相比,生長周期長、價格波動大,能賣時是“寶”,不能賣就是“草”。因此,發展中藥材產業,一定要高度重視信息的收集、研究、辨別、發布工作,明確相關信息機構,安排專門人員研究全國中藥材“產、供、儲、銷”情況,為中藥材產業發展提供準確的信息保證,增強企業駕馭市場、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中藥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4.2.4 支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增強科技服務能力 全面推進中藥材生產認證制度,整合產業鏈。中藥飲片質量安全重點在源頭治理,快速推進《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是有效解決中藥材質量問題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完善中藥材與中藥飲片質量標準體系。進一步加強中藥材倉貯與精深加工,強化中藥材品牌意識,帶動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和打破行業界限,實現中藥企業與中藥材產業有機結合的發展取向。 根據甘肅中藥資源優勢,建立和完善當歸、黨參、黃芪、紅芪、大黃、甘草、柴胡、板藍根等道地及大宗藥材規范化生產操作規程,以及大宗藥材顆粒飲片(免煎飲片)、超微飲片、中藥浸膏粉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對道地及大宗藥材和飲片的質量監管,發展中藥材的精深加工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打造甘肅道地中藥材品牌。
參考文獻:
[1] 伍光和. 綜合自然地理區劃[M].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 藺海明.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取向[J]. 中國現代中藥,2011,13(6):16-19.
[3] 中共甘肅省委研究室. 甘肅省情:第2部[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
[4] 何晉武,祁永安,石利兵.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1,32(5):60-64.
[5] 宋平順,丁永輝,趙建邦,等. 甘肅省中藥材資源現狀與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2(11):49-51.
[6] 甘肅省農牧廳. 甘肅省中藥材優勢區域發展規劃(2003—2007)[Z]. 蘭州:出版者不祥,2004.
[7] 龍全江. 中藥材加工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25-26.
[8] 陸 鳳. 我國中草藥材加工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9] 陳哲娟. 我國中藥產業的出口態勢及競爭力分析[D]. 濟南:山東大學,2005.
[10] 張中朋,劉張林. 2007 年中藥材與植物提取物出口情況概述.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J]. 2008,28(3):135-137.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133-139.
[12] 陸 銘. 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 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3,44(2):214-216.
[13] FULZELE D P,SATDIVE R K. Comparison of techniques for the extraction of the anti-cancer drug camptonthecin from Nothapodytes foetida[J]. J. Chromatogr. A.,2005,1063(1-2):9-131.
[14] RIERA E,GOLAS Y,BLANCO A,et al. Mass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extraction by means of power ultrasound[J]. Ultrason Sonochem,2004,11(3-4):241-2441.
[15] 程浩明,武延安. 對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 調查與研究,2009(9):23-25.
[16] 趙貴賓,武延安. 甘肅省中藥材生產現狀及提質增效途徑[J]. 世界農業,2010(4):63-64.
[17] 程浩明,武延安. 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現狀與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3(10):50-52.
[18] 康天蘭,劉學周. 甘肅省中藥材種子種苗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16(4):55-58.
[19] 晉小軍,任應宗,晉 昕,等. 甘肅主產大宗中藥材產業鏈經濟效益比較分析[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5):800-806.
[20] 王賽君,伍振峰,楊 明,等. 中藥提取新技術及其在國內的轉化應用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4,(39)8:1360-1367.
[21] 楊 明,伍振峰,王雅琪,等. 中藥制藥裝備技術升級的政策、現狀與途徑分析[J]. 中草藥,2013,
44(3):247.
[22] 甘肅省科學技術廳. 科技成果與獎[EB/OL]. (2014-03-25)[2017-02-15]http://www.gsstc. gov.cn/kyfw/cgcx/index.php?dbid=T_cggb&ele1=subject&key1=%D6%D0%D2%A9%B2%C4&rel1=and&ele2=fulltext&key2=&rel2=and&ele3=fulltext&key3=&search=%CB%D1%CB%F7&elements=subject%3Bfulltext%3Bfulltext&keys=%D6%D0%D2%A9%B2%C4%3B%3B&relation=and%3Band
(本文責編:鄭立龍)